第261章 潁川荀氏

董卓瘋了一樣的不斷的催促著相府發出召書,將那些經過鄭泰選出的人召往京師,他甚至讓李儒進宮鼓動天子,讓天子配合相府一同發詔催促這些大儒名士。

不論關東士人此刻心中是多麼的厭惡董卓,但此刻這個涼州蠻子畢竟佔據了大忠大義,“君權神授”的天子此刻站在董卓的一邊,如此就間接的等同於董卓本人也是被神授的。

名士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愛惜羽毛的,雖然進京輔佐董卓以士族的角度上來看,未免太低賤了自己,但現在違背董卓的話,就等同於違背朝廷和皇命,等同於在自己的清流身份上沾染了抗上不尊的汙點。

於是乎,蔡邕第一個妥協了。

被劉宏流放的大儒蔡伯喈,第一個抵達了雒陽,接受了董卓的徵召。

蔡邕的到來,使董卓大喜過望,如此知名的人物受到了自己的徵辟,這等於是給他招攬知名士族為己用的大計開了一個好頭。

身為被董卓招攬到雒陽的第一個天下名士,董卓對蔡邕的待遇可謂極其優厚,到了雒陽之後,立刻就將他任為御史。

但在御史的位上還沒等坐滿一天,蔡邕又立刻被董卓任命為治書侍御史。

隨後是尚書、侍中,最終在第三日就任左中郎將,並被敕為高陽鄉侯。

三日之間,蔡邕屢屢升遷,數遍其職,此事一時間弄的雒陽內外皆聞,又逐漸向天下間傳播。

蔡邕一把年紀了,先前曾不容於宦官,亡命江海近十年,如今被董卓如此恩遇,一時間竟被傳為佳話。

而董卓和蔡邕之間的事情,也影響到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被號稱有“潁川八龍,慈明無雙”的六龍先生,荀爽。

荀氏乃是潁川諸族之中的大族,潁川士族門第數不勝數,彼此盤根錯節,其中最為有名的,是以荀、陳、鍾、郭幾大士門。

而潁川計程車族除了權謀法治之外,最擅長的就是彼此勾結為黨,地方士人相互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密,完全已經能夠把持一郡運作。

雖然大漢朝計程車族群體,彼此之間不是門生就是故吏,不是並稱就是朋友,雖然這種情況很普遍,但在汝潁之地卻最為嚴重,汝潁諸族大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勢——相互抬高自己的同時卻又集體壓制別人。

故而,在天下士族之中,汝潁之地計程車人彼此吹捧的最兇,這個名頭那個名頭的也最多,什麼八龍、王佐、機變、璞玉等……後來汝南人許劭乾脆弄出月旦評,汝潁諸族借月旦評養望,對天下士人進行褒貶,在為汝潁本地士族擴充名望的同時,還掌控了士族中的輿論風向。

說句誇張點的話,只要汝潁之士想,就是一頭豬上了月旦評,也能被評論成半個名士雅流。

若是操持月旦評的人不想,不論這個人多麼有才華,也可以將他打入谷底,令其數年內不能翻身。

這就是輿論的力量。

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的月旦評,終歸不過是汝潁中人結黨營私的表現。

董卓幼年之時曾在潁川待過,對汝潁之地的名士做派有一定的瞭解,潁川的“風土人情”也給幼年時期的董卓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好印象。

所以,在這一次強徵名士入朝的舉動之中,董卓重點瞄準的就是兩個人,而這兩個人,分別是兩大鄉黨的代表,一個就是南陽的何顒,而另外一個就是潁川的荀爽。

論及黨同伐異,同氣連枝,放眼天下,何地之人能及南陽?何地之人又能及汝南、潁川?

如果連這兩處要地計程車族群體都能被滲透,那這天下間的其他州郡,就都不在話下了!

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

董卓想要拉攏的何顒,表面上倒是聽話,但事實上,他卻是當年袁紹奔走之友之中的一個。

至於潁川八龍之一的荀爽……

那更不是以董卓的身份就能玩的轉了。

……

……

荀爽是一個古板的人,他博通群經,一生對經學多有著述。

不過他雖然為人古板,但治學卻不守舊,他的祖輩治今文,但其本人卻對於古文經學情有獨鍾,特別是古文經之中的費氏《易》學,已經成為了荀爽的主研經文,他以十言之教立說,走的是和鄭玄差不多的學術論方向。

荀爽前些年一直隱居於江海,後遷居於漢濱,直到近年來年紀大了,才回到了潁川老宅,本以為這一輩子不會再有什麼波瀾了,但哪曾想到,自打黨錮解除之後,從大將軍何進,到如今的董卓,徵辟的信是一件接著一件的被遞送到他的面前,搞的荀爽頭都大了。

先前的荀爽,對於這些徵辟,尚成沉著應對,但是如今對於董卓,他發現他好像不能再推卻了。

董卓的徵辟不斷,幾乎每隔幾日就會有人送信來徵,對於荀爽的回信,那些使者也都是愛搭不惜理的,接了他的手書就返回,但下一次還是按時按點的來荀爽家來送徵辟之書。

荀爽心中明白了,董卓現在,這是有點在強徵的意思。

若是換成別人強行徵辟他,荀爽肯定是嗤之以鼻,毫不在意。

但面對董卓的強徵,荀爽的心中著實是有些沒底。

涼州蠻子可是不講道理的,你能跟關東士族掰扯明白的道理,跟涼州人可掰扯不明白。

一個弄不好,就是喊打喊殺的。

你看他現在隔三差五派人來徵召的這幅蠻橫做派,不就是擺臉子給自己看嗎?

經過了一番思考之後,荀爽將荀氏家族的一眾子侄、孫輩中的優秀人物,招呼到了他的宅中。

畢竟事關重大,荀爽乃是荀氏八龍之中,唯一尚存的一人,他的行為影響的,是整個荀氏家族的清流聲名,他不能不聽聽這些子侄孫輩的意見。

要知道,他六龍荀爽在汝潁之地,隨意的誇上一個人,那這個人的聲名就會立刻在中原之地散佈開來。

荀氏族中的英傑人物皆至,荀爽將這段時間以來,董卓和朝廷派人送來的徵召,給他們挨個傳閱。

在一眾子侄輩逐個看完書信之後,便聽潁川八龍之中,大龍荀儉之子,荀悅第一個開口說道:

“叔父不往宛城,反去雒陽,豈非捨本逐末之舉?”

荀爽明白荀悅的意思。

宛城的主人如今乃是何人?

自然是威名赫赫的汝南袁氏的袁逢之子,袁紹。

袁紹自任荊州牧以來,便坐鎮於宛城,攬南陽郡與汝潁之地的英傑人物,結交名流,收納賢士,大肆徵兵,組建軍隊,可謂是聲威日盛。

南陽郡本就是龍興之地,望族盤踞,豪右林立,而汝潁之地更是袁家的基本盤,汝南袁氏在汝潁之人的心中,本就是“仲姓天子”“天家老二”,故一時之間,相從者如流,除了荊州本地的望族之外,便是汝南與潁川計程車族也爭相投奔,一時間袁紹的聲威甚隆。

但不同與劉儉在冀州破而重立的路子,袁紹在荊州,走的依舊是依靠望族,聯合望族,分權於望族的路子。

雖然看似強大,但袁紹並不能做到一言九鼎,他所有的一切施政以及治政方略,都要可著望族的利益,至於犧牲底層黎庶,這一點袁紹並不在乎,因為他的基本盤就是望族豪右。

這也是正常的,因為袁家就是望族的頭。

但這種勢力看似表面強大,但實際上對於袁家來說,也未必是什麼好事,因為所有的事多要多少看些其他家族的臉色,在利益分配方面也要可著望族和士族先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他們袁家的權力會被逐漸蠶食架空,一代兩代或許看不出什麼,但三代四代之後,若是繼承人不出色,或是太年輕,那屬於袁家的權力就很容易被人竊取。

歷史上的曹魏就是最好的例子,三代之後,就讓士族代表的司馬家竊取了勝利果實。

但不論如何,現在的袁家是強大的。

而且是空前的強大。

身為汝潁排名靠前的荀氏中的第一大佬荀爽,放著臨近潁川的袁紹勢力不結交,不投靠,反倒是受董卓的徵辟去京城,這不是捨本逐末之舉嗎?

一個是天下士人心目中的“仲家天子”,一個是“涼州竊國之賊”,這怎麼可以選錯?

荀爽看向荀悅,問道:“仲豫是覺得,讓吾往宛城,見袁本初?”

荀悅道:“叔父,董卓,涼州虎狼,朝堂竊賊也,叔父若去雒陽,豈非明珠暗投?誠不可取,如今袁家之中,太傅袁隗和袁士紀皆被困朝中,難以施展,唯有袁本初坐鎮宛城,興大義之舉,荊、豫豪傑爭相投奔之!其人昔日在雒陽之時,就為了黨人奔走,有天下楷模之稱!不如舉族力而助之,若成大事,則潁川荀氏名留千古矣。”

荀爽聞言沒有回答好還是不好,而是看向了另外一人。

乃是其侄兒荀衍。

“休若,你說,是雒陽乎?宛城乎?”

荀衍道:“叔父,董卓雖是涼州人,但畢竟是相國,且徵召叔父之信,不止是來至於相府,還有陛下的詔書,叔父於延熹九年曾上書孝桓皇帝,求進孝道,行三年之喪,講究禮制,從那時起,我等晚輩,便皆以叔父為楷模恪守禮制,如今天子相召,叔父若不往,反去宛城,豈非自悔前言?”

荀爽額首道:“”伱的意思,是應徵召,去雒陽?”

“是。”

荀爽點了點頭,又看向了自己的兒子荀棐。

“吾兒何意?”

“父親,袁氏四世五公,乃士族之首,如今雒陽淪於董卓,兩代袁氏家族皆淪陷於其中,州牧之中,唯紹與術,可成大事,然相比於紹,侄兒覺得,不妨往揚州袁公路處。”

荀爽道:“為何?”

“紹得南陽,南郡,汝潁之家甚多,南方英傑相投甚眾,若往袁術處,或更能一展才幹。”

荀爽點了點頭,然後環視一眾荀氏中人。

“雒陽,壽春,宛城……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話音落時,突聽一人說道:“叔父,鄴城如何?”

另一更正在寫,可能晚點,因為還得聽課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硃砂降

福祿泰安

網王之損落的天才

Mo黎煙

東北非人故事

慧鵬

大夏天子劍

龍九歌

那個路人甲要發瘋了

那年梨下

別人苦命修仙,我十連保底

凌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