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英明!”

劉權心服口服的說道:“以利而誘,比起單純武力鎮壓有效得多.”

“事實上,單純的武力威懾只會把人逼反.”

楊集看了繼續望天,卻豎起耳朵聽的屈突通一眼,笑著說道:“羌地有大量駐軍,像防賊一樣的防他們,所以羌人天天都生活在惶恐之中,生怕有一天,刀子落到自己的頭上。

如果當地駐軍手腳不乾淨,他們更加是敢怒不敢言,而有了慕容伏允挑撥、吐谷渾承諾當強大後盾,他們為了自保,自然偷偷摸摸的與之往來。

如果他們安全有了保障,又有生活來源,自然不會造反。

這是人之常情,換成是誰都會如此.”

劉權躬身道:“下官受教.”

“另外,組織地方各縣,按照朝廷分配標準,給城鎮附近的羌人授田.”

楊集為了讓大家徹底領會他的意思,也沒有藏著掖著,繼續說道:“涼州有大量羌人,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性與漢人無異,然而朝廷以往的安撫政策只針對羌人各寨、各部首領,雖取得一時之效,卻也有養虎為患之後患。

比如說開皇四年,就有千多家党項羌人歸屬大隋,到了第二年,党項族首領拓跋寧叢見自己眾叛親離,無奈之下只好到洮州請求內附,當時天下尚未統一,聖人無暇兼管羌人之事,於是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讓他繼續管理之前內附的羌人。

拓跋寧叢以朝廷名義剪除之前反對他的人以後,得以壯大,並在開皇十六年進攻會州,戰敗以後再次降隋,然而朝廷還是讓他來管羌人。

在這過程中,普通羌族人始終沒有得到什麼,始終是拓跋部用來獲利的工具。

拓跋部首領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甚至還以朝廷的名義徵收苛捐雜稅,加深兩族矛盾,然後再以個人名義假惺惺去授糧,從而達到拉攏人心的目的。

我這次決定自下而上、反其道而行之,把那些苦哈哈的羌人百姓拉攏過來,失去了這些羽翼,看他拓跋叢寧怎麼反.”

眾人恍然大悟,如果心向朝廷的羌人得到田地,過上富足日子,只會讓更多羌人出山,向涼州大地湧來,對於朝廷來說,分派的涼州大量荒蕪的土地,然而得到的卻是大量人口和穩定的賦稅、兵源,從長久來看,確實是百利而無一害。

這是一招狠毒的釜底抽薪之計,而且算準了人性,便是高熲也不得不感嘆,楊集這個愣頭青天生就是混官場的好苗子,自己不過是給他介紹涼州概況而已,他就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弄出一套看似雜亂卻很明確思路,以後熟練了,那還得了?只是一想到自己籌劃了兩年時間,最後卻花落蕭家,心中異常的不甘,順帶看蕭瑀也不爽了,心說自己是不是應該把這小子弄去西域?“殿下此策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羌人之患,卑職自當遵行.”

劉權拱手一禮,話音一轉道:“但此事重大,幾乎顛覆朝廷以往的對外政策,首先要通報朝廷,其次、甘州雖有大量羌人,然而洮州的羌人更多.”

“聖人給了我軍政自決的許可權,太子就更好說話了,他不怕我們折騰,就怕我們死氣沉沉,所以朝廷方面完全不用擔心.”

楊集給了大家一個定心丸,繼續說道:“鄯州刺史梁默、會州刺史梁元禮我見了,他們沒問題。

而在河州枹罕縣的時候,我也見河州刺史張壽、洮州刺史張峻、蘭州刺史李瓊、廓州刺史慕容三藏,他們也很好說話.”

高熲聽得直翻白眼,你都把古之名劍龍淵亮出來給他們品鑑了,他們敢不好說話嗎?“至於涼州刺史柳武建應該也好說話。

所以你們不必擔心,以後只要有好點子,只管說出來,咱們商議以後就朝涼州大地招呼,立了功,大家都有份。

出了事,自然有我……有我的太子兄來扛.”

楊集最後說道。

(柳武建是涼州本州刺史,與楊集監管九州的涼州大刺史不同)“請大王放心,卑職定不負重託.”

劉權狠狠地點頭,他也知道楊廣在京城的處境不是想象中那麼好,他現在明顯是希望楊集在涼州做出一番大事業,繼而以此大功來鞏固他的太子之位。

大家都是榮辱與共的太子黨,豈能在太子需要政績築基的時刻唱反調?“楊民曹、韋禮曹。

你們儘快把民、禮二曹完善起來,協助九州刺史安置羌人、說服羌人.”

楊集目光看向了楊善會、韋雲起。

他知道這兩個人看似儒雅,實則都是文武雙全的暴力分子,馬槊和筆桿都玩得相當輕鬆。

“卑職遵命.”

“虞吏曹、劉士曹.”

楊集又向虞世南、劉炫吩咐道:“諸曹屬官,由你二人負責選拔,如果涼州沒有人,則派人去京城,從預備官員中選拔.”

“喏.”

…………大致安排好涼州未來發展方向,楊集便把政務通通甩給了長史高熲,伊吾國還沒有拿下,他的西域使還發揮不出作用。

等伊吾入手,涼州的政務肯定被他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楊集回來以後,只須拾起現成的框架來辦事即可。

這次對伊吾國的突襲戰,是楊堅認可了的戰爭,由於有他插手,能夠動用的兵力也變得雄厚了。

楊集和楊廣偷偷摸摸規劃的時候,能用的兵力最多隻有一萬三,而楊堅現在給了他兩萬人的配額。

但兵力最多的甘州乃是大隋的戰略重地,軍隊絕對不能少於兩萬,所以他最多隻能動用張掖縣的五千機動兵力,然後再由軍司馬張須陀收攏屈突通安排在各地兵力,組成甘州機動兵力。

而瓜州的五千名士兵,最多隻能帶走兩千,這樣算來,楊集還有八千缺口。

楊堅的意思是讓他就地解決,從民間募集青壯來補充,這也是常用的方式,雖然楊集不想用農民軍,但形勢不由人。

慶幸的是甘州會騎馬的羌人多,這些人得益於楊堅狠抓貪官汙吏,不但過上比較好的日子,也比較嚮往漢人生活,當總管府收回監督他們的軍隊以後,再經甘州官員深入羌人寨子頒佈均分田地政策,也使楊集的募兵事宜變得勝利起來,在立功重賞的引誘之下,驍勇豪邁的羌人漢子紛紛響應,僅只四天時間就招到四千多名羌人勇士。

若非楊集等不及,恐怕僅是甘州就能把兵力缺口湊齊,雖然張須陀建議楊集把收攏回來的軍隊帶上,他可以重新練兵,可是楊集擔心突厥來襲,新兵不能勝任,便否則了這個提議,至於伊吾這種軟柿子,用新兵倒是無妨。

況且他離京時,就給王辯下達了就近募兵的命令,他們至少有十天的募兵時間,區區四千兵力肯定難不到他們,而且五名大將都是能征善戰之輩,說不定已經有了初步的訓練。

所以楊集在甘州準備妥當,便和王府屬官便帶著軍隊繼續西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帶隋唐英雄打小日子

疾風小肥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