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寧衛民如此期待,確定了他對自己的話感興趣,並不嫌棄自己講的這些枯燥乏味。

“張大勺”的情緒顯然又高了一些。

略一整理語言,便越發通暢地講述了下去。

“咱們再來說說宮廷風味的烹飪特色。

京城唯一能談得上地方風味的就是‘口子廚’,這你應該也知道。

不過這種跑大棚的廚藝難談精緻。

尤其在京城成為國都之前,菜色既少,烹飪手段也粗糙。

就如同heb省大部分地區一樣,實在難以登堂入室.”

“所以明成祖的宮廷廚師大部分都選用了山東人,山東烹調因此遍及宮廷和民間。

到了清朝,也仍舊原封不動的承襲了明朝宮廷的飲食習制。

那麼毫無疑問,宮廷風味裡排第一位的就是魯菜風味。

“而第二就是說滿族原有的烹調了。

滿族起源於久遠的遊牧生活,牛、羊、雞等禽獸肉是其日常飲食的原料,烹調方法多以燒烤和燉煮為主.”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對飲食還不大講究。

但乾隆朝時開始重視起來。

由宮廷廚師對滿族飲食加以改良,從而推出一種獨特的風味美食並保留到現在。

也就是現今京城著名的羊肉菜.”

“第三是蘇杭菜。

乾隆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行幸蘇、杭二州。

當時的蘇、杭,非常繁華,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著稱於世,地方民眾也會以盛大的儀式歡迎皇帝的駕臨。

乾隆帝特別嗜好蘇杭菜,命人編制了記錄日常飲食情況的膳底檔。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巡幸東北地區時,還特命一些蘇州名廚作為御膳房廚師隨行.”

“總之,清朝的宮廷菜,就是以這三種味道為基礎構成的。

至於說到宮廷菜跟民間烹調最大的不同點是,民間烹調以味為主,對於菜色菜形,調料和材料的配合不十分講究。

宮廷菜則非常注意這一點。

甚至有許多嚴格的規矩.”

“第一,不許任意搭配。

一般的民間烹調,用料隨意加減、變換,無傷大雅。

例如八寶菜,如果有八種原料就可以了,換一兩種不會有人特別在意。

但是宮廷的八寶菜,必須用規定的八種原料,不許用其它的。

“第二,食材主客關係是嚴格的。

類似於中醫藥裡面的君臣佐使,清宮做菜也講究原料的主客。

例如烹製雞菜時,在調料和主料的使用上,必須注意保持雞的本味。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主體是雞,所以不允許因調料使用而喪失了雞的本味。

也不允許象做一般民間菜那樣任意調味.”

“第三,是調料的純粹化。

宮廷菜的調料不許任意使用。

例如,雞湯雖然是用雞做成的,但在宮廷中,不允許如同莊館菜那樣,將雞肉和雞骨一起下鍋煮。

因為高湯也有高下之分,一般的莊館裡煮的只能叫‘毛湯’,通常都是雞架子,鴨架子,豬骨,碎肉,豬皮等,冷水煮滾,撇沫兒。

再放蔥姜和酒殺腥。

營養談不上,做菜也就比味精水好點。

宮裡當然不行.”

“而且凡是皇帝吃過的常用菜品,必須將調料和主料等詳細地記入膳底檔,這叫膳單菜。

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菜餚品質的穩定性。

只要有了膳底檔,那麼皇帝無論什麼時候吃,呈上菜點也不會走味兒.”

“打個比方,道光朝時,道光皇帝想吃乾隆時期的菜。

因為有膳底檔,御廚能馬上就給做出來了,而且味兒就和乾隆時代的一樣,完全是當年的御膳特色……”寧衛民聽到這裡,認為自己已經領會了“張大勺”的意思,忍不住插口。

“哦,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我得儘量在人力、物力、原料和烹飪手法上都復原過去宮廷模式,不能和過去不一樣。

就像修古建一樣,修舊如舊。

才能做出正宗的御膳來,復原真正的宮廷風味。

是嗎?”

哪知“張大勺”卻全盤否定了他的話,十分堅定地搖頭。

“不不,不對不對。

這你可想岔了,我哪兒是這個意思啊?我跟你說這些可不是讓你去盲目仿效。

因為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首先要知道,如今許多原材料你都找不著了。

就像薩其瑪。

知道嗎?”

“薩其瑪是滿文,,本意是‘狗女乃子糖蘸’。

何為狗女乃子?那是東北的一種小漿果,因形似而得名。

如今早已絕了。

所以才會逐漸用葡萄乾、青梅乾、山楂、瓜子仁代替。

實際上這麼一替換,不但好看,好吃,而且豐富了。

照你的意思,沒有那種漿果,我們就不吃薩其瑪了?不用那種漿果所做出來的,難道就不是薩其瑪了?”

“其次,我們也不能否認,時代本身就是發展的,生活是需要變化的。

假如任何行業沒有變化,沒有發展,也就沒有進步。

打個比方,就像秦末漢初就有了川菜,可辣椒這東西是明末闖進咱們國家的。

正因為有了辣椒,川菜才出現許多新口味,麻辣,酸辣,怪味,宮保,紅油什麼的。

要是從來就不變味,又哪兒來如今的川菜啊?難道這些川菜就不正宗啦?”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變化,沒有發展。

我們如今還在茹毛飲血,至今還在摘果子,吃生食呢。

又何談什麼烹飪手法啊?正是因為我們時刻在變,求變,琢磨怎麼變,才能懂得用火去燒、煮、燉、蒸,到了秦漢才學會五味調和以及炒、煎、醬、醃、炙。

至於宮廷烹調技法流傳至今,那也是在清朝二百六十餘年的全盛時代,伴隨清朝的繁榮而逐步形成的……”這番話對寧衛民的觸動很大,他立刻改弦易張,轉變思想。

“對對,您說的太對了。

沒錯,要是壓根不變味的東西才好,那咱們現在不還在樹上摘果子吃嗎?我現在有點明白了,我們可以變,也應該變。

這樣才有獨到之處,才能和仿膳、聽鸝館區別開。

但怎麼變是個問題,不能胡來啊!您講這些的意思,是不是就為了讓我懂得宮廷菜的一個基本規律和規則,才好抓住宮廷菜的精髓……”“張大勺”立刻讚許,這次表示了充分肯定。

“哎,聰明人一點就透,你這話算說到點兒上了。

關鍵在於怎麼改,得合情合理,有理有據,不能越改越差,只能越改越好。

正宗不正宗,不在自我標榜,那得讓客人說,讓行家來說,自己個誇自己沒用。

別的不說,打著宮廷風味,說是御廚的傳承。

卻做不出幾道真正的滿菜,也沒有正宗的蘇杭菜,幾乎全是魯菜風味,這對嗎?”

“正宗不正宗,也不在照方抓藥,一成不變。

雖然照著過去的宮廷飲食資料整理出來膳底檔,誰都能照方抓藥做出膳單菜,而且有的地方,把菜上碼字的本事耍得也不錯,看著挺像回事。

可那是徒有其表。

就披著宮廷菜的一個皮而已。

他們既不懂得,高湯貴在清,不清不算高湯。

淨拿毛湯糊弄人。

他們的菜,味道也與宮廷烹調所追求的優雅純淨相差太多了。

這行嗎?”

“而且再怎麼說,最基本的一些東西不能出錯啊。

像炒禽類,皆當用茶油為主。

無茶油用芝麻油,切不可用豬油。

像清宮御膳,山珍海味什麼都可以有,卻唯不能出現牛肉。

有的地方弄個醬牛肉,麻辣牛肉當冷盤,像話嘛。

西太后平生不吃茄子和黃瓜。

如果打著慈禧當幌子,這就是不能錯的,錯了讓知史的人挑出毛病,就是天大的笑話啊!”

“所以歸根到底,那得菜對加上菜好才行。

既得符合規制,有歷史根源,又得烹調得法,好吃才行。

自然獲得肯定,顧客盈門。

要全是樣子活兒啊,入口不好吃,甚至胡改亂改,就追求一個形式。

名氣再大,那隻能懵人一時,遲早生意冷清,無人光顧.”

寧衛民這次簡直都要鼓掌叫好了。

“哎喲!沒錯!您說的才是太對太好了呢!可不嘛,要光說自己是正宗,做的菜一點不好吃,那白請我也不去啊?實際上還就是手藝不高的主兒,才越愛鉚足勁吹自己個是正宗,拿噱頭忽悠人呢。

張師傅,我算聽出來了,您真是個大能人!更是個大行家!您對宮廷御膳的瞭解比專家還專家。

所以您是又懂行又會做,自然能讓我的菜比別家好吃,而且還能像那麼回事。

對不對?”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逆流成神

兩腳獸本獸

聖校花悔婚,那就別怪我曹家不義

可愛芙寧娜啵啵

基金會收容手冊

紅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