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累了,”

武德殿廊廡下,李世民聲音很疲憊。

武懷玉看著這位還不到四十歲的皇帝,兩鬢竟然已經染上霜白,他的氣色很不好,精神很差,這段時間接連遭遇了許多打擊,心愛的長孫皇后病逝,開春居然又遇百年難遇的寒流大災,

最讓人心力憔悴的還是民間出現的許多議論,居然有不少聲音說這是上天對他不滿,降下天譴。

“陛下當多注意休息。”

李世民看著積雪,感受著刺骨的寒風,對跟著他一起站在外面吹冷風的一眾宰相們道,“朕累了,但還能堅持。”

“朕讓百官上封言事,你們身為宰相,也當議論。”

“說吧,現在就說,當著朕面說,有什麼說什麼,不用避諱。”

“玄齡,你先說。”

李世民雖精神狀態不太好,卻還憋著股氣,他不服氣。

房玄齡想了想,道,“請暫停木土興建、免除勞役。”

“高相?”

“陛下,臣聞往年雖放出過宮人,但聽說高祖和陛下宮中和掖庭的宮女,無用者尚多,豈止虛費衣食,且陰氣鬱積,亦足致災異。”

李世民點了點頭,

“宮人幽閉深宮,誠為可憫。灑掃庭除之外,也沒什麼用處,都放出去,許配與民吧。”

皇帝點了民部尚書武懷玉的名,讓他跟禮部尚書許敬宗、中書侍郎杜正倫一起負責此事,在掖庭西門遣返宮女。

這次遣返,李世民也是決定加大力度,定了個放宮人三千之數。

有家人親戚能接走的,由她們跟家人親戚回去,沒有家人親戚的,讓武懷玉他們負責官媒婚配給長安的軍民。

原來高祖的宮中,這次也基本上要清空,高祖的那些妃嬪們,有子女的,出宮與皇子公主居住,沒有子女的,全都按慣例到長安尼寺出家安置供養。

而其它沒有封號的或是低階的,以及宮人,這次人全都安排出宮。

每人給一筆錢,有家回家,沒家婚配嫁人。

起居郎褚遂良在一邊執筆將皇帝和宰相們商議的一樁樁事都如實記錄下來,將來修成起居注,給大唐以後皇帝們觀看。

“燕國公,你說。”

皇帝又點到中書令馬周。

“陛下,臣有兩事要諫。一,是諸王和功臣分封之事,宗室諸王世襲分封,若有不孝子襲封嗣職,則百姓遭殃,國家蒙患。分封,實是國家大患。陛下欲愛諸王,當愛之有道,給予適當待遇就行,如有才行,則隨器授職,這才是萬全之策。

而功臣們於國有功勳,確實當賞,可國家已授他們實封,再授世襲就不應當,哪怕世襲別駕,但別駕也是國家公器,再者,賜子孫世襲一州三之一的稅賦收入,實在太過,功臣有大功者,給絹帛賞賜,給實封食邑既可。”

馬周請求皇帝取消功臣們的世襲別駕之封,取消諸王的分封,尤其是要馬上罷停幾位裂土分封的諸王封地的王城宮殿等土木工程,邊地本就人少,現在又要徵召邊民和蠻夷做役,修建城池宮殿,易引邊地動盪

“臣要諫第二事,希望陛下不要過份親暱近侍,陛下身邊白明達、斛斯正等人,只是陛下身邊的樂工、箭匠等,可只因親近陛下,討得歡心,陛下便賜予他們侯爵之位,

要知道這些人曾是隋朝宮中近侍,白明達本龜茲樂工,入隋宮,得隋煬帝龐幸,但終隋一朝,白明達也僅為樂正,不曾得過任何爵位,

如今陛下卻給他侯爵,

而陛下身邊這樣的樂工箭匠馬伕宦官等近侍,獲得爵位者還有很多人,爵高者封為郡公。

這些近侍,甚至開始干預朝政。

陛下如今實在要賞賜,對他們也只需賞賜錢絹,切不可高官貴爵,更不可令干預朝政。”

停分封,遠小人。

馬周的諫言還是很中肯的,分封一事,朝中一直有爭議,但此前李世民還是最後推行了分封,雖中間有所改動,可如今也還是確定諸王分封邊地,功臣世襲別駕這一制度。

馬週一直反對此事。

現在藉著災異,勸皇帝再次停分封諸王和功臣。

李世民望著廊前的雪,卻沒有馬上答應馬周。

而是好一會後,才轉頭望向其餘宰相們,“賓王的第二個諫言,朕可以先接受,樂工箭手宦官等近侍,朕確實有些過於親暱,以後改正。他們中授封爵位者,朕也馬上調整,

朕今日便立個規矩,宮廷近侍如樂工箭手醫師道士僧人御廚等,不得封爵,宦官,官職不過五品。”

皇帝罷免白明達等近侍的爵位,改賜以錢帛。

不過宦官張阿難的汶山郡公爵位依然保留,因為他雖為內侍近臣,但也是開國有功之臣,甚至上過戰場,更別說如今是內侍省之首。

對此,宰相們也沒人反對,

侯君集還特意目光望向武懷玉,大家都知道那位張公公,不僅是大內總管,還是位劍聖,更還有個義子是營國公樊興,而武懷玉是樊興的女婿。

“關於分封之事,”

李世民頓了頓,“此事早有定論,不宜再更改。不過眼下災異發生,確實不宜再興土木,諸藩王封地內的王宮、城池,都全部暫停修建,取消封地百姓勞役,

再降旨,幾位藩王封地,今年租賦免除。”

“至於功臣世襲別駕之事,”

世襲功臣中,宰相里也有好幾位,比如房玄齡高士廉,比如侯君集武懷玉。

八位宰相,世襲別駕的功臣有四個,

魏徵馬周王珪李大亮四相不在世封之列。

馬周倒不是因為自己沒世封,所以就反對功臣世封,他是宰相,站在朝廷的角度,認為功臣世封是不利國家的。

就比如武懷玉本身有實封一千八百戶了,朝廷就少了一千八百戶,五六千壯丁的租稅收入,而如今又給他江州世襲別駕之封,不說這子孫世襲的官職,對地方有多少壞影響,僅僅是江州每年三分之一的稅賦都要入武家口袋,

江州現在可是超過三萬戶人口了,而且做為水陸碼頭,人口還在不斷增加,工商興盛,稅賦也很高,武家每年拿走了多少?

這還不是一次性的,子孫世襲罔替。

“陛下,”

侯君集站了出來,“國家制度,豈有朝令夕改的,馬中書未免太過兒戲了。”

話音未落,武懷玉站了出來。

“陛下,臣倒以為馬相所言有理,我也是世封功臣之一,臣雖有小功於國家,但陛下已經給予了許多賞賜,還給了實封食邑,再給世襲別駕之職,以及食所封州三之一稅賦,恩寵太過了,

臣請求取消功臣世襲別駕之制,並取消食封州稅賦之制。”

侯君集愣住,

武懷玉居然贊成馬周,

他自己就是世襲江州刺史,他的江州封地,如今可是非常興盛,人丁增長快,工商也興盛,稅賦收入很高,他那份很驚人的,且每年還在大漲。

就這樣不要了?

這傢伙明明之前還想方設法的開拓海外,為自己弄了個羈縻呂宋州,

怎麼現在卻把更繁華富庶的江州拱手交還?

不對勁啊。

侯君集一時沒想明白,反正他是捨不得陳州別駕這個世職,還有陳州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

陳州那也是中原河南大州,近些年也恢復的很不錯,稅賦錢糧每年到手可不少。

陳州東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人口兩萬六千餘戶,管縣六。

侯君集做為世襲陳州別駕,享有陳州三分之一稅賦,相當於封戶八千餘,實際還不僅這些,因為除了百姓的兩稅,陳州還有工商雜稅關稅等,

他當初冒死入宮,挾持李淵上龍舟,助李世民玄武門宮變成功,與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功並列第一,食邑不過一千三百戶。

而實封功臣總共二十幾位,最少的也才三百戶。

一個陳州別駕世職,僅這稅賦收入,就相當於萬戶侯了。

侯君集是絕捨不得這大筆收入了的,所以剛才馬週一說要取消,他第一個就站出來反對了。

卻沒料到武懷玉居然贊成?

江州現在可是有三萬多戶,比陳州還多出五六千戶,武懷玉坐享江州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比陳州高出許多,

江州可是如今長江中游最大的一個商品集散碼頭,流金淌銀。

侯君集覺得武懷玉要麼就是故意跟自己唱反調,要麼就是這小子以退為進。

反正他怎麼也不相信有人捨得把這麼大的收入交還朝廷。

連李世民都有些意外的望向武懷玉,他印象中武懷玉是比較愛財之人,武家最擅經營天下皆知,如今更是被民間稱為富可敵國,

江州現在這麼富,他說不要就不要了?

江州不比呂宋強?

李世民都有些看不透了。

武懷玉愛財嗎,愛,經濟是上層建築的基礎啊。

俗是俗了點,但卻是缺不得的。

江州現在確實發展的越來越快稅賦也越來越多,估計皇帝現在都經常看懂當初大筆一揮,就制訂了把一州的三分之一稅賦拿來給功臣吧。

可也正因為太多了,武懷玉也知道這事肯定會一直被攻擊,

馬周只是其中之一,

武家每年能從江州得到一大筆錢,但說實話,武家也不缺這筆錢,若是這筆錢拿的沒問題,當然不會拒絕。可如果這筆錢不好拿,甚至可能惹麻煩,那也可以放棄。

當初武懷玉支援功臣世襲,是想要爭取到功臣分封邊疆成為諸侯,但最終並不如願,李世民最後是把宗室分封到邊地建藩,卻還是把功臣們留在中原內地,甚至最後僅給了一個世襲別駕的虛職,經濟好處倒是留下了。

可這恰恰是武懷玉最不需要的。

此路不通,武懷玉後來轉去開拓流求呂宋,最後拿流求換來呂宋這塊自留地得到承認冊封,

所以現在,武懷玉有了呂宋後,還真不在乎江州了。

把江州世襲別駕取消,把那三分之一州稅還給朝廷,無所謂了。

世人都以為江州好過呂宋萬倍,殊不知在武懷玉眼中,江州再好,終究不是自己的。

呂宋,才是武家的。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開局召喚錦衣衛

倒騎一女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