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客戶

大海寺。

武懷玉再回來,除了五百輕騎護衛,還帶回來八百老卒。

這些早已脫下戎裝的前朝老卒,全是殘疾之人,缺胳膊少腿、瞎眼耳聾、滿身疤痕。

再回當年的大戰場,這些人都是神色複雜。

大海寺的住持懷海等聽聞武懷玉又回來了,還帶回幾百殘疾,都很驚訝。

“這些都是當年大海寺之戰倖存老兵,今日前來拜祭張帥。”

張須陀父子四人的墓居然就在大海寺之中,這是懷海他們都沒想到的。

曹慶等老兵帶著武懷玉來到了大海寺中,在寺後的一片松林中,有幾個不起眼的土包,那就是一代戰神張須陀父子的埋葬之地。

張須陀死前,官職是隋朝使持節滎陽通守河南道討捕黜陟大使開府儀同三司,死後楊廣追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滎陽郡守。

上香,燒紙。

武懷玉還為張須陀親自做了一篇墓誌銘,記錄了他的家族顯貴,也記錄張須陀一生征戰經歷,對於這位的勇烈忠直給予高度讚賞。

全文千餘字,以顏體寫成,遒勁有力的書法,記錄讚頌張須陀的勇烈忠直,這篇墓誌將請最好的匠人刻碑。

張須陀的兩個孫子,同是秦瓊義子的張知運張知玄兄弟倆,披麻戴孝,在那土包前痛哭。

住持懷海他們也親自主持法事。

土包被挖開,裡面是用馬革包裹的遺骸,當時沒有條件,戰場上偷回屍體,縫補好,以馬革包裹著下葬。

張家兄弟提前準備好了上等的梓木棺材,開啟馬皮,將一塊塊骸骨收入棺中。

八百老卒跪滿松林,一起為大帥張果痛哭。

兄弟倆將扶靈回弘農閿鄉桃林老家祖瑩安葬。

······

大海寺張須陀父子四人墳已遷走,不過在原址上,懷海方丈提出要修建四座塔,並立碑銘記。

寺中和尚們希望武少保能夠早點離開,可武懷玉並沒有馬上走,那八百老卒也沒散去。

“懷海長老,有件事想跟你們商議一下。”

武懷玉終於提要求了,懷海住持、淨嚴維那、智藏上座也早有心理準備。

“這次能夠尋到張帥遺骸,全仰仗幾位長老相助,也感激你們做法事。”

“出家人慈悲為懷,都是應當的。”懷海道。

上來先感謝,接著就是提要求了。

武懷玉的要求也簡單,按朝廷對佛道的管理新規,大海寺雖做為皇家敕建寺廟,但也得遵行新規。

寺僧要考核,要獲取朝廷頒授僧牒,甚至對寺中的田地產業也要梳理登記處理。

“大海寺是陛下敕詔重修,寺中田產,也是歷來朝廷所賜,以及一些施主佈施······”淨嚴迫不急待的道。

武懷玉笑了笑。

淨嚴只好閉嘴,讓武懷玉先說,

“大海寺中田產,某自然知道來歷,大海寺立寺百餘年,從北魏到東魏北齊再到北周隋唐,歷來朝廷賞賜田地確實不少,也有不少施主捐贈,但是也還有不少是百姓帶地投附,也有寺中兼併而得,

這些地的來歷,朝廷非常清楚,但你們也放心,朝廷之前已有詔令,對諸寺田清理登記,也頒給地契,並不會直接收走。

不過,”

一句不過,三位紫衣大和尚又不由的心中一緊,和尚們也並不餐風飲露的。

“不過按朝廷新規,諸寺僧人都需要透過考試才能頒授僧牒,沒有僧牒就不是正式合法的出家僧,要敕令還俗歸家。

每寺都會有僧額定額,不能超過。

大海寺做為州級敕建寺廟,僧額會多一些,每僧朝廷授二十畝口分田額,”

大海寺的地很多,所以這二十畝其實朝廷不需要授,他們自有的已經超額。

現在武懷玉提出,每僧保留二十畝的田額,其餘的寺田,所有權仍屬於寺廟,但要跟公廨田一樣管理。

地由官府負責出租給百姓,按田地肥瘦分上中下田,每畝每年定租二至六鬥給寺廟。

除這租外,不再有其餘負擔,租地佃戶也不是跟寺廟租佃,而是向代管的官府租佃,沒有依附關係,更不用服額外的勞役等。

最好的田一年租不過六鬥粟,而旱地瘦田,更僅二斗粟。

這個租不算高,基本上是按照公廨田標準的,不過實際上公廨田的租子負擔要比這高,有些額外的負擔。

上田畝收能有兩石,如果租六鬥,那實際也就是七三開,佃戶七寺廟得三。

而如果算上秋糧,或是種的其它雜糧之類的,甚至是麥草等,那實際佃戶拿到的要更多些。

武懷玉甚至提出了更重要的一條,那就是佃戶與寺廟簽定契約,佃戶享有永佃權力。

寺廟和尚們有土地所有權,握有田骨,佃戶們拿到的是土地經營權,握有田皮。

甚至佃戶們將來也可以轉佃。

地主也可以賣地,但不影響佃戶的佃種經營權。

這其實是要從宋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江南主要的一種租佃形式,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這樣的話,那大海寺依然擁有那些田地,可對田地的權力大減,佃戶們跟他們沒有直接關係了,交租也是交給代管的衙門。

甚至不用擔心寺廟不再把地租給他們,或是提高租子,因為簽下永佃契約,租子也是定死的。

豐年不增租,但災年要減租。

這其實就是變相的收回寺院的田產,但跟之前對三階教的直接沒收的雷霆手段相比,相對溫和一些,也給寺廟保留了不少的權益。

起碼一畝上田一年還能收租六鬥,鐵租收益,地也可以隨時轉賣,並不影響收益。

大海寺做為第一批實行這個政策的寺廟,面對武懷玉,他們想拒絕又不敢。

三階教教訓在前,誰敢拒絕這位檢校佛法的帝心?

可接受吧,又有點不甘心。

終究,還是資歷更高的上座智藏出來應下。

大海寺把地簽約給鄭州代管,鄭州衙門則跟佃戶籤永佃合約。

第一批佃戶,自然就是八百大海寺之戰留下的老卒。

這些人這十二年過的都不好,許多都成了逃戶,如今再次入籍上戶,給他們簽約佃田。

一丁佃田百畝,畝納租二到六鬥不等。

不過這些原本的逃戶,如今雖然再落籍,同是良人,但註明客戶。皆因無田產,以佃租為業,所以註明客戶,不需納租調正賦,但也需服正役雜徭。

這樣一來,客戶種地給地主交租外,就不再需要再向朝廷納正租調,負擔就輕了許多。

否則既納地主田地租,又納國家正租調,那他們是很難生存的,早晚還要成逃戶。

客戶只是不再納國家正租和調,但戶稅要納正役雜徭要服,義倉糧則由地主交。

曹慶一家六口,簽約畫押按手印,拿到一百畝良田永佃權,以後每年只要上繳六十石粟地租,而這百畝良田,正常豐年夏糧就可收麥二百石,可折粟三百三十餘石,秋季雜糧等也還能收一些。

一家人辛苦耕種,再種桑絲織,還是可以溫飽,不遇災荒甚至還能有節餘。

當然比起朝廷均田,其實負擔要重,如果朝廷能均百畝地到手,租調正賦也才兩石粟加兩丈絹三兩綿而已。

可對曹慶來說,還是感覺非常的滿意,一畝交六鬥,比起正賦一畝才折幾升,確實多了許多,但對現在辛苦的曹家一家子來說,能拿到一百畝地,哪怕只是佃租權,也足夠了,畢竟這是永佃權,有很大的保障。

交完六十石租,依然還能剩下不少,再種桑織布,有很大保障。

曹慶唯一的問題是,他殘疾,這地不好種,而且他們現在基本上一無所有,要重新置辦耕具、種子等,這些開銷較大。

好在武懷玉還有後續幫扶,可以給他們提供常平社的低息青苗貸,能解決一時之急。

老兵們殘疾勞力不足,也可以再僱人,以現在長工一月大抵要一石糧來算,一年大抵要出五石粟五石麥,另外再給衣服,相當於兩月糧。

一個長工的工錢一年下來折十二石糧左右,大抵相當於七八畝產出,也還在可承擔內。

當然,要是實在殘疾厲害,又是老光棍之類的,那完全可以轉租收租,中間賺點差額租子養老。

設這個永佃權,本就是為了給予這種保障,老兵們基本都是殘疾,不是年老就是病殘,許多還是光棍,種地也難種的過來,有了這永佃權可以轉租,就等於有了個福利保障。

更夫許達就打算把地再佃出去,他自己仍回滎澤打更,他一個人也種不了這百畝地,年紀大身體也不行,乾脆就收點租子。

如果租出去,地裡收成對半分,兩石分一石,他上交六鬥,還能一畝餘個四鬥糧,百畝也有四十石糧了,一人是吃不完的,賣掉點買衣租房等也夠了,打更再有點收入,晚年也有個保障了。

“感謝武少保,還記得我們這些殘廢,給我們如此安置。”

八百老卒都非常感激。

武懷玉這也不全是為了他們,這種客戶、永佃權等,其實都是在為均田制的崩壞打補丁,避免將來大量百姓棄籍做逃戶。

“曹叔,我想徵辟你為我府佐任參軍事,同往幽州,每年六十石糧、每月再給一千八百錢奉贈,如何?”

這是按朝廷八品官的俸祿給的,雖沒有職田租等額外收入,但僅這一年六十石糧和每月一千八百錢已經不錯了。

何況武懷玉也說年節另有饋贈,四季服飾等也是他提供,還提供坐騎等。

“我這殘疾之人,能為武少保做什麼呢?”曹慶搖頭。

“曹叔也還年輕,見識不凡,我希望曹叔能來幫我。”

曹慶問明武懷玉不是可憐他才要他做府佐,而是真想要他幫忙,這才慷然應允。

“武少保為我們做了這麼多,我這老骨頭也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了。”

家裡請兩長工幫忙佃種那百畝地,自己跟隨去幽州做事,這份收入也還是不錯的,光那俸錢一年就有兩萬多,以現在的麥價一石才一百五十錢,都能買麥一百四十四石,再加六十石的祿,那就是二百來石,又相當於百畝地收成了。

老曹倒沒啥仕途野心了,只不過一份報答之心,武少保如此幫大家,他得回報。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皇宮當半仙

阿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