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禁止撒幣

“下官盧承慶拜見武公。”

光德坊雍州衙門,年假結束,重新開衙辦公,盧承慶提著一套文房四寶來拜見上官。

最近盧祖尚的死震驚朝野。

不過這位萬年縣令倒算是因禍得福,反而還得了好處,或許是出於安撫范陽盧氏的考慮,皇帝下旨升盧承慶為雍州治中。

萬年縣令正五品上,雍州治中是從四品下,直升一級。

這位盧氏北祖大房的才俊,三十來歲走到這位置,在整個范陽盧氏著姓四房裡,算是頭一個了,雖然盧氏也還有族人散官虛銜比他高,但論職事還真沒比他強的。

原來有個盧祖尚,雖說從都督當到刺史官越當越低,但起碼也還是一州長官,可隨著他人頭落地,現在盧承慶成盧氏門面了。

武懷玉打量著這個帥哥,名門子弟,高大英俊,頂著個范陽郡公之爵,短短兩年,從秦州參軍到現在的雍州治中,這升遷速度都快趕上武懷玉了。

武懷玉一路飛昇,那也是立了許多大功,但盧承慶雖說文章做的好人長的帥,但可沒啥過硬功勞,更別說軍功,人家全憑的是家世。

朝中給盧承慶的評價是他有才幹有背景,尤其難得是行事謹慎懂規矩還有禮貌,從不得罪權貴,甚至還能跟親戚房玄齡等關係密切。

他很好的融入了長安上層圈子,相交滿京城,俯仰談笑,顧盼縱橫、如魚得水,連皇帝都對他十分欣賞讚嘆。

“盧光襄公的後事料理好了?”

“嗯,多謝武公惦記,”

盧祖尚死的有點冤,不過事後李世民還是很給面子的,不僅承認自己錯誤,恢復官蔭,甚至還追封他為國公,連諡號,都特意欽定了一個襄字。

襄,那可是個好諡,襄助輔佐,這是給有功之臣的諡號。

盧祖尚的死,對范陽盧氏來說是沉重一擊,更是對他們家族聲望的巨大打擊,甚至差點引發更大危機,好在皇帝的退讓,倒也給了體面。

雖在正月裡,但該有的體面儀式都給了。

更何況,還讓盧承慶升為雍州治中,連他弟盧承業,也特授為太子左衛率參軍事。

盧氏四房這次都有不少年輕子弟被授官,雖說大多是最低階的如參軍事這樣的從九品下。

可挨一棒子給幾棗,皇帝這手段也是了得,范陽盧氏要是給臉不要臉,那就怪不得別人。被砍了個刺史,盧氏還得對皇帝感恩戴德。

武懷玉收下他送的這套文房四寶,看的出盧承慶有些憔悴,畢竟這麼年輕,就要擔負起盧氏這樣的名門家族重任。

不容易啊。

范陽的盧氏祖地當然還有許多長輩,但現在朝中做官的,已經是以盧承慶官爵最高也最年輕,他身上的擔子就格外的沉重。

像滎陽鄭氏鄭善果這等十三歲做刺史,做到花甲之年的鄭氏族長,都還晚節不保,讓李世民奪爵貶降江州刺史。

懷玉讓人去請來另一位治中李弘節。

雍州衙門的三位長官,也算是正式聚首。

“把長安、萬年令也請來吧。”

新任萬年令姓楊,由兵部員外郎升遷上來,弘農楊氏越公房的楊弘禮,他是楊素弟弟的兒子,他爹楊嶽大業年間就做過萬年令,楊素死後,楊岳父子跟楊玄感不和,還密奏東征中的楊廣說楊玄感要造反。

等楊玄感真反了,楊岳父子在長安被下獄,等楊廣赦免的使者到,楊嶽已經被殺了,弘禮僥倖逃過一劫。李淵入長安,楊弘禮積極歸附,被李淵賜封清河郡公,加太子通事舍人。

這人算是弘農楊氏家族的一個代表吧,楊家在大唐還是混的挺不錯的,據說楊弘禮還是有些才幹的。

長安縣令也是位名門之子,出身南陽劉氏的劉洎,南梁都官尚書劉之遴曾孫,隋末劉洎效力蕭銑,做過黃門侍郎,歸附唐朝後,跟隨李靖平嶺南,任南康州都督府長史等職。

武懷玉的別駕公房裡。

正月裡爐子燒的正旺,燒的不是現在不少長安百姓用的泥炭,而是終南山南的竹炭,這種竹子燒的炭沒啥刺激味道,火旺還不會容易爆火星。

圍爐煮茶。

京師的幾位主要地方官員就都在這了。

上柱國、冠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翼國公、雍州別駕武懷玉。

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清平縣公、雍州治中李弘節。

柱國、范陽郡公、雍州治中盧承慶。

清河郡公、萬年縣令楊弘禮。

長安縣令劉洎。

五人也算是頭一次正式會面,都很年輕,甚至除了武懷玉,全都出身名門。

李弘節是隴西李丹楊房,李靖族叔。盧承慶是范陽盧氏北祖大房的,楊弘禮是弘農楊氏越公房,劉洎也是南陽劉氏名門。

倒是武懷玉的家世,跟他們比,門第就差太遠了,他雖可以說是幷州武氏,但他家幾代都沒當過官,別說五品三品,連庶族都算不上,只能算暴發戶。

可那四位名門子弟,看著這位沒誰敢輕視。

畢竟這兩年,以前很多人輕視武懷玉,現在可沒有人再輕視了,現在的武懷玉,已經在長安太有名了,很多想弄武懷玉的名門都吃過大虧。

三十歲的楊弘禮對武懷玉非常客氣,不僅因為如今楊家跟武家關係較好,更因他很清楚武懷玉的厲害,他母親是韋孝寬孫女,跟黃門侍郎韋挺,同個曾祖。韋挺想借盧祖尚之事搞武懷玉一下,結果自己下不來臺。

爐子上的水燒開,懷玉泡了壺紅茶,給每人倒上一杯。

“馬上就是上元佳節,今年聖人恩旨,照例金吾不禁三天,與民同慶。今年長安的花燈會更熱鬧,我們得早做好準備。

一要防失火走水,必須提前準備好多支救火隊伍,提前進行演練,準備好充足的滅火工具等,配合街鋪武侯和坊丁,還有鐘鼓樓、望臺,一旦哪裡走水,要第一時間前往救援處置。

除防走水外,還要防止出現人流過多踩踏等發生,這些事情以往也是常有發生的,聽說開皇年間有年上元節,有個紈絝在最熱鬧的街上撒錢,結果贊成嚴重哄搶導致踩踏,最後踩死了幾十人。

我們得增派人手維持各街坊的秩序,一旦哪個坊中人流過多,就要停止再放人入坊,只出不進,還要進行分散疏通。

最重要的是提前做好宣傳,禁止有人撒幣。”

真出了嚴重的失火、踩踏事件,最後肯定是要追究他們的失職的。

“當然,也還要增派不良人等上街巡防,要防止有人趁機,特別是趁晚上人多天黑的時候,拐賣婦人小孩子,或是偷盜財物,更不許人浮浪子弟坊間惡少等趁機非禮婦人等。”

“遇到那些亂來的,先綁了扔監獄裡再說。”

過完元宵,才算是過完年。

如何把好這最好一關,很考驗他們這個新班子。

“武公,我建議從衛府借調人手,上街控制街巷、坊門,加強巡防。”楊弘禮建議。

而李弘節的建議則是應當從各坊的居民之中,抽調青壯,組成巡防隊,分班當值。

盧承慶感嘆著道,“這上元三天金吾不禁,著實管理不易,要是朝廷能夠不搞這個就好了,尤其是夜晚,這放開宵禁,天昏地暗的極為不便。”

“那乾脆連花燈一例取消好了,還能免的走水。”劉洎笑著道,話裡帶刀。

武懷玉不知道這兩人是否有什麼過節,但還是抿了口茶繼續道,“我們就不去討論那些沒可能的事,只說點實際的。

面對這些複雜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十全準備,打過仗的都知道,不能打無準備之戰,我們得有詳細的預案,還得有備用方案。

我提一個問題,這幾天不僅會有很熱鬧的花燈綵樓,而且也還會有許多商販甚至百姓,趁著人多要推車引漿,挑擔販貨,他們的叫賣固然能增添熱鬧,但也容易引發堵塞混亂等,所以我建議,在各坊的十字主街兩側,先劃定好一些攤位。

所有商販百姓,都只能在這些劃好的位置上叫賣,不能流動販賣,而且最好是提前報備,也不需要交錢,但需要增強管理。”

“另外過年的時候,長安的諸大寺院道觀,也會香火旺盛,到時上香拜佛的人很多,我們也得跟寺觀配合好,另外就是在各寺觀前,也劃出一些位置來,做為擺攤售賣,甚至是一些雜耍表演的場地。”

武懷玉今天特意提起這些,其實是有計劃推進他曾提出的長安街市街鋪,甚至是長安裡的廟會場市的計劃,

所有工商都集中在東西兩市的傳統,是會慢慢跟不上發展形勢,滿足不了百姓生活需求的。

劉洎對武懷玉的這些建議表示贊同,認為都言之有物,“下官插一條,下官之前去武公的永興坊拜訪時,看過永興坊裡街上已經有這樣劃好給商販們擺攤的位置,確實有序多了,而且永興坊裡還有專門的人負責管理商販,也有人專門負責打掃衛生,甚至永興坊裡的公共茅廁、浴室也多,聽說這些也都是武公的功勞,

我覺得咱們這次也應當在長安的街坊,增加一些茅房、培垃圾房,這樣不會到處髒亂,甚至人多了隨地大小便汙穢遍地了。”

武懷玉覺得,其實把長安的坊牆拆了,整個長安城都能暢通許多,就算金吾不禁的上元節,都不用那麼擔憂。

可是吧,飯得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慢慢來吧。

楊弘禮最後提了一條建議,雖說上元佳節三天金吾不禁,城門坊門晚上也不關,但是還是得派人守好長安諸城門,上元節這三天,不要讓城外的難民們進城,免的更加混亂。

這話有點歧視城外的關東災民,甚至有點沒人情問,可從管理的角度上來說,這也沒毛病,長安諸城門外可是不少臨時災民安置營地,雖然這些災民在以工代賑下,勉強能有溫飽,倒不是那麼慘,可如果讓他們進城,那到時可能就會更亂。

武懷玉想了想,“要麼在城外各災民營地,也搞個場會,到時送些糧食等物資過去,安慰下災民,也可以組織大家自己娛樂一下,白天踢個球摔個角啥的。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城外的災民,白天的時候,分批進長安城也逛一逛,天黑以前必須回營。”

李弘節笑道,“還是翼國公的這個辦法更好一些,”

楊弘禮也立馬讚道,“翼國公高明。”

倒是劉洎很直接,“請問給城外災民送糧送物資,這些要從哪出?”

“這些雍州、長安、萬年三衙門各出一些,剩下的部份,我可以找民部要一些,當然,我們也還可以找長安的王公勳戚們化點緣嘛,讓大家有糧的出糧,有錢的出錢,籌集一些給災民送溫暖,這也是做善事。”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方舟考古

一本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