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完全不看好

晚餐,

依然是全家會餐。

此時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武家餐廳擺滿食物,各房妻妾也早帶著孩子過來,等著阿郎武懷玉來開飯。

相比起多數普通百姓還習慣兩餐制,武家早就是三餐制了。

尋常百姓兩餐,是日出時吃早飯,日落時吃晚飯,也有許多信佛的人,過午不食。

武家不一樣,武懷玉覺得健康飲食很重要,早上起來稍運動下就應當吃早餐,早上還要吃的好,中午也要吃飽,只是晚上不能吃太油膩。

別人家下午四五點鐘就吃飯了,而武家夏季的時候,一般是要到七點左右才吃,這時天還沒全黑。

今日晚餐也是以素菜為主,

夏日時各種新鮮時令瓜果蔬菜還是很多的,雖是時蔬,但武家廚房的廚娘們可都很了得,煎炒燉煮涼拌各種烹飪方法,菜式也是能夠天天不重樣。

茄子土豆青椒,今天三樣簡單的菜做成的地三鮮,就很讓武懷玉滿意,鹹香味美,可口下飯。

土豆和茄子都用油炸過,表皮焦黃,最關鍵的還是用醬油、蠔油、澱粉、鹽、水、白糖調了個汁,

用薑末蒜末爆香底油,倒入炸好的三樣菜,再倒入汁炒勻,一道美味的地三鮮就成了。

別說武懷玉喜歡吃,武承嗣幾個小孩子都喜歡吃,尤其是裡面的土豆,都搶著吃。

孩子多一起吃飯也有個好處,那就是不挑食,吃的香。

武懷玉的那些小弟弟妹妹,還有懷義家的侄兒們,都喜歡來懷玉這院裡吃飯。

“跟你們說個事,最近不要再買地了。”

懷玉對玄符道,

“咋了?”

“政策可能有變,最近還是先不要買了。”

武家這位當家大娘子最大愛好之一除了打馬球、射獵外,就是買地,最近又懷上了第三胎的樊玄符,也不能再打馬球、射獵,就剩下買田置地蓄奴這個愛好了。

“魏相公在朝堂上提了限田令,”懷玉簡單解釋了下。

“限田?不可能吧?”樊玄符覺得魏徵腦子有坑,

“成不成不好說,不過我們現在地這麼多,還是先經營好再說,先不用急著買,”

武懷玉對於這件事,他沒去想這政策本身合不合理,他主要還是考慮了真正當家的李世民的心思。

限田對皇帝來說,這是有幾分吸引力的,所以成不成,皇帝肯定想試一試。

李三娘抱著女兒江寧縣主,“我也聽說了點此事,阿郎,你說真要按魏相的提議,那阿郎也只能佔田四千畝,可咱家實際佔田百倍於此啊,到時怎麼辦?”

樊玄符對此大為不滿,好不容易攢下這麼多地,雖然大多數都是在邊地,是世家門閥不太看的上的邊地,可畢竟也是地,地多了總感覺踏實,這是武氏家族將來傳承的底氣根基。

“我就不信天下貴族豪強,都能把手裡的地吐出來。”樊娘子不信魏徵能成事。

李清則覺得或許到時不用把超佔的地退出來,可如果按魏徵那個什麼階梯稅賦,把超額的地階梯升稅,那也很要命啊。

本來地稅上田四升一畝,結果最高九等則要一斗三一畝了,翻了三倍多,火耗都要加一升八。

“最高檔,上田每畝地稅一畝三,火耗兩升六,其實也不是不能接受。”武懷玉一邊夾起一塊土豆,一邊道。

“比原來多了近一斗啊,翻了幾倍了,還不多啊?”樊玄符不能接受,

武懷玉倒覺得無所吊謂,

想想人家那些佃戶,辛苦種一年,先要把夏糧五五分成上繳一半,再除去種子、人工、牲畜、肥料等,真剩不下什麼。

能達到最高檔的稅,那就說明地非常多了,每畝就一斗多,剩餘的依然還很多,畢竟就算一畝上田產兩石,則對半分也得一石,交一斗多,剩餘的可還是比佃戶比,何況地多,基數大啊。

一戶百姓拼命種,也只能種個幾十畝,一年也就到手三四十石糧,而一個大地主,就算一萬畝地,那也是萬石糧啊。

“我可捨不得,憑什麼啊。買地不要錢啊,養牛馬置犁耙不要錢啊?”

懷玉也不跟她們爭,女人嘛,眼皮子淺些很正常,都是隻進不想出的。

能跟武懷玉一樣身為大地主,卻還能想著如何可持續發展的,確實不易。

“都是一樣的地,你說田有好壞,分成上中下三則收稅,還能理解,可這一樣的田則,結果只因地多地少,就能分出九等稅來,哪有這樣的事啊。”另一位媵妾雲娘子也道。

“這有啥不能理解的,戶還分九等,九等納稅呢。”

武懷玉覺得魏徵的理念還挺先進的,畢竟後世的時候繳個稅,過起徵點後,綜合所得,按七級超額累進稅率,最低百分之三,最高則達到百分之四十五。

魏徵的這個地稅,就算是最高的九等,也只是從四升到一斗三,加火耗二升六,也才一斗五升六,若是再加三升義倉糧,再加二升丁糧,剛過二斗。以地主招佃出租分成所得一石來算,那也就百分之二十多點。

要是地主自營耕種,那實際稅率還要更低。

不過,魏徵這想法,放在如今,確實有點過於超前,以前也是各種什麼附加、借糧等,沒聽說還有超額累進稅率的。

雖然這種感覺更合理,更符合稅的本質。

但是,能夠超額累進的,那可都是大地主,交的越多的,自然是地越多的大貴族大官僚們,所以必然反對的聲音和力量也是最大的。

就如現在武家一家人在餐桌上邊吃邊聊,除了武懷玉能理解,願意支援,其它人可沒一個支援的。

都覺得憑什麼。

“阿郎你得跟聖人上書,堅決反對魏相公這種書呆子想法。”

“就是,這不胡來嘛。”

懷玉聽著妻妾們七嘴八舌的話,也只是笑笑,

這個事情,他覺得魏徵出發點是好的,但要說用這招式限田,肯定達不到目的,

原因嘛是魏徵既想,又要,

既想限田,可又不敢限的太死,所以這裡松點那裡放點,一個國公,只要肯多交點稅,那就能擁有最多三萬六千畝地,甚至如果有些地是在邊州,還能兩畝三畝甚至四五畝折一畝,那麼理論上如果全是在邊州的地,一個國公他最多能夠擁有十八萬畝地。

那這限田令還有何意義?

說句難聽點的,朝廷實封虛封國公那麼多,國公以上還有宗室的郡王、親王,真正能夠置地十八萬畝的也不多,

那這個限令不就沒意義了?

再一個,說一州限田千畝,一道內限多少畝什麼的,也純粹就是放水,比如武懷玉擁有超限的地,但完全可以跟其它貴族交換,則最後地還是在各個貴族手裡,

最終老百姓手裡並沒有增加多少地,那這限田的意義何在?

要搞,那還不如真下決心搞,拿出點魄力來,

比如說,內地嚴格限田,如武懷玉這國公,四千畝田額,那就在非沿邊州的內地,佔田不許超過四千畝,超過的要責令出售給官府,或是百姓。

沿邊的邊州,且是寬鄉的,允許在限田額外,開墾荒地耕種,但每州不得超過他原佔田額,且不得購買荒地以外的田地,對這些超額地實行超額累進稅率,九等累進稅率。

各邊州的墾荒地,總計不得超過其原本佔田額的九倍,也不能幾畝折一畝。

比如說武懷玉,在內地只准擁有四千畝地,在邊地,最多還能擁有三萬二千畝地,但同一個邊州內,僅許最多也擁四千畝,還只能是開墾荒地,不能買熟地,還得是超額累進稅。

稅率最高就按每畝二三鬥來算,新墾荒地先免個三五年稅,然後累進稅率。

當然,這個超額累進稅率,不是按最高檔計算,比如武懷玉擁有三萬六千畝,那九檔計稅,每檔四千畝的稅率各不相同,最高檔的也僅四千畝。

不過武懷玉覺得這種激進搞法,估計魏徵都不敢提,李世民也不敢提。

只能是想想而已,實際上還是得按現實來。

武懷玉這幾年買的地也夠多了,京畿、中原腹心的良田,現在也不容易買,價格也比較高了,邊地買好,但開墾經營成本較高,

武懷玉打算暫停大規模買地了,先慢慢經營吧,嶺南那邊種甘蔗、幽燕種棉花,朔方種玉米、隴右種油菜,江淮種稻谷、關中種麥子,山南種藥材,進入一個穩定經營期。

地買多了,買奴隸都跟不上,

其實魏徵限田還不如限奴,限奴對兼併更有殺傷力。

現在土地裡農業收益較低,出租的話成本回收更慢了,一石糧才三五十錢,太不划算。

接下來還是應當發展下工商這塊。

就如懷玉在清河鄉幾千畝良田,一年就那幾千石糧,如果不是養豬種藥材等增收一些,真的沒錢賺,但武家僅扶持發展起了龍橋、長坳這兩個市鎮,這裡的商鋪、作坊現在形成了規模,生意起來了,一年的收益卻已經是非常驚人,遠遠超出那幾千畝良田的收益許多倍了。

製藥、挖礦、冶煉,甚至是造紙、燒窯、釀酒,都比種糧強多了。

魏徵確實有點書生氣,總帶著點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似乎總以為人人都有一塊地種,自給自足,天下百姓便能富足,國家也能安定。

可武懷玉很清楚,這不現實,也不符合生產力,

大唐既沒有那麼多地,可以真的每丁分一百畝地,而且都種地了,哪來的其它商品生產和流通呢?

男耕女織,也不過是隻能維持最基本的衣食,

可其它呢?

油鹽茶酒醋醬,針線剪刀菜刀鋤頭錘子鍋碗飄盆,甚至是磚瓦傢俱,哪一樣是地裡能種出來的,

要是想讀書寫字,那還需要紙墨筆硯,

不再讓百姓全都被困在土地上,才能真正解放生產力,才能更富裕,否則都撲在地裡,只會更窮。

與其不切不實的想著給每人都分一塊地,還不如允許流轉,同時發展下工商,

當然,適當的限制些土地兼併,同時加強保護失地百姓的基本權益,為他們尋些出路,也是應當的,比如給予佃戶們客戶身份,讓他們恢復為良人,減少對地主豪強的依附,避免被過份剝削壓迫,這都是必須的。

土地買賣流轉徵收契稅,超額佔田,按超額累進稅率加徵,其實都還是值得一試的,既能加以限制兼併,同時朝廷還能從中也得到些實際稅賦增收。

與其限田,不如立法加強佃戶們的基本權益,限租限息更對小民有直接好處。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品逍遙皇太子

一味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