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與魏徵的交易

七月的中午,陽光依然有些毒辣。

廷議結束,武懷玉並沒有回家,今天議事有些久,皇帝給大臣們準備了廊下食,

伙食挺不錯,

在嶺南呆了一年半,他還真挺懷念這些關中食物,尤其是關中的麵食。

宰相們廊下食照例是有羊的,現宰的同州羊,非常鮮美,這是嶺南的羊所不具備的。

飯後還有點心和水果,可惜沒酒。

“魏公,”

宮中廊下食規矩挺多,吃飯的時候不能喧譁聊天,吃完後懷玉倒是沒閒著,抓緊機會跟宰相們私下溝通。

“一起散步消消食。”

“好。”

侍中魏徵笑著應聲,兩人便在廊下漫步,外面太陽正大,廊下倒是還挺涼快,

“這次回來就不走了吧?”魏徵問。

“嶺南的事還沒平定啊,都是侯君集那個王八蛋亂來,我只能給他擦屁股,”懷玉笑罵幾句,“好在進展還順利,就是還需要些時間,等剿撫並用平定了左右溪蠻後,也還得在嶺南趁勢推行兩稅法,

事情很多,千頭萬緒,這次也是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回來的,

平定左右溪後,還計劃要把嶺南、黔中、南中三道中間的獠子部拿下,將他們征服後,設立羈縻州縣,納入大唐疆域統治之中·······”

武懷玉說的這些,也是早就奏報過朝廷,甚至是經過皇帝和宰相們商議後,達成的未來戰略規劃,獠子部是一個很大的空白地帶,連表面的臣服都還沒做到。

拿下這塊空白地區,有很大的作用,

最大的作用是打通交蜀通道,尤其是蜀地出海,交蜀相通,然後能夠輻射威懾黔中、南中,以及嶺南邕府西部交府西部這些蠻荒地區。

這樣一來,整個帝國的西南邊疆,才能有效的整合起來,

既增強帝國對南疆實控,也能帶動西南絲綢古道貿易和東南海上絲路貿易,讓南疆內陸的貨也能流動起來,當然也便於中原內地的商貨流入邊疆,

各方面來講,這個戰略路線是很偉大的,雖然可能得花費上百年的時間持之以恆的不斷投入拓展,但很值得,能夠帶來巨大的回報,既是地緣政治上的,也是軍事戰略上的,還有經濟上的。

而是統籌這麼大一個攤子,就不是某個都督府的都督能做到的了,

甚至不是一道內能辦成的事,這牽涉到嶺南道、黔中道、劍南道等諸道,既需要朝堂的全面統籌,在地方上也一樣得有個足夠資歷威望、足夠級別,和足夠能力的人。

而武懷玉恰好就是各方面都合適的人。

當然,他不是唯一合適的,

朝廷能派出的大員不是不少的,諸如楊恭仁、李大亮,以及李道宗、柴紹,或是李襲志、丘和等等,

“武相真願意繼續留在嶺南?說實話,我覺得嶺南現在的局勢已經理順了,武相回朝也不影響,派個干將過去,蕭規曹隨也行。”魏徵直言,“武相留在嶺南,殺雞用牛刀,有點大材小用了。

去年朝廷在雍州推行兩稅新法,有三原等地經驗,推行的還算順利,但遇到的新問題也還不少。

兩稅新法關係巨大,我覺得還是武相親自在朝中坐鎮,統籌指揮這一塊比較好。

戴相原本負責這塊,可突然病逝·······”

魏徵支援武懷玉留在朝中,也支援他來統籌兩稅新法今年的更大範圍推行,這兩年朝廷財政情況有所好轉,但畢竟底子薄,沒什麼積蓄。

朝廷在嶺南開打,一下子在那邊駐軍六萬多,其中有近五萬是戍兵,是從中原輪調過去的,而且征討鎮壓獠亂從去年打到今年,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結束,

各項開支很大,

而李靖與軍方的人,還在研究著要在北方跟薛延陀大打一起,甚至還準備在隴右青海跟吐谷渾開打,

這些將領們眼裡只要打仗,可不管什麼財政開支,糧草器械這些。

他們眼裡只有敵人,只有戰爭,誰威脅到大唐,他們就要幹誰,其它的他們不管。

軍方甚至都已經在開始收集高句麗的情報,為再次開啟遼東之戰做準備了,他們已經提出要派人去遼東收斂當年戰死遼東的中原士兵的遺骨,

甚至出錢去贖回當年遺留在遼東的中原士兵、百姓回來。

而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錢財支撐。

魏徵是侍中,主管門下省,負責的是封駁審議這塊,他不擅長財政經濟,但他知道武懷玉擅長這個,武懷玉甚至比戴胄更適合。

“陛下已欽點周國公接任民部尚書了。”懷玉對魏徵也不保留,“周國公雖是我四叔,但他的能力魏相應當也是知曉的,他擅長後勤也擅財政,當年和劉義節可是太上皇后勤財政的左膀右臂······”

魏徵也認可武士彠的能力,不僅資歷老,而且履歷豐富,武德朝就做過黃門侍郎、工部尚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等職,貞觀朝又歷任雍州別駕、黃門侍郎、涼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洛州都督等,

那些官爵職事頭銜很耀眼。

更別說人家從一介商人到開國功臣,

“周國公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兩稅法可是你武相公所提出來的,由你來負責更合適,”

“我還是留在嶺南把我的事幹完吧,我會向聖人上表辭相的,不會佔著這位置。”

“我希望魏公能夠支援周國公進入政事堂,就以民部尚書加參預政事銜拜相就行。”

魏徵看著武懷玉,並沒立馬答應。

“杜正倫之前因東宮而受牽連要外貶,我知道魏公一直很欣賞杜正倫的才華,這件事情我願出分力,我也一直很欣賞他的才能和正直。”

杜正倫是隋朝的秀才,而且是三兄弟都考中秀才,可以說名聲極響,後來被李世民招納進秦王府文學館,也算是很有資歷的。

貞觀元年,就是魏徵大力舉薦杜正倫,稱其才能古今無比,李世民因此擢升杜為兵部員外郎,之後又得到武懷玉的舉薦支援,仕途開掛,

兵部員外郎、給事中、中書侍郎,然後太子左庶子兼崇賢館學士加散騎常侍,武懷玉離京後,李世民對杜正倫是寄以很大期望的,希望他能成為武懷玉一樣的太子師,

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此前東宮惹出這麼大事,皇帝極為震怒,東宮官也因此很多人倒黴。

杜正倫就極讓李世民失望,要把他貶去交州。

魏徵很愛杜正倫之才,甚至覺得這是自己政治接班人,不過杜正倫雖有才,但有點心胸狹窄,他家出自洹水杜氏,跟京兆杜氏說來本是一家,但當初杜正倫想跟京兆杜氏聯宗修譜時,被杜氏嘲諷拒絕了。

杜正倫這幾年仕途通暢,不免有點得意膨脹,而杜家則是杜如晦杜淹叔侄兩個宰相都先後病逝,京兆杜氏有點衰弱,後來皇帝念杜如晦之情,把他弟弟杜楚客徵召入朝,予以重用,

恰好杜楚客和杜正倫的官階職事都差不多,兩人還生了不少衝突。

這次杜正倫受東宮牽連被貶,其實杜楚客那邊沒少下功夫。

魏徵是想拉杜正倫一把的。

“我們可以先想辦法保杜正倫留在京師,先保留散騎常侍職,輔佐太子監國,回頭再恢復其太子左庶子之職。”懷玉說道。

魏徵明白,這是武懷玉開出的交換條件,他幫忙保下杜正倫不貶官交州,魏徵則要幫忙推舉武士彠入政事堂。

“侯君集革職也有幾個月了,陛下早有意讓他復出。”魏徵說了這麼一句。

“魏相覺得他適合復出嗎?”

“侯君集對國家是有功的,他雖犯了些錯,但也不能就此浪費他這一身本領,畢竟他也還年輕。”魏徵道。

“魏相對這學生還是挺用心的。”懷玉笑笑,“既然魏相要保他,那不如就讓他檢校靜州司馬,跟隨李子和去靜州平山羌,也算是將功贖罪了。”

區區前宰相,玄武門第一功臣,如今淪落為一個靜州司馬,還要加檢校二字,有些侮辱意味。

不過魏徵卻對此很滿意,武懷玉肯鬆口,那別人也不會那麼反對,侯君集復出之路也就通暢了。

司馬不司馬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復出。

魏徵倒沒收侯君集的禮物,他收過侯君集為學生,對侯君集也自認為是比較瞭解的,侯在嶺南邕府做的事他也知道,但依然覺得侯君集是個人才,不能就此浪費。

何況侯君集多次到他府上拜訪,表達了痛改前非的決心,而皇帝也早有意要給侯君集機會。

兩位宰相便在廊下達成了協議。

武懷玉面上始終保持著笑容,他對侯君集是恨之入骨的,這是他為首不多能夠真正稱的上仇敵的人,

其它如柴紹等頂多算是個不太合的來的對手,但跟侯君集是撕破了臉皮的,可他也清楚,有李世民在,侯君集只要不謀反,想弄死他太難。

今天先有溫彥博,再有魏徵,都要替侯君集說話,武懷玉也只能妥協。

政治說到底也就是交易和妥協,有舍才有得,能把武士彠送進政事堂,先放侯君集一馬也不是不可以。

告別魏徵,武懷玉徑直去找溫彥博,

他開門見山,“我打算舉薦侯君集檢校靜州司馬,隨李子和前去靜州平羌亂,待平定靜州羌亂,可以讓侯君集接任靜州刺史,溫相以為如何?”

溫彥博捋了捋鬍鬚,有點意外。

“武相公果然是宰相肚裡能撐船,胸有大格局,”

懷玉呵呵一笑,

都是老狐狸,他這邊讓了步,溫彥博當然得投桃報李,懷玉也沒藏著掖著,希望他能夠支援武士彠入政事堂,他也明說自己會繼續留在嶺南。

溫家三兄弟人稱河東三雄,跟河東三鳳的薛家叔侄齊名,但仕途卻比薛家更強,兩人封國公拜宰相,可惜溫家另兩兄弟已故,溫彥博也是李淵心腹出身,他跟武士彠關係還不錯,既是河東老鄉又是太原元謀功臣,他願意支援武士彠入朝,當然他也有條件,希望武懷玉能夠照顧溫家人。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三國搞事情

逗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