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太子落水而亡。

八月。

恭順帝病逝,立三歲皇子為帝。

唐清安入京城,封衛王,任三公太子太師。

九月。

秋收結束。

唐清安領大將軍一職,總督全國總兵官,稱之為衛國大將軍。

十月。

濟州島海貿落入尾聲。

唐清安獲封相國,總督全國軍政。

在入京前。

京師的濫竽充數的京營,由陳凱武,郭英親自挑選青壯重新組建,裁剪老弱病殘,淪為地方衛戍軍隊。

親衛軍接管京城內外城防。

紫荊城。

處於封閉狀態。

唐清安在紫荊城西護城河外的崇智殿居住和辦公,位於太液池東,地勢開闊,有釣魚臺以及蕉園。

至於自己的家卷,唐清安向賈家借了他們的大觀園。

倒不是貪慕大觀園的美景,主要是看中此地足夠安全,又在皇城腳下,來往便利,與人口密集處隔開,也不會擾民。

十一月。

唐清安重建五軍都督府。

每府左右都督各一名,都督同知一名,都督僉事一名,督查大使一名。

左右都督共同負責領軍作戰,特派任務。

都督同知與都督僉事管理屯田,管理軍籍,向中樞推舉將領,

稽查大使監督全府上下,維護法治制度。

同時。

制定了五軍都督府的管理範圍。

左軍都督府。

負責奴兒干,草原,西伯利亞,咸鏡道,平安道,除濟州島外朝鮮所有海島。

下設奴兒干軍司,大北部軍司,東疆軍司三大司。

右軍都督府。

大員島,安南,呂宋,三宣六慰。

下設大員司,舊土司,呂宋司,三六司。

前軍都督府。

日本,琉球。

下設九琉司,四國四,本州司。

後軍都督府。

烏斯藏,朵甘,亦力把裡。

下設烏斯藏司,朵甘司,亦力把裡司。

中軍都督府。

不設左右都督。

遼東,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南京,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雲南。

下設十六司。

很多地方並未在唐清安的控制範圍內,但是代表了他的想法,以及未來的治理方向。

……

林如海來到釣魚臺。

唐清安正在釣魚。

這麼好的環境,以及能取名釣魚臺的建築,放在後世實在是想不到的好地方。

至於漁獲嘛。

並不重要。

“很久未見大將軍如此閒情逸致,難得難得。”

林如海笑道。

“林公請坐。”

唐清安示意道。

旁邊的侍衛們早已搬來凳子,在將軍眼光下,搬到將軍身側。

林如海也不推辭,直接坐到了唐清安的身旁。

新學新氣象。

大將軍為新學站臺,那林如海就願意為大將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願無悔。

“璠皓與馮和可否同意入京了呢?”

璠皓,馮和兩人前任內閣首輔,都致仕歸家養老。

本能還想請劉一儒。

但是此人態度極為痛恨唐清安,在老家不但痛罵唐清安是國賊,並且寫下書籍,想要流傳後世。

裡面把唐清安寫成了屠夫,劊子手,無君無父欺騙天下的大賊,是不忠不義不德不仁的奸賊。

號召人人誅之,所有人都應該聯合起來反抗逆賊。

既然如此。

唐清安只能放棄請此人入京的想法。

“璠公已經同意,但是馮和推辭自己老邁,請大將軍另請賢者。”

林如海為難道。

璠皓和劉一儒不同。

璠皓原是太上皇的老臣,手裡一系的門生故舊,與唐清安交往不少,例如庶吉士陸仲恆,韓昊,張雲承等人。

哪怕璠皓有顧慮,但是他的門生都請他出面,那他自然也只能同意入京。

不過唐清安最看重的並不是璠皓。

此人已經八十歲。

請他入京看重的是他的名望,並不指望他能做具體的事情。

馮和不同。

此人五十餘歲,而且致仕才不到三年的時間,無論在官場上的影響,還是自己的能力,都比璠皓要強些。

“此人還是要請來的,三顧茅廬嘛,一次請不到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總之要把我們的誠意表現出來。”

唐清安一臉的堅持。

天下太大。

金州本土有十萬官嗎?

當然沒有。

而且也不可能全部任用金江鎮的官員,無論古今沒有這個道理,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如何把金江鎮的制度,取代大周傳統的治理手段呢。

那就需要拉攏人望。

“大將軍放心,我必定請來此人。”

林如海點頭。

很多人反對將軍,但是當將軍為新學站臺,同樣也有不少的學者轉變了態度,選擇了支援將軍。

因為根據新學的思想。

將軍有德。

有這麼賢者出面去勸馮和,馮和本就不是迂腐之人,當打消了他的顧慮,自然會入京。

所以林如海有把握這麼說道。

果然。

不久後。

致仕前內閣首輔璠皓,馮和入京。

唐清安立馬下令。

提林如海,馮勝之,顧應時,李成賢為大學士,與前任內閣首輔璠皓,馮共同組建新內閣,總理全國政務。

此名一出,天下賢者歸心。

唐清安竟然主動放權,把皇權的部分權利,交給了朝廷。

這是終明周兩朝以來,所有的官員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文明無論是否被野蠻打敗,但是文明終歸是文明。

制度的敗壞。

不能歸咎於官員提出的控制皇權的思想。

反而他們的想法才是對的。

明朝時已經有這股思想。

天下不是一家之言。

對於皇權,官員們努力的對抗,甚至做出消極懈怠,乃至破罐子破摔的應對,以抗拒皇權的強硬。

福建浙江的新學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早就有了影子。

歷史上在明中時期萌芽,明末時期明確提出新學的理念。

現在歷史繞了個彎,但新學的土壤還在,同樣也誕生了。

但有時候文明不代表強盛。

強盛不只有文明。

例如美國。

有人說他文明,但是百年來所有的戰爭,都是美國直接下場,或者背後推動,甚至主動埋下的隱患。

非洲的國家,基本都是西方人劃分的。

在劃分之初,就把歷史遺留的隱患,故意保留甚至擴大,為他們留下繼續控制當地的後門。

中東同樣也是如此。

很多歷史遺留矛盾,都是西方人故意製造的。

唐清安看的十分清楚。

所以主動放下皇權的部分權利。

選擇順應時代的潮流。

既然有了新的內閣,出臺各種律法就是理所應當,無人能拿出理由反對。

不久後。

內閣經過唐清安得同意。

先後任命賈雨村為兵部尚書,張琪為戶部尚書,周士昌為工部尚書,顧道初為吏部尚書。

其中只有張琪是朝廷原來的官員,其餘三人都是金江鎮出身的官員。

此舉。

說明了新內閣對唐清安的支援和回報。

雙方之間的磨合,越來越嫻熟,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現在還不能做什麼。

基於此。

唐清安又提出新設商部。

明初百事俱廢,北方人口凋零,土地荒漠化,當然以重農為主,促進人口的增長。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只以農為主當然不符合潮流。

新學有提倡人人人格平等,那麼傳統計程車農工商就要被淘汰,所以商部的組建。

下面的官員什麼態度不提,新內閣選擇了支援。

商部第一任尚書,為原海外司司長鄭國良。

馮和開始主動做事,提出要恢復督察院,並且以事實為主,扭轉原本的浮誇之氣。

唐清安支援了馮和。

不久。

在新內閣的安排下,朝廷重建督察院。

督查全國。

又新設司法部,按照新學思路,重製全國新法。

一步一步。

大周還是大周。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大周恐怕要滅亡了。

本來應該是劇烈的波動,竟然有些波瀾不驚,讓人們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

反對嗎?

那又反對什麼呢?

難道要反對新學?

反對人人平等?

反對控制皇權?

……

實幹為主的官員們,無法提起反抗的力氣,反而埋頭做事。

可越是埋頭做事,豈不是又加速大周的消亡?

他們百感交集。

當然。

也有人反對。

包括劉一儒。

不光是文人們,還有遍地的舊武人。

可以一路殺過去。

但是沒有這個必要。

早兩年結束國內的戰事,雖然會讓以後的治理困難些,但比起耽擱幾年的戰事的影響又算的了什麼呢。

一個地方只要經歷過戰事,那麼此地多年的人口和經濟就會化為灰盡。

想要重新恢復站前的原貌,至少要十年之功。

流民已經破壞了地方的大戶統治力,繼續戰亂下去,地方所剩不多的元氣,恐怕就徹底消亡了。

猶如一個人。

一個月不吃飯只喝水,會大傷元氣,但是調養一段時間也能恢復。

可是超過了一個月。

大部分人就會餓死了。

現在的大周,正處於餓了一個月的狀態。

雖然失去了行動能力,但還算活著。

可要是得不到恢復,那麼人口就會幾何倍的死亡,經濟和風俗文化也會敗亡殆盡。

那才是得不償失的,多年的努力都恢復不過來。

因此。

除了作惡多端惡貫滿盈的人,唐清安都給予了認可。

任命王子騰為揚州節度使,賈赦為徐州節度使,謝鯨為淮安節度使,劉明先為固原節度使,李堅為寧夏節度使,馬方為石柱節度使。

任命粵海將軍鄔維為南海水師督軍等等。

以上都是金江軍目前控制之外的地方。

其餘最早歸順的將領,例如北鎮節度使李長松,遼西總兵劉英,三大營總兵官等等,都保留了軍制。

差一等的投降將領,例如程之信敗亡後,他的手下將領朱振杰,寧隆雄等,以及流民軍投降的將領等。

由各軍司編練去除老弱病殘,以及不符合要求計程車兵,只保留遵守軍紀的精兵加入金江軍。

朝廷的任命抵達後。

王子騰第一個響應,竟然主動去京城拜見衛王。

賈赦雖然沒有去京城,但是賈府的大觀園,他是同意讓給唐清安的,說明他並沒有抵抗之心。

於是也改換了旗幟門庭,放開自家的大門,允許朝廷新的官員進入金陵一帶。

雖然還控制著軍隊,但是行政上已經放棄。

第二年。

精兵簡政後。

金江軍的番號取消。

原金江軍,三大營,遼西軍,北鎮軍,歸順流民軍,程之信部,浙兵,川兵……

各鎮的新合軍。

最終還是保留了五十萬精兵。

然後就是遍佈全國的鄉兵,民兵,地方軍等等,至少有上百萬軍兵,其中包括賈赦他們手裡的軍隊。

分為甲,乙,丙三等。

丙為民兵,鄉兵,由地方州縣組織青壯,每半年集訓半個月。

乙為地方軍,維護地方治安。

甲為營兵,用來大軍作戰。

全部統一稱為衛國軍。

由兵部,武軍都督府共同管理。

甲字軍。

每軍一萬人,分為三營。

例如甲字一軍一營,二營,三營。

同時。

甲字一軍,二軍,三軍,與四軍,五軍,六軍,還有七軍,八軍,九軍。

每三年一換,輪流拱衛京畿,稱之為京畿衛戍軍。

一年的時間。

全國整編完畢,現在只剩下雲貴川。

番薯玉米建大功。

海貿之利補充元氣。

有了積蓄。

唐清安底氣足了。

在京城,抽調全國官兵入雲貴川,一舉殲滅田永命。

此人不接受自己的招降,自立為大西皇帝。

無論公私。

天下必將一統。

同時。

下令抽調王子騰,賈赦,劉明先,李堅,謝鯨,馬芳……各部的人馬入川。

丙字軍十萬。

乙字軍十萬。

甲字軍二十萬。

合計四十萬大軍入川。

此戰。

不但要收復雲貴川,還要打破相當於半個軍閥們的力量,為徹底梳理全國力量打下根基。

四十萬大軍兵分三路。

一部從陝西進入四川,一部從湖廣進入長烏江,隔斷貴州與四川,同時南北形成夾擊之勢。

讓四川的田永命首尾不能兼顧。

另外一部入貴州,牽制貴州雲南的援兵,不讓田永命獲得支援。

浩浩蕩蕩。

近是精兵強將。

一路勢如破竹。

田永命雖然割據雲貴川數年,除了部分地區,總體上處於人口不足,經濟不強,糧食不豐,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手裡的兵力不夠使用。

至於集中力量攻打一部,四川可不是奴兒干。

四川多山。

不是騎兵的戰場,做不到大轉進的戰略。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天啟歸一

扶桑夜雨

唐小子

城市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