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漢朝恢復了封王制度之後,皇帝跟諸侯國之間便是矛盾不斷。

而經歷了長達上百年之久的內部鬥爭,皇帝終於將諸侯國給搞的實力大減,甚至會越來越弱。

雖然諸侯國名義上是諸侯王的私人領地,但皇帝也始終沒有降低對諸侯國的防備之心。

國相等官職一直以來都是朝廷直接委派的,而朝廷派去的這些官員則是為了監視諸侯王,最大限度的限制他們造反,甚至是當他們還在準備時期的時候就會被發現。

而另一個目的則是教化萬民,這裡的教化可不是教他們讀書認字,而是要不斷的加強他們的潛意識,要讓他們的意識裡深深的刻上自己首先是大漢子民,其次才是諸侯王的子民。

劉破奴並沒有跟劉據說的太過於詳細,因為更詳細的東西他還沒有想好怎麼去操作。

但基本策略已經定了下來,剩下的只是一些細節而已。

讓他們去了域外,不給他們點心腹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到了域外也不需要對他們保持太嚴密的監視,只需要嚴格監控他們的發展趨勢就可以了,監控他們有沒有按照朝廷制定的規則去發展就可以了。

比人口?

這個他們是絕對比不過的,比軍力?

起碼劉破奴敢保證,未來百年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跟大漢比拼軍力的。

那麼,諸侯王的心腹從哪來?

開局的人口從哪來?

總不能讓諸侯王帶著家人去域外領導一群土著吧?

適當的遷徙人口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他們只能從自己的封國內去遷徙,讓那些願意跟著他們走的人一起走。

所以,劉破奴現在就相當於是考官提前給劉據畫了一個考試範圍,只要他好好的複習這個範圍內的題目,到了考試的時候就一定不會考得太差一樣。

從上林苑離開之後,劉據先是去了一趟淑房殿跟皇后道別,然後又去了一趟未央宮跟劉徹道別。

而讓劉據大感意外的是,這一次的見面,竟然讓劉據感受到了那股熟悉的感覺,先前消失的東西,似乎又回來了。

劉徹竟然告訴劉據,說膠西國地方比較大,人口也多,跟其他的諸侯國不一樣,所以為了保證劉據的安全,特意允許他擁有五千人規模的軍隊,除此之外,他還派了一支千人規模的軍隊護送劉據前往膠西。

而在七國之亂之後,漢朝諸侯王手下的軍隊人數的上限在兩千,但大多數都是隻有數百人不等,其用途也從作戰轉變成了王宮衛兵,禮儀兵等等。

翌日!

天剛矇矇亮!

上朝的大臣開始有序的排著隊伍等著進宮,而在東宮的門前,幾十輛大車上裝的滿滿的,上千兵士列著整齊的隊伍靜靜的等候著。

當大家都開始了一日的工作的同時,劉據帶著自己一家老小,心情極度複雜的離開了長安城。

車上時不時的傳來陣陣哭泣的聲音,往日裡圍繞在劉據身旁的人,此刻更是沒有一個願意出來送他一程的。

這還真是日久見人心吶……

朝會正常的開始了,劉徹也沒什麼廢話,直接大手一揮,開始宣讀冊封劉破奴為太子的詔令。

而在宣讀詔令的同時,劉徹則是在悄無聲息的掃描著下方的那些大臣,他今日既是來給劉破奴站臺的,也是來找事兒的。

他倒是要看一看,前幾天收拾的那幫人有沒有嚇住他們,如果沒有的話,劉徹不介意再收拾一幫人。

從結果上來看,效果還算是不錯,起碼沒人敢在大殿上露出不滿的表情。

緊接著,劉徹又宣佈改年號為太初,同時於明年正式推行太初曆。

“陛下,這段時間朝廷政務積壓過多,百官有些不知所措,國不可一日無相,還請陛下早做定奪!”立完太子之後,太常韓延年站出來請示道。

前任丞相石慶被擼,只是擼掉一個石慶就算有影響也不算太大,起碼他的副手御史大夫還能正常工作。

可御史大夫倪寬也被嚇的告老還鄉,這下整個丞相府就徹底亂了套。

下面緊急的政務都被越急送去了皇帝那裡,普通的政務則大量的積壓等待處理。

“太子,你之前好像跟朕提過一嘴這個事兒?”劉徹一臉澹定的看向劉破奴。

“父皇,兒臣是說過!”劉破奴瞥了眼劉徹,雖然他知道劉徹這糟老頭子到底想幹啥,按理說他是應該高興的,可現在滿心都是研究火藥,要不是今天要立自己為太子,劉破奴還真就懶的來上這個朝。

再說了,糟老頭子你又不是不知道這事兒咋辦,雖然我知道你是為了讓我裝這個逼,但我還是要狠狠的鄙視你一下。

“兒臣覺得丞相每日太累了,一睜眼就是操不完的心,處理不完的政務,而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必然會導致一些失誤的出現,若是一個兩個,那還能歸結於丞相本人粗心大意,可個個都是這樣,那就說明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

“這既然發現了問題,當然就要著手去解決問題,不然後面換上一個新的丞相,以前總是出現的問題還是會接著出現的,朝廷可以允許犯錯,但卻不允許總是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

“而御史大夫主掌御史府,單單一個御史府內的事情就足夠他操心的了,再去讓他分心輔左丞相兒臣覺得也不太合適。”

“所以為了分擔丞相的壓力,避免在工作中不斷的出現錯誤,兒臣建議將丞相府一分為三,分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書,稽核詔書,執行政令。”

“簡單來說,就是把事情細分化,讓官吏逐漸變的更加專業化,比如說某地出現災害,父皇下令賑災,中書省擬招,門下省負責稽核看這份詔令是否合適,有沒有違規或者不符合現實的地方。”

“透過稽核後將詔書傳遞至尚書省,尚書省在看過之後覺得沒有問題,那就開始按照詔令執行賑災程式,而作為執行部門,尚書省對於各地情況相對是最為了解的,比如尚書省知道我家沒糧食,中書省和門下省不知道這個情況,透過詔令讓從我家調糧食,這個時候尚書省就可以將情況說明,然後將詔令打回去讓中書省重新起草詔書。”

“如此一來,每一道政令都需要經過三省三個部門的稽核,這樣出現問題的機率就很小了,更加不會出現那種詔令下去了,結果卻發現無糧可調,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

“至於御史大夫,兒臣覺得還是專心管理好御史府的事情更重要一些……”劉破奴巴拉巴拉的說著,而且說的如此詳細。

就算是一些中低階別,敏感度不是太高的官員也嗅出了劉破奴這話音裡面的意思了。

這不就是擺明了覺得丞相的權力太大,所以想借機削弱丞相的權力了嗎?

而且這一次做的要比以往更狠一些,直接把丞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順便還把丞相這個職位給砍掉了。

如果是之前,反對的聲音一定會有很多。

那可是丞相啊,誰不想當丞相?

而有資格當丞相的,又有哪個不是大老?

但是現在,大家對於劉破奴提出來的這個建議卻是恨不能舉起四肢的表示支援。

丞相的權力雖然被一拆為三了,也給他們增加了不少的束縛,可你不能只瞅著束縛而不看好處啊。

三省中每一個省都沒有絕對的決定權力,也就是說,皇帝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讓他們背鍋了,也不會動不動的就去宰個丞相助助興了。

丞相這個位置稀罕的人很多,但絕不包括漢武帝時期,要說官員最討厭漢武帝時期的哪個職位,做個調查統計的話,丞相這個職位絕對能排名第一。

原因無他,只因死的夠多,二十多年了,除非你能夠在皇帝動手之前就老死在任上,要麼你從頭到尾就是一條鹹魚,不然是絕對逃不過這個定論的。

劉徹在位至今一共經歷了十個丞相,直接自殺或者被弄死的就有六個,跟別是竇嬰,田蚡,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歷史上並沒有)。

見事不對提前跑路的一個衛綰,傀儡一個許昌,鹹魚一條薛澤。

這三位可以說除了鹹魚薛澤基本上性命無憂之外,衛綰跑的慢點可能就性命不保了,許昌則是劉徹當時心情要是再差點,他也就沒了。

而嚴格意義算起來的話,劉徹手下這十位丞相當中,真正善始善終的,只有公孫弘一個人。

公孫弘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意,在重大事情上總是迎合皇帝的意思,因此被人稱之為偽君子,最終病死在丞相任上,也是唯一一個不用跑路也沒被算賬的丞相。

在這種輝煌的戰績之下,歷史上石慶之後劉徹讓公孫賀當丞相的時候,公孫賀為什麼會哭的一塌湖塗也就不難理解了。

丞相雖好,可卻沒人羨慕,每當丞相之位有空缺的時候,那些有資格的,或者差不多夠上資格的,便會心中一陣緊張,連連默唸別選我,千萬別選我。

“陛下,臣覺得太子分析的很有道理,發現問題就應該解決問題,絕不能拖延下去任由問題發展下去……”

“對,陛下,臣支援太子的建議……”

“臣等附議……”

劉徹一臉無語的看著下方這幫人,雖然朕就是想打壓丞相,分散丞相的權力,但你們一個個表現的跟見了瘟疫似的,朕就那麼可怕嗎?

劉徹不由得想起了劉破奴曾經跟自己說過的一句玩笑話,九個丞相,不對,現在是十個了,當了朕的丞相能被罷免的那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每每想起這句玩笑話劉徹心中就很是一陣鬱悶,朕也不想殺啊,可他們一個個的非要把腦袋伸過來給朕殺,你說朕能咋弄?

“這事兒既然是太子提出來的,那就讓太子去擬個初步名單吧,順帶著連品秩和一些制度什麼的也給搞了……”劉徹大手一揮,滿臉幽怨的將這個官員任免的權力交給了劉破奴,雖然最終還是要稽核,但基本上劉破奴提交的名單劉徹是不會怎麼懷疑的,這也算是他這個當爹的對劉破奴剛當太子的第一個贊助支援!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明末災年,我有一箇中藥交易空間

烏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