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跟衛子夫到底談論了什麼事情沒人知道,結果如何也同樣沒人知道。

只不過在第二天的朝會上,劉徹下令讓對有功的將士進行封賞。

這事兒怎麼說呢,現在封賞也行,但時間上卻不大合適。

出征十二萬將士,現在回來的僅僅不過一萬八千餘人,遠征西域的主力部隊都還在西域執行著自己的任務。

這也就是說這場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而在以往的時候,戰爭還未接受是不會進行封賞的。

但是劉徹偏偏就讓人去制定封賞計劃了,而且還是分批執行的,只讓人對回來的將士進行封賞獎勵,那些還在西域的,則等戰事結束之後在進行封賞。

而劉破奴在聽到這個安排之後,瞬間就明白了劉徹這麼做的目的了。

很顯然,昨天晚上劉徹跟衛子夫的談話內容起效了,劉徹選擇了接受衛子夫的建議。

雖然實際上等於是劉徹接受了劉破奴的建議,但是劉破奴卻拐了個彎。

不管怎麼說,這總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朝會並沒有什麼可說的,一個國家存在了上百年的時間,不可能每天都在發生著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或許很多對於民間來說的確是一件大事,但是方在朝廷上來說,這種事情他們見的多了,所以也就不覺得是什麼大事了。

先是劉破奴和小騾子訴說了關於西域的一些事情和見識,其次劉徹直接任命了小騾子為商部尚書。

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散朝了……

雖然後面還有一些部署安排沒有進行,但那隻不過是因為流程還沒有走完罷了,具體的安排還需要等到後面再去進行。

散朝之後,劉破奴先是跟著劉徹去參加了內閣會議,以往內閣會議是在朝會的前一天舉行的。

畢竟大事兒小會,小事兒大會,規則大家都懂。

這次的會議只不過是一次尋常的增補會議罷了,會上並不會提出太多雜七雜八的事情,而是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討論。

而這次會議的目的也很簡單,增補閣士。

流程什麼的大家都是輕車熟路,內閣首輔桑弘羊只是例行公事的說了一下內閣現在缺少一位經濟方面的閣士,這個缺額導致內閣無法在經濟發展建設方面做出很好的部署,之前因為商部尚書缺額,所以沒有進行提名,現在商部尚書有了,所以提議羅兵進入內閣。

內務閣六位閣士全票透過,然後就是各自簽字,早就準備好的劉徹直接從身上掏出了印章印了上去,這件事情就算是這麼透過了。

剩下的只是一些存檔的流程問題,要不了一天的時間就能搞定,而到了下一次朝會的時候,就會宣佈這個決定,朝會過後,小騾子也就有了參加內閣會議的資格了。

內閣會議結束之後,劉徹又拉著劉破奴和桑弘羊跑去另外一座院子參加軍機閣會議。

這場會議是劉破奴昨日下令召開的,劉徹只是純粹的很好奇,再加上閒的無聊,所以才跟來看一看。

“朕真的很好奇你小子到底是怎麼想出這個制度的?”前往軍機閣的路上,劉徹再一次吐露出了自己的疑惑。

內務閣和軍機閣,最大的好處就在於皇帝將權力收了回來,削減了下面各個部門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而內務閣也好,軍機閣也罷,在這裡大家都是平等的,雖然身份不太一樣,級別也不太一樣,可到了會上,人人手中都掌握著關鍵的一票。

提議想要透過,那就必須要得到至少四個人的同意,而一旦提議透過,就算那些之前投了反對票的也不能阻止。

這麼一看內務閣和軍機閣的權力就被無限的增加了,而皇帝一般情況下也不參加這個會議,更不參加投票。

但是皇帝手中卻掌握著一票否決權,你們商量你們的,朕看著不順眼就算你們透過了也沒用。

這一招就讓下面的人在勾心鬥角的同時,還必須要考慮皇帝的態度,否則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懶唄,又想偷懶還又想掌握大權,能力不夠制度來湊,就是傳說中的又菜又愛玩……”劉破奴笑呵呵的開著玩笑道。

桑弘羊……

真是人以類聚啊,好好的一個皇帝,現在竟然讓太子給帶成這樣了。

嗯,這話聽著怎麼感覺好像有點問題了呢?

好像也沒啥問題吧,太子這不是明目張膽的罵皇帝嘛?

你瞅瞅皇帝那一臉傻笑的模樣,這哪裡是生氣的意思?

談笑間,三人已經步入了軍機閣的大院。

原本屬於兵部的權力已經被轉移到了這裡,而兵部更像是尚書省那種地方,他並沒有直接的抉擇權,有的只是執行權。

當然,削減了兵部的權力並不意味著真就把兵部給踢出外面了。

所以兵部尚書李息,也是軍機閣閣士,而且是順位第一的閣士。

軍機閣大體上跟內務閣大差不差,但實際上還是有些差別的。

劉破奴身為太子,自然不可能跟桑弘羊一樣身兼兩職去處理政務,而桑弘羊雖然是軍機閣次輔,但桑弘羊在這裡也就是個吉祥物,就是內務閣派遣到這裡的代表,對於基本的軍事安排他不會有什麼意見,只有在涉及到政務方面的事情的時候,桑弘羊才會發言並且表態。

所以軍機閣也需要一個主持日常工作的大老存在,於是這個重任就落在了兵部尚書李息的身上。

放在以前,這就是相當於太尉的位置,李息的資歷雖然夠了,但是怎麼都給人一種不太合適的感覺。

而李息如今已經年邁了,去前線也打不動了,於是便被劉徹安排到了這裡。

而之所以這麼安排,當然還有另外一層用意,那就是李息是遊離於衛霍體系之外的將領出身。

李息少年從軍,侍奉先帝,馬邑之圍的時候,李息以材官將軍輔左韓安國率領三十萬大軍出征。

元朔二年,劉徹派李息和衛青分別從代郡和雲中郡出兵向西共同進攻匈奴,這一戰兩人收復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立了朔方郡。

元朔五年,衛青率領三萬大軍出擊朔方郡,時任大行(外交官)的李息與岸頭侯張次功出擊右北平,掩襲右賢王王庭,這一仗打的右賢王措手不及,只帶著幾百人逃了出去,李息俘虜匈奴一萬五千餘人,其中包括右賢裨王。

匈奴渾邪王投靠大漢的時候,使者找到的也是正在黃河邊上修築防事的李息,李息派人將訊息傳回長安之後,劉徹命令霍去病率部前去迎接。

元鼎六年(前112年),羌人的幾個部落化解冤仇組成聯盟與匈奴人暗中勾結,會和十餘萬兵馬,李息率領邊將徐自為率領十萬大軍出征,不久後便平定了這次叛亂。

此戰過後,朝廷設定了護羌校尉,李息持節符領兵駐守。

這一駐守便是九年的時間,直到劉破奴提出要將朝廷改制,劉徹左思右想找不大一個合適的人,這才想起了這位資歷比衛青還老,戰功也一點都不差,只是被搶了風頭的李息,於是便將李息召回長安擔任兵部尚書,並且進入軍機閣成為第一閣士。

劉破奴回來之後也簡單的瞭解了一下李息的過往經歷,只能說生不逢時,時運不濟。

當然,比起李廣那種老倒黴蛋的直男將軍,李息的命運無疑要比他好了許多。

從早年的經歷不難看出,在當時李息跟衛青的軍事能力應該是相差不大的,就算真的有差距,也不應該如此大。

而李息之所以沒能崛起,基本上就是因為他出道太早了,加上劉徹太信任衛青了,所以在這兩種因素下,掠奪了李息的一些氣運。

後面雖然李息依舊保持著足夠的穩定,可誰又能想到大漢又出了個霍去病,於是李息只能繼續甘當綠葉。

再到後面衛霍都去世了,李息終於等來了他的轉機,跟羌人的一戰打的也很漂亮,但接下來卻沒什麼跟匈奴交手的機會了,所以只能讓他駐紮在羌人的地方鎮守他們。

看著滿頭白髮的李息,劉破奴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李廣利戰敗之後劉徹並沒有啟用這位能力不錯的老將了。

因為年紀大了,年輕的時候身份的問題被壓著,好不容易把他們都給熬死了,結果自己也老了。

這麼一看,劉徹的這個安排就很有意思了。

比李息更符合軍機閣第一閣士的人不是沒有,比如說衛青的部下,公孫敖,比如說李沮,又比如說霍去病的部下趙破奴,路博德等等。

但是內務閣下一任首輔基本上就是霍光了,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所以在軍機閣方面,就要想辦法撇開衛霍集團,單獨尋找一個第三勢力的老資格上位,以此來對抗衛霍接班人霍光,免得讓霍光一人獨掌軍政大權。

劉徹雖然從來都不擔心,但他也從來都不會不進行任何防備。

劉破奴的軍改,擺明了就是針對那些老舊軍功貴族的行動,劉徹又怎麼會在這關鍵時刻掉鏈子呢?

畢竟李息本身有拿的出來的戰功,就算是衛青見了,也得恭恭敬敬的稱呼一聲李將軍,沒有人能比李息更適合這個位置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終結

結局後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