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閱卷等待

經過此事,科舉再無波折,於第二日,順利結束。

對於考生來說,走出考場便是結束。

成績如何,聽天由命。

但對於陳青兕來說,考驗才真正開始。

糊名、譽錄,預防作弊的關鍵,不能有一絲差錯。

負責糊名之人,在禮部將所有考生卷子名字遮掩蓋印,然後如軟禁一般,不得出院子,更不許見外人。

抄卷官在太常寺,將所有糊名的卷子都抄錄下來。

期間任何人不得破壞糊名,但有損毀,即刻問責。

閱卷官憑抄卷官所寫的卷子定分,以此來杜絕考官透過字跡或者記號什麼的來辨認考生身份,將可能的舞弊行為都扼殺在搖籃之中。

其實有張良計,便有過牆梯,科舉之所以在後世如此複雜,就是因為有奇人一次次的破解制度,逼得朝廷不斷的完善改革。

任何制度不管他多好,只要用久用多了,就會有漏洞出現,需要不斷地修正改革,才能長時間的使用。

便如此次科舉,在很多方面需要整理經驗。

但別的不敢說,至少這一次考試,在公平上是有保證的。

就這糊名、譽錄製度以及實行起來的彎彎繞繞,那都是幾百年的經驗心得。

或許在將來有高手尋得其中漏洞,但至少這一次沒人有這本事。

別說他人,至少陳青兕這個主考官他都沒辦法作弊。

如果真能暗中搞鬼,李治親自過問的殿試,他無法決定,可這省試的名單,非得內涵一下。

狄仁傑第一,張柬之第二。

就他倆的能力歷史地位,百年後誰不說一句陳青兕慧眼識英傑?

可惜……

陳青兕自己也無法左右考生們最後的成績,就算是主考官,在抄錄的卷子沒有全部評分完畢後,才能解觸正卷,確認考生姓名,然後放出榜單。

對於閱卷官的評分機制,陳青兕並沒有更改。

畢竟這是古代,關於數字上的統計越複雜越容易出錯,化繁為簡未必不是好事。

這個時期的閱卷官並不給卷子打詳細的分數,而是憑甲、乙、丙、丁四個等級,對應後世就是優、良、中、差。

每個閱卷官根據自己的標準,給考生的試卷評分,三張卷子,帖經、策問、雜文,誰得的甲多,誰就位列前茅,如同獎牌榜單一樣,不計較整體成績,得甲多之人為先,得甲數量一樣,再來看後面的乙、丙的數量。

如果都一樣,就由主考官來決定誰的排名靠前。

畢竟身為主考官,還是有一定特權的。

在糊名製出來以前,因為可以看著名字打分,所以會出現行卷巴結考官的習慣。

現在名字都給糊上了,連字跡都無法辨認。

閱卷官也只有公允的評分。

只是兩萬考生,六萬份卷子,每一個閱卷官都要認真批閱,真是辛苦他們了。

沒錯!

陳青兕作為總攬全域性的主考官,並不直接參與閱卷。

他的最後任務是從一群成績相近的人卷子裡,排出一個名次。

便在省試榜單放出來的前夕,狄仁傑三個字已然家喻戶曉。

此次科舉規模之盛大,遠超以往,話題性十足。

兼之各種情況不斷,有作弊有冒領,還有考試的時候受不住壓力發瘋,更有甚之在凌晨時分在貢院裡放火。

這些事情一件件話題性十足,都是長安士紳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毫無疑問,貢院放火是最吸引人注意的。

而狄仁傑一個普通考生,居然在考場上協助主考官陳青兕破案,將此事之離奇,推向了巔峰。

儘管科舉成績沒有出來,狄仁傑卻先一步闖出了名聲。

範履冰有些羨慕的看著面前的老大哥,自己西飄長安兩年餘,憑藉狀元的身份,也闖出一點名望,但跟進京不足一月的狄仁傑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

就狄仁傑情況,與去年陳青兕進京亦不遑多讓了吧。

“兄長從哪裡學來的破案斷案的本事!”

名揚長安,狄仁傑並未多少興奮,二十七八的他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說道:“家父四處為官,擔任過越州剡縣令、華州鄭縣令、孟州河陽縣令,其中在越州剡縣乾的最長,有四年之久。

剡縣遠離京師,地處偏遠,令法不通。

家父初來乍道,手上無人可用,為兄為父解憂,當任其佐史。

剡縣上任縣令不作為,留下了很多積案。

為了讓父親得到百姓信任,為兄從積案入手。

最開始不得其法,隨著調查深入,逐漸找到了些規律,對於斷案頗有心得。

貢院縱火案並不複雜,火不可能無故點燃。

只要尋得關鍵引火之物,自然能破.”

狄仁傑在斷案上天賦超群,卻也不是天生就會,是經過時間磨礪的。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不明意味,道:“即便沒有我在,昨夜那賊人也逃不掉。

自官兵火速闖入,控制局面開始,對面已經輸了.”

狄仁傑從阮卓的反應中已經看出,點火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很多後手沒有施展出來。

只是因為不確定的入場制度,他們無法配合,而貢院反應速度就太快,導致了就他一人在唱主角。

範履冰撫掌稱讚,道:“兄長就是過於自謙,換作是我,有今日之名,皆因陳先生虛心納言,當準備厚禮登門拜謝。

須知陛下當下最信任陳先生,兄長大才,只是未有他人賞識。

若能得陳先生看中,即便落榜又如何?得他推薦,可比中狀元更有效果.”

狄仁傑微微搖頭道:“賢弟是不知未來進士的重要,經此方歷練,若是不中,當回家苦讀,再考進士科.”

自從李治廢除秀才科,進士科本就一家獨大,明經科略遜,卻也沒有過大的差距。

經此一事,狄仁傑的政治眼光已經看出了進士科的前景,不再考慮明經科。

不過狄仁傑嘴上如此說來,表情卻有些智珠在握:此番大機率高中。

因為主考官是陳青兕。

李治定考題範圍,陳青兕定考題。

狄仁傑帖經、雜文有些生手,但他明顯感覺這兩部分的考題有些簡單,而策問很難……

狄仁傑是何等機敏,只看考題便分析出陳青兕重策問輕帖經、雜文,策問恰是他最有把握的部分。

時間一天天流逝,放榜之日,終於到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哦莫,青梅竹馬變男友!?

硒瑜

恰似月光吻海洋

留偏分的大米

大千世界成仙

使用者10295665

幽影市場,華夏金融的守衛者

玊灮

我在忍界有個種群

樂圈

進入娛樂圈,我的CP爆火了

一月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