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野心之大,毛孔悚然

這也是陳青兕選擇在這個時候破例的緣故。

陳青兕深諳為官之道。

僭越,這是一個說大很大,說小又很小的罪。

既能讓你身首異處,也可能為上位者一笑了之。

李治確實說過讓他可以隨意品評朝政,不以言論問罪。

陳青兕卻知道,李治不是李世民,這李小九心眼小著呢,真要如他說的那樣,幹魏徵那樣的事情。

說多錯多,萬一某些話觸怒了這位,在職權之內還好,不在職權之內,去官都是輕的。

所以儘管李治有這方面的要求,陳青兕卻不能這麼做。

話說的多了,哪怕說的都是正確的,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反而給人一種愛表現,愛出風頭的浮華之感。

相反平素不說話之人,突然說了很多,又很有道理,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陳青兕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在給李治催眠,給李治一種感覺,陳青兕一般不僭越說話,一旦僭越就意味著有大事發生。

這一次就是如此。

吐蕃已經全面做好進攻吐谷渾的準備了。

為什麼沒有進攻?

原因簡單。

怕!

大唐的西征大軍就集結在涼州一線,蘇定方這位李靖的親傳弟子已經展現出了不亞於恩師的戰鬥力。

吐谷渾是大唐設立的屬國,吐蕃敢在這個時候入侵吐谷渾就等同在茅坑裡點燈,找屎。

別說吐蕃軍神論欽陵還沒有完全成型,就算完全成型又如何?

還真打得過靠著大唐的蘇定方?

西征軍只要暫緩對西突厥的征伐,一個月內,立刻就能殺上青海湖。

吐蕃這是在等,等大唐東征西伐,待大唐將兵力財力投入西域以及東方海東戰場的時候,就是他們進攻吐谷渾的最佳時機。

歷史上便是如此,蘇定方忙於穩定西域,程名振、薛仁貴已經在東北與高句麗開戰。

戰略物資聚於河北。

這個時候連年征伐的大唐已經沒有餘力三線作戰了,只能坐視吐蕃滅了吐谷渾,奪取了青海湖這風水寶地。

吐蕃也依賴青海湖發展成為了一個東剛大唐,西揍大食的可怖強國。

陳青兕寫報告的水平超凡入聖,李治只是看了一個開頭,便感受到了松贊干布這位吐蕃贊普確實了得,然後吐蕃一步步的發展。

如何利用戰爭、外交手段,統一高原,直至所有苗頭指向吐谷渾。

“愛卿奏章中一切訊息來源是否可靠?”

李治沒有問陳青兕分析的是否屬實,而是訊息來源,是否可靠。

陳青兕分析的太細緻了,或許沒有賈誼“過秦論”的文筆,但對於吐蕃因何崛起,如何征伐壯大,一步一步,活靈活現。

除非訊息來源有假,不然李治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陳青兕對吐蕃的分析。

“正旦晚宴,意外聽聞吐火羅王子對於吐蕃略有不滿,聽其口中吐蕃遠超臣下認識,心有所想。

這些日子,從吐蕃、吐谷渾以及西域留學生、商人身上多番打探。

屬下將他們所述家鄉之事,旁敲側擊,揉碎拼接,整合而來。

或有些許細節不實,但大略不會錯的.”

陳青兕擲地有聲。

如果旁人這麼說,李治保管嗤之以鼻,但這話從陳青兕嘴裡說出來就不一樣了。

他是見識過,陳青兕透過隻言片語,便分析出海東半島的整體局勢的。

這份能耐,別的不說,大唐軍方第一人的李績都望塵莫及。

李治沉吟片刻道:“愛卿稍等片刻!”

他對身旁內侍說道:“去將李司空請來.”

陳青兕耐心等待。

李治杵著眉頭,有些心煩。

李績因年事已高,並不在皇城當值,而是賦閒在家,有事時,派人召請。

故而等的時間較長。

其間李治一言不發,反覆看著手中的《論敵》,越看越覺得吐蕃威脅甚大,也越看越是心煩。

李治不甘心後世說起他來,開口就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之子,最大的心願便是完成自己父親未能做到之事。

為了平定海東,他謀劃已久,現在冒出一個吐蕃,看著《論敵》裡的分析,就等著自己東征,好乘機拿下吐谷渾。

李治身為大唐皇帝,對於大唐的經濟情況最是瞭解。

連年征戰,確實有些入不敷出,兩線作戰已是勉強,如果吐蕃真就趁機出兵吐谷渾,等於拿捏了自己的七寸。

吐蕃怎麼出了這麼一號人物?

李績姍姍來遲。

他見李治、陳青兕皆一臉肅穆,屏氣凝神,跟著肅然行禮。

李治待李績入座以後,將《論敵》傳給了他。

李績看了一遍《論敵》,眼中閃過震撼之色,瞧了一眼陳青兕,繼續低頭看手中的奏章,一字一句,一段一段的分析,連續看了幾遍,方才拜道:“陛下,臣慚愧,該死.”

李績確實強,但又不是那麼強。

李績屬於大器晚成型別的將領,他早年敗績很多,衛州之戰,擋不住竇建德一擊,洺州之戰被劉黑闥殺的僅以身免,但隨著經驗的攀升,他用兵越來越老辣,行軍佈陣,見招拆招,爐火純青,已經是當時最了得的大將之一。

但他終究不是李世民、李靖,戰略遠見不足。

總得來說,唐朝在這階段戰術無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戰略上卻只能用“失敗”二字來形容。

為了海東半島,這狗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失去了吐谷渾這個屬國,讓吐蕃坐大。

關鍵海東半島也讓新羅擺了一道,吃了暗虧,未能取得全功。

不論是輕敵小覷的吐蕃,還是沒有意識到新崛起的吐蕃是一個多大的威脅,或者兩者皆有之。

但不管怎麼說李績作為軍方的第一把手,肯定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李治道:“如此說來,司空也是同意了陳愛卿的判斷?”

李績依舊一臉愧然道:“臣掌握的訊息比陳先生更多一些,對於吐蕃的征伐也略有所知,只是覺得他們對我們如此恭敬謙卑,必然不敢與我朝為敵。

只是想要多佔一些便宜,吐谷渾對我朝恭敬不如以往,讓他吃點虧也好。

可經過陳先生這般細緻分析,駭然發現吐蕃野心之大,令人毛骨悚然.”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了是乞丐

酷斃小崽

葉羅麗:末日王族

焰語瞳

三國的那些事

光下的暗影

血刺玫瑰【刑偵】

山烈

一人,九劍,斬諸天之敵!

墨恨水

重生80年代美翻了

花卿的拂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