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誘敵而擊

陳青兕聽到李績的話,便知道李績對於吐蕃的情況並非完全不知。

畢竟周邊突然崛起一個能夠出動十二萬大軍的勢力,身為軍方第一人,怎麼可能得不到訊息?

只是吐蕃為了麻痺大唐,又是送禮又是進貢,效仿新羅捧著大唐的臭腳又啃又舔的。

長期處於頂峰的李績已經心有懈怠,見吐蕃如此謙卑,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直到此刻李績方才醒悟過來。

原因無他。

李績對於吐蕃的瞭解太少。

他一直以為吐蕃跟突厥、羌人、薛延陀之流並無兩樣,都是遊牧蠻夷。

李績長期與遊牧蠻夷打交道,深知他們弱點。

吐蕃這區區十萬兵馬有何可慮?

畢竟昔年薛延陀也是手握雄兵二十萬,還不是讓他輕易給滅了。

卻不知吐蕃儘管是以遊牧為主的國家,卻與尋常的遊牧民族不一樣。

李績目光看著手中的奏章,看著陳青兕對於遊牧民族的分析,一張老臉皆是羞色,道:“老夫征戰一生,所書心得,不及陳先生短短百字。

更想不到,吐蕃竟然能夠克服自身不足……”

李治腦中浮現《論敵》中,關於李績所說的內容:

遊牧民族有三大劣性:其一、缺乏自我生產力,民生極度依賴掠奪收益,無法內部自產。

二、生存環境的極度單一性,導致抗災能力極差;

三、環境惡劣,隨草而居,生活方式,具有不團結因素。

只是簡單的三點,將遊牧民族的特點,表露無疑。

因為無法自產,無法囤積財富,缺少崛起壯大的本根,無法凝聚核心力量。

抗災能力差,一場天災,便能摧毀一個鼎盛部落,東突厥便是如此。

內部極不團結,給了他們分化拉攏的機會,不管是東突厥還是薛延陀,唐軍都是用幾乎同樣的方法,內部瓦解了他們。

因有諸多劣勢,唐軍自身又極其強悍,對上游牧民族幾乎是碾壓之局,哪怕敵人多上十倍二十倍,唐軍都不帶慫的。

而吐蕃呢?

他們保留了遊牧民族的習性,但因氣溫轉暖,吐蕃發源地山南雅礱河谷出現了適宜耕種的田地。

第一塊青稞田,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出現在了高原之上。

他們吸納了東西方的技術,燒木為炭,煉礦石而為金、銅、鐵;鑽木為孔,製做犁及牛軛;開墾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藕耕,墾草原平灘而為田畝,在不能渡過的河上建造橋樑,形成了農牧兼營,互為表裡的狀態。

已經不能將現在的吐蕃視為遊牧民族了,用對待遊牧民族的方法對付吐蕃,會吃大虧。

陳青兕分別向李治、李績作揖,方才道:“陛下,據臣瞭解,高原上有豐富的礦場,吐蕃從西方學會了冶煉技術,訓練出了一種具裝騎兵,就是那種周體皆為鐵甲,唯開兩眼,勁弓利刃不能殺傷。

他們能夠鍛造出如此鐵甲,想來也能製作精良的戰甲。

固然比不上我大唐的工藝,卻也不會遜色太多.”

“但吐蕃有一致命之處,高原上資源分散,不利於發展,想要真正崛起,成為強國,必須下高原立足.”

“吐蕃想要下高原,有四個方向。

向西,從西面直達天竺,過天竺抵大食。

這條道吐蕃稱之為麝香之路、寶石之路、鹽糧之路,在與我朝建交之前,吐蕃已經利用這條道路,與大食國往來。

只是這條路需要翻越天山山脈與崑崙山脈,只適合小股商隊往來.”

“往西北過勃律、罽賓入西域。

這條道路極為兇險,要穿過多個險惡的無人地區.”

“往南通向劍南,窮山惡水,不必多言.”

“最後一條道路就是我們熟知的北道,入青海湖,直達河曲之地……”

“毫無疑問,北上青海湖是吐蕃唯一的選擇。

他們需要一塊適合他們耕種遊牧的寶地,而青海湖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鹽,有廣闊的草場,還有耕地,漁業也很是發達。

符合吐蕃所有發展需求,吐蕃對青海湖垂涎三尺,只要有機會,沒有任何理由不取.”

“而且……”

陳青兕說到這裡,一字一句的道:“一旦吐蕃佔據青海湖,北上可威脅我朝涼隴之地,向西亦可直驅西域,斷我朝商路.”

李治終於坐不住了。

唐朝的核心利益就在西域,即便是李世民也是先穩定西域以後,才抽出手來對付海東地區。

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涼州發展勢頭迅猛,僅次於長安、洛陽。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景象已經有了雛形。

西域商道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商道斷絕的。

“你是說吐蕃不只是覬覦青海湖,還想以青海湖為基,窺視河湟西域之地?”

陳青兕道:“得隴望蜀,自然之理。

商道獲利之巨,誰不眼紅?再強之人,亦有鬆懈之時。

但凡他們自以為有機會,難保他們不為利益所趨.”

李績固然比不上李世民、李靖那般,具有超前的戰略目光,卻也是當世少有的大將,只是因為大意與對吐蕃的不瞭解,才會忽視了吐蕃的崛起,在戰略上致使大唐失去了主動權。

而今陳青兕一篇論敵,將吐蕃碾碎了分析,他哪有不醒悟的道理,說道:“陳先生說的在理,陛下,吐蕃之事,不得不慎重以對.”

李治揉了揉有些疼的腦仁,嘆道:“如此,東征之事,又要延後了.”

對於東征高句麗,李治有著自己的執念。

但好在他不是楊廣,分得清輕重緩急,不會無視國家的利益,強行東征。

李績笑著應道:“卻也未必.”

李治說道:“朝廷財政吃緊,無餘力多開戰事.”

李績並未說話,而是望向陳青兕笑道:“此事由先生提起,老夫就不厚顏領功了.”

他比劃了一個請字。

陳青兕也不推讓道:“陛下,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吐蕃已經做好了進攻吐谷渾的準備,卻沒有進攻,顯然是在等時機。

我們可以創造時機,誘使他們進攻吐谷渾。

我軍提前做好準備,將吐蕃擊敗。

吐蕃實力不弱,卻不堪大敗。

一旦損失慘重,三五年內,難以恢復元氣。

朝廷亦有足夠時間東征.”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帝臨藍星

冰茜

二月東風的新書

二月東風

小人物有大理想

西紅柿炒土豆的番茄

影子武士刀的新書

人間悲歡客

穿成農門老太婆之她有七個大兒

虎皮爪爪

實教:鷹視狼顧的我展現實力至上

雪域高原的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