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肉,練得是背上的大肉和腰部的大肉,當然還有一些零散的地方,但都不如背部和腰部的肉重要。”

徐重光的話語仍舊在眾人面前不斷迴盪:“比如說,你要去打架,你不知道對方的深淺,怎麼辦?”

“如果是看到對方是那種刀劈斧砍般精雕細琢的肌肉,你可以放心,儘管上去打他,揍他好了。”

“可如果你看對方是那種脖子短,腰粗,腿壯,上下一般粗的桶狀身材,那你就要小心了,對方很可能是不好對付的狠角色。”

臺下眾人凝神傾聽。

“上窄下寬,腰膀寬大,虎背熊腰,腿短粗,就是我們認為最能打的身材,你可以看看尚雲祥尚師伯,還有王薌齋王師叔祖,還有李堯臣李師伯等前輩們的體型。”

“他們的身體都是這種上窄下寬,這種上窄下寬,短粗腿的身材,重心很低,下盤也非常穩。

不要看現代社會,什麼馬寶國之類的,那些有著詳細傳承的“傳武大師”被打得落落花流水,不堪一擊。

說來有趣,那些在馬寶國之前,質疑傳統武術能不能打,就會被罵作是慕洋犬,是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

在馬寶國之後,又立馬轉變成,將傳統武術打成完全不能打的。

尤其是其中都是引用梅惠志、趙道新的話,什麼傳統武術不行,不要再迷信傳武了。

梅惠志是厲害,那是真正的散打之父,桃李滿天下,幾個國家級的教練,部隊的教練,那全都是梅惠志的徒弟。

他確實有資格說這句話。

但是將這句話奉為聖旨一樣,藉此大肆抨擊傳武,那就大可不必了。

因為武協提出來的去技擊化,如拳聖孫存周,他就發誓,不用你們去掉,我自己帶到棺材裡去,以後你們也不用找回來。

從此再不傳授,孫祿堂一系許多真東西就此失傳。

八十年代,武協開始要恢復技擊性,推出了散打。

早期還是沿用民國時期的稱呼,叫做散手不是散打,並推出了一大批“散手名家。”

散手跟傳武的矛盾一開始就存在。

為什麼民國時期,武術支援散手,承認散手,到了八十年代,就開始瘋狂抨擊散手了?

核心茅盾就是,當年的去技擊化。

傳武的代表,那個時候是大成拳。

大成拳乃郭雲深弟子王薌齋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創出的一套拳法,取形意的意這個字,叫做意拳,後世被稱為大成拳。

王薌齋的話,徐重光見過他一面,還是一九二九年國術大會時,他當評判委員的時候,再有就是這一次了。

當年趙道新投於王薌齋門下,號稱高振東號稱王先生門下“四大金剛”之一,那時候,他怎麼不跟王薌齋說,師父,我們的傳武不能打。

王薌齋今年才來到北平定居,傳授意拳,並從事著書寫作,闡述中國拳術真諦,主張解除封建傳統之師徒制,廢除拳套招法之訓練,強調應該公開教授武術界秘而不傳的站樁功。

並在報端大聲疾呼中國武術漸趨不講實戰,徒尚形式之非。

王薌齋認為武術漸漸不講實戰,是漸漸不講實戰,而不是已經不能實戰了。

不講實戰的原因是因為站樁功秘而不傳,加上傳統的師徒制度,註定了一個師傅即便不藏私,能夠得到他手把手教的,也就那麼幾個。

再多教,不是不願意,是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了。

但這不是說整個武術體系全廢掉了。

王薌齋輩分極高,尚雲祥稱他為師叔。

為了發揚中國拳學真諦,他在當時的《實報》上發表公開宣告,歡迎武術界的人士駕臨弓弦衚衕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今後如何發揚我國拳術。

可以說和徐重光想做的事情是一樣,所以在知道津門演武的事情之後,也是動身親自前來。

而跟散打,發生爭吵和爭鬥的,都是他的弟子。

首先是王選傑。

就是被很多人用來論證散打勝過傳武的王選傑。

梅惠志自稱一招就給打暈了的王選傑。

可實際上,是梅惠志主持散打比賽的時候,王選傑帶弟子參加,被梅惠志以出拳犯規罰下,因為不準連擊和重拳打頭,王選傑大怒,跟梅惠志吵起來了,就因這個結的怨。

但是兩個人並沒有交手,可從那之後,梅惠志就自稱一招打昏王選傑。

但這件事情惹怒了一個猛人。

那就是王選傑的同門師兄弟,大成拳高手崔有成,擔任國家散打隊的教練,而梅惠志是領隊。

而且崔有成這個散打隊教練,可不像某些教練那樣是國家給的。

那是在散打比賽中,把散打選手全打了個遍,最後破格錄取的。

在散打對切磋的時候,他不僅把梅惠志打得沒有脾氣,而在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很憤怒,直接堵著梅惠志,說:“我們說王選傑行,你不行。”

於是梅惠志後來再談此事,就只以某內家拳大師代稱。

八十年代,是崔有成的時代,是意拳的時代,崔有成,高京利,夏成群,夏成祥,劉耀茂等人,無人敢叫板。

那時候的散打不像現在看到的這樣輝煌,幾乎都是傳武的高手、大師去轉型的。

可惜因為崔有成太能打,而且代表的是傳武,是內家拳。

崔有成有個影片,內行人就可以看出,他已經到了運力如球的境界,各個方向都無間斷且飽滿。

當然啦,外行看起來只是發瘋,所以叫瘋拳。

另外,普通練武的,只能用胯發出橫向的力量,而他能把胯立起來砸,單用胯就能發出縱向及橫向的力。

這也是徐重光要說的,筋骨力。

徐重光講到這裡,將音量提高了幾分:“為什麼要練出這種體型,就是為了下盤夠穩,下盤穩是你的跨發出力氣的基礎。”

“我們的武術是一環套著一環的,我們練力量,練肌肉,但不能去練束縛住身體的那種硬塊的肌肉,只有身體通透度越高,才能發出整勁。有了整勁才能談明勁,暗勁。”

“故而我們只練不影響身體的地方,那就是背部和腰部了,而肚子。”徐重光說到這裡笑了一下:“更是叫做將軍肚。”

將軍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變成了一種醜陋、肥胖的象徵,但在中華文化中,將軍肚是猛男,猛將,武人的象徵,代表著武力值。

而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洗腦,越來越多人覺得猛男應該是全身肌肉分明,隆起地一塊一塊,像施瓦辛格那樣。

實際上就算是後世,被某些人常常拿來推崇,拿來和傳武比的MMA,拳擊,格鬥。

一樣是傳武的體型。

董海川的畫像像極了泰森。

薛顛、尚雲祥他們留下的照片,體型跟菲多差不多。

格鬥沙皇,菲多!

統治MMA整整漫長的八年。

薛顛那個體型,你說他不能打,那就有鬼了。

“除了背部和腰部的肌肉之外,剩下的肌肉,武術體系中,要求松,而不能練。”

後世,無論是什麼流派的格鬥,都很清楚的知道,人體雖然有著六百三十九塊肌肉,但常用的只有十幾塊,最常用的,有益於格鬥的只有那麼幾塊。

所以那些拳擊手,格鬥家們做的力量訓練,一樣是隻練那麼幾塊肌肉的。

相比於他們,傳武還針對其他不練的那些肌肉,有著專門針對的策略,叫做松。

所謂地“松”,指的是擺好一個固定的姿勢或動作,要的就是鬆下來,把最常用的肌肉完全放鬆,完全不用力。

此時支援身體運動的是其他不常用的惰性肌肉,把這些惰性肌肉,平時幾乎不用的肌肉全部調集起來,全部鍛鍊到,這些肌肉協調、統一發力,力量就非常大了。

所以傳武煉皮肉,其中練肉其實是指松肉,松的越徹底,練的越深入,越深入能夠整合的肌肉就越多,力量也就越大。

整合的肌肉多了,發出來的力量叫“整合勁”,就是“整勁”。

這都是符合科學的。

整勁,松肌肉?

在場眾人齊齊精神一振,過去人們練武,常常是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這是師父這麼吩咐下來的。甚至弟子還不能問老師,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練就是了,不要多問。

只看,只學。

這怎麼行了?

所以這個時代,除了武術界在提倡科學地把武術的理論解釋清楚,道教也在做這個工作。

做這個工作的是陳攖寧,陳攖寧雖然是道學鉅子,但卻越是精通化學,他試圖把道家的點石成金以化學的理論闡述清楚,並做了數次實驗。

最終雖然沒能點石成金,但也成功地把石頭變成了金屬。

王薌齋深有同感,連連點頭。

他也是一直提倡廢除傳統的師徒制度,改用學生與老師的制度,並且不能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他與臺下的尚雲祥、李堯臣等人也是交流起來:“過去我們教弟子,總是手把手地教,雖然弟子能教出來,但是弟子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能練出勁來,為什麼要這麼練,卻不能那麼練。”

“此前我呼籲廢除師徒制,但是廢除了卻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大家都不知其所以然,那之前手把手地教弟子,好歹還能教出東西了。”

“可如果大家都不手把手地教弟子,卻反而很難跟學生講清楚了。”

“是這個道理。”

臺上,徐重光聽到他們的交流,認可道:“過去西人教學生,辦學堂,都是有教材的,後來前朝搞厭惡運動,辦新式學堂,也是這樣的道理。”

“我們不能在沒有教材,沒有理論的時候,就急於跟過去的師徒制度做切割,要明白,沒有成熟的理論,就不能像西人那樣成批成批地教學生,反而還不如過去師徒制,多的甚至能教出幾十個武術大師來。”

比如李存義就是如此。

不是說不能向西方人學習,而是學習之前也要先看自己,自己的環境成不成熟,具不具備,不然就是所謂的“洋房子先生”。

“我們的訓練更加註重於整體,因為我們是農耕文明,光靠自身的力量,沒有辦法與吃牛羊肉的遊牧他們去抗衡。”

徐重光繼續描述道:“所以我們追求皮肉筋骨一起練,我一項不如你,難道四項加在一起還不如你嗎?”

“事實正是如此,我們煉皮大成的武師們,約莫有三百斤的力氣,單論皮肉的力量,吃五穀雜糧的我們,就是能整合成一股,也大不過跟那些天天吃著牛肉,羊肉。”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薛顛,尚雲祥那樣。

尚雲祥練肉,是頓頓吃著雞蛋,這時代,雞蛋可不像後世那麼便宜。

“所以我們有皮肉,還有筋骨,皮肉筋骨一起成就了,加在一起,就要遠勝他們了。”

徐重光說到這裡,面色肅穆,充滿了對先賢的尊重:“中華武術的精髓,就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戰勝強敵!”

這也是先賢們的智慧所在。

“皮肉是一齊練的,各派有各派的,鐵砂掌是用鹽去磨,鐵布衫是讓別人用棍棒去打,我們形意拳就沒有那麼猛,是用藥來完成的,所以我們的抗擊打,就不如練鐵布衫這等硬功夫的人。”

煉皮、煉骨、煉筋,這都是現實中切實存在的,徐重光要做的就是把其中的理論講透徹,想要學西人那些搞學生制,必須得有一套完整且能講得清楚的理論才行。

煉皮肉,煉的是皮膜抗擊打能力和肌肉的力量。

煉筋,那些體操運動員,跳舞的人,一樣也要拉筋,他們大筋的柔韌,絲毫不比練武之人差,甚至還要更強。

而煉骨的方法有很多種,綜合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家的方法,透過與硬物的碰撞,讓骨骼產生裂痕,當這個裂痕長好以後,我們的骨密度就會增加。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待梔子花開時

噬暖

簪肆菡的新書

簪肆菡

求你幫幫鬼吧

覌十

我與廚神相愛了

藏青色的月餅

同時穿越81個世界

發糕熱愛者

分手後,前任們對她上癮

溫凜M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