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這個年代,本來就是一個戰亂的世界。

之前大宋和金國遼國打仗的時候,也到處亂糟糟的。

其他小國之間的邊疆亦是如此,很難真正意義上的太平。

如今大宋反倒是比較安穩。但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正是因為大宋強大,所以大理這些小國才會尋求庇護。

武植在大宋那是大名鼎鼎的宰相人物,段譽也知道和武植搞好關係,有助於他自己坐穩皇帝位置。

但想要攀附另外一個勢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段譽想要滅掉高家一族,或者是鎮壓,武植不幫忙他們也沒法。

根據歷史,大理是段譽家族的人統治了十幾年,只是隨著其他勢力的崛起,已經開始威脅到段譽家族。

尤其是現在,段譽的政權幾乎要靠著高家來傳達,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你傳遞出去的命令,受到別人的限制,這個皇權就有問題了。

武植:“如果我猜測沒錯,現在段譽不僅僅是向我送上了禮物,大宋說得上話的大臣估計都送了,還有宋徽宗!”

武植的猜測不無道理,只有告訴大宋他們那邊的困境,在給予一定的好處,大宋這邊朝臣拿人手短,替他們說話的機會會更多,到時宋徽宗同意,武植也同意,基本上這件事情就定下了。

其中武相是關鍵,如果武植不同意,可以影響宋徽宗的判斷。

所以段譽送給武植的禮物要多的多。

接下來,根據武植的瞭解,果然,很多官員都暗中收了好處,這是武植的情報網獲取的訊息。

而這天上朝,宋徽宗更是將大理段譽送過來的賀禮告知了在場的朝臣。

“近日,大理皇帝送了幾箱子禮物過來,表明他們當前的處境,大理高氏一族已經有架空皇權,造反的跡象,所以大理皇帝想要讓大宋幫忙鎮壓高氏,諸位大臣可有什麼要說的?”

鄭居中:“陛下,大理和大宋一直都相安無事,兩國經濟交往頻繁,現在每年也會向我們大宋上貢,作為友邦,幫他們一下也無妨,微臣贊同大宋出兵,幫助他們平定內亂!”

鄭居中收了好處,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

工部尚書王判站出:“微臣也贊同。”

“只是我們幫助大理,總得有些好處,這件事可以商量一番!不能輕易出兵,得讓大理付出一點代價。”

宋徽宗聞言笑道:“王愛卿,大理皇帝送來的禮物中,已經說明了,他們願意全國購買紙幣,讓大宋貨幣和他們的貨幣同化,且願意每年多上繳三成上貢!”

滿朝文武議論起來。

購買他們的貨幣,意味著大宋可以用紙幣交換他們的黃金財富,且他們的經濟貨幣會受到大宋影響。

透過這件事大宋可以賺不少錢。

雖然四周鄰國已經開始用紙幣,但並未大面積普及,大理此舉,無疑會讓大宋受益匪淺。

其次,提高三層上貢,也不少了。

換成銀兩也有好幾百萬。

宋徽宗:“武愛卿,你有什麼看法?”

武植本來沒準備這麼快提及此事,畢竟要不要出手武植還在考慮,戰爭不是小事。

不過既然段譽已經運籌到這般地步,讓宋徽宗都出來說話了,武植拿了人家的錢,自然不會拒絕。

武植:“陛下,微臣覺得此事可以幫,大理乃是大宋的藩屬之國。他們那邊內部出現問題,我們有足夠的出手理由。”

藩屬國實際上也是近年來大宋強大後才在名義上有的。

畢竟大理還是很強,以前兩國交好,都不會輕舉妄動。

宋徽宗點點頭:“既然武相也贊同,那麼大宋就出兵吧,只是派何人前往,武愛卿……”

宋徽宗看向武植。

“父皇!”不遠處趙樞趕緊站出:“武相連連戰功,多有勞累,現在又要負責修建鐵路,官道,製造火車等事務,不如讓武相好生休息,兒臣願帶兵前往,幫助大理平亂!”

其實現在大理還沒有打起來,但他們完全可以藉助這樣的名義去消滅高氏一族,重新換權。

旁邊趙構聽到這裡,眉頭一皺,本來趙構是想要出征的,想到武植在此,萬一武植想要出征,自己搶奪了武相的風頭,豈不是得罪了?

這趙樞搶先一步要出征,他還不如站出來爭奪一番。

這件事情如果成功,也是一項政績。

對於他將來爭奪太子之位也是一種資本,可以讓父皇對自己刮目相看。

趙樞本來就是大皇子,有繼承太子位置的資格,可謂是不二之選,如今要是在建立軍功,那可了不得。

太子之位就穩妥了,到時候沒他什麼事。

趙構有些著急,也站出來道:“父皇,兒臣也願意領兵前往大理平亂!”

嗯?

趙樞撇頭看了一眼,這趙構也想要和他爭奪?

趙樞親王頭銜因為上次的事情被廢掉,但他作為皇子依然可以議政參政,此刻正是他表現的機會。

在趙樞看來,平定大理內亂不是什麼難事。那武相帶兵出去,連遼國金國這等大國都能輕而易舉的消滅,他就不相信自己帶兵過去,還平不了一個大理。

何況還只是平定裡面的內亂,毫不誇張的說,他趙樞即便是平了大理都有信心,一個內亂算什麼?

立功機會在眼前,自己不爭取就不會有機會。

趙樞:“父皇,還是讓兒臣去吧!而且上次兒臣犯錯,兒臣願意將功補過,還請父皇成全!”

宋徽宗一看趙樞跪在地上可憐巴巴的祈求這次機會,又看了看趙構。

他嘆息一聲,想了想,畢竟趙樞是大皇子,不出意外就是將來的太子,讓他歷練一番也並非不可。

不過他還要詢問武相的意見,到底讓誰出征,是個問題。

趙構此刻正滿心歡心,等待武植舉薦自己,然而,他失望了。

“既然殿下想要親自出徵,微臣無異議!就讓肅王去吧!”

雖然趙樞肅王的稱號已經沒了,不妨礙武植這麼稱呼他。

而且,武植不認為趙樞能做好這件事情。

大理不是一個小國,而是比一般國家要強大的多的國度,既然高氏一族能威脅到皇權,可見軍權還有許多政務他們都能插手,段譽都不可奈何。

到這般地步,直接過去平亂,那就是和整個大理對抗,稍有不測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這趙樞還真以為打仗有這麼簡單,武植能行,那是因為他有掛。

他有掛嗎?

沒有吧?

有武植強橫的體魄嗎?也沒有。

既然如此,從來沒打過仗的趙樞,哪來的底氣和自信?

所以武植不但沒反駁,還同意了。

推薦的是趙樞,並非趙構。

此刻趙構懵了,腦海一片空白,原來自己當初討好武植,到現在半點作用都沒有,誰出征都是武植一句話的事情,但他不幫自己!

這讓趙構一臉難以置信,難道武相不想扶持自己當太子嗎?這……

他不明白啊!

趙樞可是和武植作對的人,讓他建立軍功這樣不好吧?

趙構卻也沒說什麼。

知道武植的態度,趙構心一下涼透了!

沒有武植幫忙,他根本不可能當上太子!

接下來其他朝臣也沒異議。

當然也有推薦武植去的,但武植都同意了,說其他也沒用。

趙樞大喜,他真沒想到武植會幫他。

所以當即徵求領兵六萬過去平亂,宋徽宗也答應了,不過軍隊不是從武植這邊調取,而是從童貫禁軍中調走的。

童貫心裡有些不爽,這趙樞會打仗嗎?帶走自己六萬士兵過去全軍覆沒了怎麼辦?

聽說趙樞要領兵六萬,一名大臣站出來:“陛下,殿下沒有領兵經驗,貿然帶領六萬,如果不發生戰事倒無妨,一旦爆發戰爭有全軍覆沒的可能,微臣建議派一位將軍過去協助。比如嶽將軍!”

“嶽將軍曾經在西夏邊境戰爭中,屢戰屢勝,派他去協助最好!”

“嗯,有道理!”宋徽宗:“岳飛!”

“臣在!”岳飛站出。

“你隨趙樞一起,平定大理內亂!”

“遵旨!”

趙樞一愣:“父皇,只是一個小小的大理內亂,微臣一人足矣!”

趙樞急切想要建功立業,不想岳飛跟著去。

宋徽宗卻是擺擺手,給反駁了。

堅持讓岳飛一起。

趙樞也只好領命,心裡有些不爽。

憑什麼?如果和岳飛一起,打贏了人家只會說是岳飛的功勞!

趙樞要的是所有的功勞,這將是他以後作為繼承太子位置的資本,讓岳飛去算怎麼回事?

事到如今,趙樞也沒法,但終究是他掌握了機會。

所以第二天,他便點兵點將,整頓軍馬,糧食輜重等物,在第五天就大軍開拔,朝著大理出發了。

領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坐在戰馬上,他身穿黑色鎧甲,手持配劍,趙樞此刻心情前所未有的激動,眺望遠方,他有一種馳騁天下的熱血豪情,這種帶兵打仗的感覺,真好!

是權利的味道。

也是趙樞的一種嚮往。

雖然以前趙樞也有過跟隨大軍出去見識一番,但一般都是在後方,也沒有指揮權,根本沒有這種感覺,而現在他領著隊伍,指揮權在他。

即便岳飛也只是一個陪襯。

岳飛在旁邊沉默不言,他知道這次之所以讓趙樞去,很大可能是陛下想要讓他建立軍功,然後在一舉冊封太子,也算是一種磨練吧,當然這只是他的一種猜測,但大致不會有錯。

平亂問題不大,可能不會動兵,如果是這點,功勞幾乎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因為大宋很強,高氏如果但凡清醒一點,肯定不敢和大宋對抗,直接交權,如此大軍就是震懾所用,不會真的去廝殺。

就看趙樞的運氣好不好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明末災年,我有一箇中藥交易空間

烏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