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大唐王國沒有歷史負擔,得以輕裝上陣。它的城市化程序僅次於英國而領先於美國,城市化比例超過6成。

這是因為大唐王國大部分的人口都來自華裔移民,在登陸北美之後,陸續被沿海大城市吸納為工人,商鋪職員,船員水手或飯店酒肆的跑堂夥計,被城市的繁華和工作機會深深的吸引,落戶成為當地的城市居民。

只有部分內陸省份定點移民貸款的人員和渴望土地的農民,才會深入內陸省份去發展,經營屬於自己的農莊和種植園。

在沿海各省份,移民無法獲得免費贈予的土地,這種優惠措施只有在內陸北方和南方的省份實施。

所以,華裔移民絕大部分進入工廠和城市中尋找工作,這也是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和人口爆增的主要原因。

美國則不同,由於工業化程序落後於大唐王國,歷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影響。

美國在1856年二季度末,城市化比例堪堪達到30%,北方的城市化比例要高許多,而南方完全就是一個大農村,超過10萬人口的城市都寥寥無幾。

大唐王國的城市發展勢頭迅勐,呈現出沿海和沿鐵路線的特點,便捷的交通運輸促進了城市的大發展,從地圖上看感覺更為直觀。

許多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因為處於沿海和沿鐵路線要道上,人流和物資匯聚,迅速的發展起來。

紐約是北美第一大城市,1856年6月末人口約131萬,僅比長安(舊金山)多了區區幾萬人。

北美大陸上的這兩座超級大都市,一東一西,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都位於海邊,擁有世界級的優良港灣,是全國經濟中心,也是移民聚集和最嚮往的大都市。

在原來的歷史上

從1820年至1910年,約有3500萬歐洲移民登陸北美,其中超過7成都是從紐約上岸,然後轉往其他的城市和美國內陸,在這片富饒的大陸上定居下來。

唐美兩國都是新興移民國家,在發展軌跡上,有很多類同之處。

美國更多的是市場引導,大唐王國則更多體現出政策引導的痕跡,發展更有目的性和效率,效果更明顯更突出。

1856年6月初

李察從舊金山港灣乘船前往夏威夷,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視察之旅。

由於時間所限,視察的目標只有夏威夷群島,不包含中途島。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這裡碧海白沙的美景就像仙境一般。

如今的夏威夷主島和瓦胡島船舶往來頻繁,是北太平洋航線上的定點轉運港口。

大量華人選擇在島上定居,從而使得定居在夏威夷群島的人口突破50萬,島上人口多以從事蔗糖種植園和放牧牛羊為主,船舶修造業和服務業發達。

夏威夷群島的氣候十分適宜發展蔗糖業,尤其在人口最多的瓦胡島上,有5家規模不小的糖廠,全省各島擁有十幾萬頭牛並發展出了水果種植業,出產的夏威夷水果罐頭名揚歐洲。

李察一行下榻在夏威夷島行宮,處於椰林環繞中,從這裡可以俯瞰夏威夷港和市鎮的美麗景色,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時值夏初

李察身上只穿了一件清涼的短袖薄衫,站在露臺的陰涼裡,對著眼前宛若圖畫般的美景指指點點,說道;

“夏威夷是一座美麗的群島,這裡的碧海銀沙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一定要好好珍惜和保護,傳之於後代子孫。

沿海地區別具熱帶特色的椰林,沙灘,原生狀態的山脈奇石,包括附近的海岸資源都要納入保護範圍內,嚴禁漁業活動和私搭亂建,破壞整體的美麗風貌。

沿海10公里範圍內,都要納入禁漁區。

就像洛基山脈的黃石地區一樣,今後經濟發展了,條件允許了,作為旅遊度假的風景名勝,面向所有人開放。

制定國家政策,一定要貼近實際,符合長遠發展的規律。”

“陛下高瞻遠矚,微臣等遠不及也。”隨訪的首相顧言不失時機地送上一記馬屁。

陛下既然發話了,那麼他說的一切都將作為金科玉律,將被半點不打折扣的執行下去。

在一個君主獨裁國家,這種情況沒有半點違和之處。

李察負手而立,沒有半點解釋要這麼做的意思。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

不遠處,幾隻碩大的白頭海凋收攏翅膀落了下來,眼神銳利的看了過來,見到李察高大的身影,彷彿討好似的“啾啾”叫了幾聲。

李察微微一笑,轉手拿過內侍雙手呈上的金盆,盆裡盛滿了切好的一條條鮮嫩牛肉,這立刻引發了幾隻白頭海凋的興奮情緒。

手一揚,肉條便凌空飛出,迅即被白頭海凋閃電般的一口叼住,一兩下便吞入腹中。

“海軍方面希望建設珍珠港,將其作為前出太平洋的基地,這個願望是好的。但是珍珠港太大了,海軍方面應該拿出不低於20年的長期發展規劃,持之以恆的長期建設,而不是一蹴而就。”

李察慢條斯理的飼餵著幾隻白頭海凋,卻沒有停下說話,彷彿交代著什麼似的,神態間更顯悠然。

“經營天堂島的目的,就是在西太平洋地區擁有可靠的跳板和後勤供給基地,對王國下一步在南亞地區的擴充套件,將起到極好的助力作用。

長期來看

環太平洋地區暫時沒有出現值得重視的海上對手,所以王國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薄弱這一條,暫時還沒有顯現。

作為一個太平洋沿岸新興王國,大唐王國的底子還薄弱,國力還不夠雄厚,不適宜大規模的發展海上力量。

所以,從短期和中期的目標來看,主要的焦點依然在北美爭霸格局上。

王國的軍力、財力和資源都將聚焦於陸軍,長期積累以待時局轉變,從而一舉確立北美新格局。

在此之後

才有餘力顧及海軍發展,這是大唐王國走向世界列強的必由之路,也是確立大唐王國在環太平洋地區霸主地位的戰略需求牽引,必然要走上的擴張道路。

短期之內,顧及不到這一點。

但是海軍方面可以把一些工作先做起來,比如收集呂宋群島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相關方面的情報,歷史人文情況,繪集軍事地圖,發展親唐華人勢力,關注當地歐洲殖民者動向,滲透影響力等等。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海軍基地建設碼頭倉庫的需求,不一定要王國政府撥款,可以積極的與地方民用設施相結合,同樣在戰時能夠起到很好的後勤支撐作用。

要多動動腦子,多想辦法,別一天到晚就知道要錢,爭預算,有錢放一頭豬在海軍參謀總長位置上也會做,花錢誰不會呢?

怎麼樣在有限的預算裡一步步發展海軍,一步步建設海軍基地,一步步向著遠洋海軍的目標靠近,這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喂完了盆裡的牛肉條,李察隨手把金盆遞給內侍,然後再裝滿茶葉溫水的另一個金盆裡洗了洗手,拿起雪白的毛巾擦了下。

這才轉過身來,看著臉色通紅的海軍參謀總長潘恆臣少將,銳利的目光彷彿直射他的心中,這讓潘恆臣少將感覺腿都有些發軟,後背汗溼一片。

潘恆臣少將聲音有些顫抖的回答道

“啟奏陛下;

微臣愚鈍,以前總是一門心思的想多要些預算發展海軍,沒有顧及到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著實罪該萬死。

今蒙聖上點撥,宛若撥雲見日,方明白主次之分,上下之道,當真令人汗顏不已。

臣祈陛下治罪,以正朝綱。”

“不要動不動就治罪,還遠沒到那一步,你現在應該想的是在海軍有限的預算內,適當的撬動民間資金參與港口和基地建設,一步步的向遠洋海軍的方向靠近。臣子們都治了罪,誰來為王國幹活?”李察冷聲訓斥道。

潘恆臣少將被陛下訓斥了一通,感覺肩上的壓力一輕,渾身上下都透露著“舒坦”二字,神情謙恭地施禮回答道;“只要陛下不嫌棄,微臣願肝腦塗地效死力,一定按照陛下的吩咐開動腦筋,使出渾身的勁兒把海軍發展起來。”

“行了,回去好好琢磨一下,海軍就那麼大貓小貓兩三隻,想要發展起來還要苦練內功,萬萬不可懈怠。”

“微臣遵旨,萬萬不可懈怠。”潘恆臣少將抹著汗退下了。

在李察的總體戰略中,海軍確實是小角色,暫時處於從屬地位。

從1853年開始發展的“寒風”級鐵甲護衛艦,首批6艘全部建造完畢,進入王國海軍服役,前後三年時間。

這樣算來,差不多一年入役兩艘艦。

主要是由於海軍院校培養職業軍官時間較長,第1期畢業生1855年才畢業,實習一年合格後,方授予海軍少尉軍銜。

從1855年起,每年將有120名海軍院校畢業生,經過完整的教育進入部隊服役,專業分為航海系,指揮系,魚雷火炮系,輪機系,海圖測繪系等等,逐步實現軍官現代化教育體系。

海軍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兵種,也是貴族兵種,在英法等老牌海軍強國向來就是貴族子弟扎堆的地方,高素質的海軍人才教育是保證戰鬥力的基礎。

根據優先續造條款,海軍方面對1550噸“寒風”級鐵甲護衛艦使用非常滿意,在1856年初獲得批准,續造6艘的合同已經簽訂,正在船廠緊鑼密鼓的組織生產。

這續造6艘艦是改進型,針對首批“寒風”級鐵甲艦在使用中的缺陷,海軍方面高度重視,對第2批蒸汽鐵甲護衛艦進行了全面改進,排水量由此也增大320多噸,達到了1880餘噸。

改進型“寒風”級蒸汽鐵甲艦船型更大,航行更穩,航程更遠,最高航速可達節,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化鐵甲戰艦的優越能力,尤其簡潔大方的船面設計,與歐洲艦艇雜亂的艦面佈置大相徑庭。

“寒風”級二型鐵甲艦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兩個大煙囪,高速航行時濃煙滾滾,一路噼波斬浪煞是壯觀。

該級艦出於成本和航程的綜合考慮,並沒有一味的追求高航速,而是在航速和航程指標上有所妥協,進一步加強適航性。

所以,“寒風”級二型鐵甲艦雖然增加了300多噸的噸位,但是火力配置依然保持相同,適當加長艦體,改善的是海軍官兵居住艙和輪機艙,增大了載煤艙,增大了艦艏外飄,增強了壓浪效果。

經過改進後

“寒風”級二型鐵甲艦航程增長到3800海里,只要經過一次太平洋島嶼中途補給,就能夠抵達天堂島。

受到大唐王國發展蒸汽鐵甲護衛艦的刺激,英國正在建造中的9137噸蒸汽鐵甲戰列艦“勇士”號,即將於年底下水,這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戰艦。

與此同時

英國皇家海軍深切認識到了蒸汽鐵甲戰艦的優勢所在,做出了發展全鐵甲艦隊的戰略性轉變,可謂眼光獨到。

從今往後,在英國皇家艦隊的序列中,將不會再建造風帆戰列艦,轉而大力發展蒸汽鐵甲戰艦。

與大唐王國小心謹慎的試水不同,英國皇家海軍一出手就是4艘萬噸“勇士”級鐵甲戰列艦,後續幾級超萬噸級戰列艦的設計,已陸續進入設計圖紙稽核階段,發展勢頭極勐。

英國海軍部長吉爾勳爵曾經揚言;“皇家海軍需要自由遊弋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鐵甲鉅艦,而不是隻能在海邊嬉鬧的小玩意兒……”

淦!

李察只能表示這個逼被英國人裝到了,在特麼鐵甲鉅艦發展的初期,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各種技術都不成熟,都需要時間來反覆驗證,上來就搞那麼大的規模只能說有錢糟的慌,其他還能做什麼解釋呢?

大唐王國之所以不大規模發展蒸汽鐵甲海軍艦隊,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船舶動力配套,多密封艙抗沉設計,防護裝甲,艦炮和艦型選擇等等一大堆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反覆驗證改進。

從“寒風”到“寒風二型”,就是一條清晰的技術演進道路,今後還會有“寒風三”,“寒風四”……

循序漸進才是王道,一下子拿出數百萬英鎊造鉅艦,上規模,也只有財大氣粗的英國老才能做得出來,這種一擲千金的豪氣,連法國人都跟風不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