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過去

次日,天地間一片銀裝素裹,夜間下了好大的雪,將城堡和奧馬哈市全都變成了童話世界。

李察從一片雪臂粉臀中醒來,精神抖擻的前去沐浴洗漱。不一會兒,他穿著睡衣來到歐式的高大窗戶前,手端著一杯咖啡向外看去。

從位於高地上的要塞向下俯瞰,雪後的奧馬哈城美麗景色盡入眼底,這是一個人口10多萬的邊境城市,

從這裡向南約370餘公里,順著密蘇里河可以直達美國中部交通樞紐堪薩斯城。

從這裡向北百餘公里,沿密蘇里河上朔可達蘇城,繼續向北就抵達南達科它省首府皮爾城,那裡是大唐王國沿河的另一個軍事重鎮,軍事貴族封地密集的好地方。

這三座城市的鮮明特徵,都是沿密蘇里河而建,這條浩浩蕩蕩的大河孕育無數肥沃的沿河土地,其形成的廣闊沖積平原和森林溼地,是人類和動物的樂園。

從奧馬哈城向東深入不遠,就是五大湖地區的重鎮達文波特和芝加哥,這幾個城市處於同一緯度上,氣候四季分明,地處廣闊的中部大平原上,物產豐富,境內溪流縱橫,是難得的好地方。

可惜奧馬哈城地處邊境,受先天條件所限,工業經濟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這裡是農牧業生產的重地,城市裡主要的工業是豬牛羊肉食品罐頭廠和手工皮革作坊,還有數十家槍匠作坊,釀酒作坊,燻肉作坊,這裡出產的奧馬哈火腿相當有名,是當地特色美食之一。

李察端起手上的熱咖啡喝了兩口,深邃的眼神凝視著積雪覆蓋的平靜城市,忽然自信的笑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齒。

他計劃;

等到拿下河東岸的廣闊土地,就要在奧馬哈城這裡建一座大橋,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到了那時

奧馬哈由於地處溝通南北東西的要道上,巨大的物流和人流彙集,難道還怕經濟發展不起來嗎?

等到了今年6月份,歷時7年的中部鐵路將要全線修通,從王國腹地長安城(舊金山),薩克拉門託一路向東抵達鹽湖城,再從鹽湖城翻越內華達莽莽群山向東,總計約510公里就可直抵科羅拉多高原上的桃源市,從桃源市繼續向東約732公里就可抵達奧馬哈。

這是大唐王國中部鐵路幹線,也是順著原太平洋鐵路的舊址修建的超級工程,被稱之為中部鐵路,又稱“內華達鐵路”。

根據事先安排的軍事動員計劃;

從1858年2月份起,每個月將安排不少於10艘大型移民船抵達神州沿海各口岸,將訓練已達6個月之久的新兵,以每個月至萬人的運送速度,安全送抵北美橡樹灣港。

橡樹灣港是長安城(舊金山)以北帕納縣所屬沿海港口,這是一座完全的軍港,也是王國風帆艦隊的駐地,附近的橡樹鎮是個萬餘人口的小鎮,鎮上居民大多是海軍官兵的家屬,海軍船廠職工和部分漁民,保密性較好,有一條支線鐵路連線至沿海鐵路和中部鐵路網。

因此,這裡也被選作為大陸新兵的北美登陸港口。

在此地稍事休整後,大陸新兵將會重新編組後送達鹽湖城軍事基地,並在此展開實兵實彈訓練和高難度的戰役戰術訓練,枕戈待旦。

至1858年底,大唐王國全年將增加超過20萬名訓練有素的大陸新兵,這將是一支足以左右北美形勢的強大機動野戰兵團,士兵們經歷長期完整的軍事訓練堪稱精銳,絕不是美國南北方的志願民兵能夠比肩。

在天堂島,大唐王國還擁有5萬名訓練有素的志願民兵,可以根據情況隨時調遣。

經過上述的周密安排

大唐王國在不需要經過軍事動員,不影響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就能夠動用接近40萬人的軍隊,其中可用於野外機動作戰的超過30萬,絕對堪稱大手筆。

大唐王國政府和王室為了支撐如此龐大的軍事動員行動,僅大陸新兵一項,就計劃開支3750萬元,這筆錢價值750萬英鎊,其中由王室內務府承擔2/3,王室財政和銀行貸款以4:6的比例,各承擔剩下的部分。

也只有李察這樣的巨大威望,才能夠壓制住各方非議強力推行該計劃的實施,為最後插手北美戰局準備足夠的雄厚軍力,一戰定乾坤。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李察為了穩坐釣魚臺,這兩年在軍事上花費的資金可不少,除了騎兵和要塞防禦部隊以外,全軍步兵換裝新式柯爾特1857式栓動步槍,這是一種類似於原時空“毛瑟1888式”栓動步槍,射程遠,精度高,相比較英國軍隊裝備的11毫米發射黑火藥的米尼步槍飛躍了一個層次。

柯爾特1857式栓動步槍引領世界步兵武器潮流,採用60多項革新技術,新式無煙槍彈採用諾貝爾實驗室的硝化甘油炸藥,這是一種世界領先的無煙炸藥。

得益於諾貝爾先生的發明,大唐王國續鞏固了在化工領域的先進地位,尤其是黃色無煙炸藥已經開始批次生產,廣泛應用到軍工領域。

柯爾特武器公司新設計的無底緣瓶頸子彈,奠定今後一個半世紀的槍彈設計外形,引領步兵武器風氣之先。

新式步槍的槍膛內刻有膛線,射擊距離遠,威力大,精準度高,子彈有效覆蓋面積達650碼至700碼之間,在800碼以內都有很強的殺傷力。

相對於俗稱“十三響”的柯爾特連發步槍(長管款)最多350碼的射擊距離,英式米尼步槍600碼的射擊距離,新式柯爾特1857式栓動步槍無疑威力更大,精度更準,更致命,所以成為全軍換髮步兵武器裝備的重點。

至於王國騎兵,依然裝備使用柯爾特(短管款)連發步槍,這款步槍已經用實力證明,在顛簸的馬背上,密集的火力比射擊精度和射程更重要。

步兵另一項新裝備就是制式木柄手榴彈,該武器已經在兵工廠大量生產,屯集,但是並沒有下發部隊,而是作為殺手鐧捏在手中,準備在重大戰役中一鳴驚人。

李察的本意,是要將手榴彈這種新銳武器投入到攻克芝加哥的重大戰役中。

城市巷戰無論今後還是將來,都是一個陸軍強國無法迴避的重大課題,大唐王國在該領域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汲取,只有邊摸索邊實踐。

在內華達山腳下的鹽湖城中,兵營裡修建有大量城市建築,這裡將做為實兵實彈演練場,為摸索城市攻堅戰中各種戰法奠定基礎,然後接受嚴酷戰爭的考驗。

這些用士兵生命和戰火錘鍊得到的寶貴經驗,將會形成一整套城市作戰條例,用於建設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大陸軍。

戰爭從來就不是兒戲,動輒賭上國運。

李察是個極有大局觀的人,多年來一直為了戰爭在囤積物資,如今更是早早準備投入巨資,訓練大量大陸新兵,為參與北美爭霸做好一切準備。

哪怕花費重金,也在所不惜。

他信奉“沒有人能夠無緣無故的取得成功,努力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縱然有開掛的遠見卓識和金手指,在這種數百萬人激烈拼殺的北美戰場上,也只不過滄海一粟罷了。

想要扇動蝴蝶翅膀改變歷史,就要從一點一滴的基礎做起,引導大唐國民向著自強自立自信的方向轉變,以“天朝上國”的身份自傲,樹立民眾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對於王國深深的歸屬感,以流淌著高貴的華夏血脈而自豪。

在這其中,加入一些李察想要加入的東西,比如鐵血好戰,忠君愛國精神,具備很強君主個人風格烙印的侵略性,貴族和軍人崇高的榮辱觀等等,形成獨屬於大唐王國的鮮明印記。

就像英國老經常喜歡掛在嘴上唸叨的那句話;“大英帝國的威嚴不容詆譭。”

英國稱霸世界百餘年,帶來的是全體國民高度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在未來的第1次和第2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老主導著強硬的歐洲盟國贏得最終勝利,延續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世界舞臺上的輝煌。

大唐王國也需要這樣的國民認同感和高度榮譽感,不是去學英國老。而是重拾“漢唐精神”,找回過去輝煌的歷史記憶,抹去滿清強加給漢人的奴性,重塑高度愛國和自信、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

李察已經準備好了一句話;“明犯大唐帝國者,雖萬里必誅之。”

現在暫時沒推出,一來是國力不足以稱霸北美,二來沒有恰當發飆的契機,三是國民教育在持續推進中,尚需時日發酵並獲得普遍認可,那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輝煌勝利,才能奠定國民的普遍信仰和強盛民族自信心。

真要說起來

大英帝國作為引導爭取工業革命的歷史先行者,率先踏入了工業化社會,在19世紀中葉殖民地已經達到2200萬平方公里,工業產值佔據世界份額的1/3,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廠,正在步入維多利亞最輝煌時期。

從克里米亞戰爭後

英國短暫休息了兩年,便在全世界開啟了新的一輪殖民狂潮,英屬華裔外籍兵團而跟隨著英國人的擴張殖民腳步,進入高加索地區,近東,埃及和南非,進入非洲象牙海岸,進入東南亞海峽殖民地,進入香港,新加坡,進入南亞緬甸和斯里蘭卡,還即將進入阿富汗王國……

以英國為主導的老牌殖民者正在延續著盎格魯-薩克遜人的榮光,將維多利亞時期的輝煌推向巔峰,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值得大唐王國認真借鑑和學習。

但是在國民精神領域,李察向來倡導以我為主,壓制並打擊國內****的偏激言論,主張從厚重的華夏曆史文化中汲取革新的力量,那就是《重振漢唐雄風論》。

老祖宗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可以讓大唐王國挑挑揀揀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的繼承和發揚漢唐文化精髓,形成獨屬於大唐帝國的民族精神。

以英國為主的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只適合於文化底蘊不深厚的小國或者弱勢民族全盤接受,絕不適合華人。

這是因為英國老是信上帝的,宗教在蠱格魯-薩克遜文化中佔有核心位置,是其身上難以抹滅的鮮明烙印,體現在文化傳承的各個方面。

想要****,那麼必須要接受西方宗教的洗禮,變成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這對自詡為歷史積澱深厚的“天朝上國”華人而言,無疑是羞辱祖宗,賣身投靠的叛逆行為,有辱家族門楣,為人所不恥矣!

自古以來

漢唐文化中就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用簡單的比喻,反映出君和民的辯證關係。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正因為如此,漢唐時代的民眾極有風骨,錚臣良相猶如過江之鯽,造就了鼎盛的漢唐時代。

相比較而言

蠱格魯-薩克遜文化中就粗暴簡單多了,宗教成為其中的精神支柱,篤信上帝的英國人逆來順受,將一切的生活苦難歸結“上帝的旨意”,所以英國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極少出現農民起義,缺少反抗精神。

封建領主搶走當地農民的土地,焚燒他們的房屋,強迫他們的妻子,壓迫農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只能用黑麵包和土豆過著飽一頓飢一頓的艱難生活,英國農民也不會反抗而是請願。

英國曆史上有記載的規模最大農民起義,是瓦特-泰勒起義;

農民起義軍一路北上,首先攻克了重鎮坎特伯雷,這裡不僅是英國南部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經濟中心,也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區。

在這裡,憤怒的農民起義軍處死了殘酷壓迫民眾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焚燬了大量封建官僚的檔案,燒燬了一座宮殿,將貴族領主和教會屯集的財富和糧食分散給其它農民。

英國農民的起義綱領是:

國王要我們交4便士的人頭稅,我們真的沒錢交,一定要找國王請願取消人頭稅!

這就是他們的政治綱領,至於說顛覆王權,消滅殘酷剝削的貴族領主和教會,成立農民當家作主的政權,這些英國農民根本沒有考慮過,也不敢想,壓根兒沒這樣的概念。

因為上帝不允許,宗教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1385年,十幾萬農民起義軍包圍倫敦塔,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只有幾百個衛兵,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被迫無奈的英王查理二世假意說,要和起義軍談判,起義軍領袖瓦特泰勒開心得不得了,趕緊跑了過去,然後就被國王的衛兵給殺了。

起義軍依然沒接受教訓,得到國王召喚,另外一個起義領袖約翰-鮑爾也屁顛顛的跑過去,然後不出所料的被抓了起來,受盡酷刑而死。

隨後,英王查理二世對農民們進行了公開講話,主要有三點:

第一,馬上就要收莊稼了,大家回去收莊稼吧,否則田荒了怎麼辦。

第二,我以國王的名義給所有人自由敕書,雖然殺我的衛兵搶我的財產,但我寬恕你們的罪行。

第三,你們的請願我知道了,我會鄭重考慮的。

尤其這第三點講話真牛逼大發了,國王根本就沒有答應農民的請願,只是說我知道了,我可以考慮考慮.....

農民起義軍一聽都高興壞了,覺得國王講得太好了,那咱們也別在這待著了,趕緊回去收莊稼吧,於是十幾萬人立馬鳥獸散。

隨後,國王對失去組織的農民起義軍進行了瘋狂而血腥的報復.....

這就是英國曆史上記載的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過程荒誕的讓人難以置信。

歸結其原因;就是宗教籠罩在每個英國人心中的巨大精神枷鎖,禁錮了反抗精神。

作為強盛的世界霸主和率先進入工業化的國家,英國的工業經濟產出佔據世界1/3,殖民地遍及全世界,經濟實力母庸置疑的強大。

可是,就在幾年前剛發生的“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前後持續近5年,有100多萬愛爾蘭人生生餓死,悽慘情景不忍贅述。

這是盎格魯-薩克遜文化無情的另一面,別說他們不把殖民地的人當人,就是英倫三島的自己人,剝削起來也毫不手軟。

看一看英國爭取工業革命初期的“圈地運動”,令大量的英國農民失去土地,只能被迫前往工廠謀取一份艱辛的工作,每日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艱苦工作,只能換來三塊麵包。

無良的英國工廠主為了降低成本,大量僱傭八九歲到10來歲的童工,每天只需要給一片面包就可以了。

甚至有些喪盡天良的工廠主,僱用只有五六歲的童工,只是因為這些兒童吃的更少。這是道德的缺失,做人沒有一丁點底線,讓英國白人工廠組唯利是圖地殘酷壓榨同胞。

傳承英國白人精神的澳大利亞,直到1967年才立法承認“當地土著人是合法的人類”,而不是可以隨意奴役獵殺的野獸,由此可見一斑。

千萬不要被後世歐洲的白左文化所矇蔽,也不要被歐洲人倡導的“人權理念”左右,在盎格魯-薩克遜文化中,從來就沒有“同情弱者”這個說法,這都是後來富裕起來的歐洲人,閒的蛋疼弄出來的東西,可以彰顯他們高人一等的優越性。

這樣的文化,可不是大唐王國需要的強國文化。

那大唐王國需要什麼呢?

其實在老祖宗的文化傳承中就有太多選擇,杜甫詩云: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公元632年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死刑桉件時,卷宗中有近四百個死囚,他擔心有冤情,唐太宗便挨個與死囚交談,死囚都說自己犯了死罪,死有餘辜,量刑公平,不冤枉。

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因為死刑都是秋後處決,就對這些死囚說;

我和你們立一個君子之約,現在是冬天,放你們回去過春節與家人好好團聚,來年秋收之後,咱們再在這裡集合。

四百死囚感激涕零,高高興興回家了。

第二年秋後,這些死囚都回到了大理寺監獄,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197卷記載:

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球來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這是歷史記載的史實,每當讀到此處李察都會心神震盪,為漢唐盛世體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所折服,並且心嚮往之。

所謂;倉稟實而禮儀足。

歷史上的大唐王朝實行的是均田制,人人有地種,全國上下一心,這是經濟好轉的根本原因。

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那麼老百姓有多少地可以種呢?

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

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

考慮到唐朝建立初期,總人口只有200餘萬戶,至貞觀13年才恢復到304萬戶,約1235萬餘口,有大量的農田可以實行均田制,做到戶戶有餘糧,百姓豐衣足食。

這種情況與現在的大唐王國很相符,所以在政府主導的輿論中,經常會連篇累牘的報道漢唐盛世的輝煌過往,引導王國民眾油然升起一股仰慕古風的文化潮流,不由自主的為之深深吸引。

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洛杉磯時報開闢有《漢唐盛景》專欄,往往透過一首詩,一段歷史記載,引出積壓在厚重歷史塵埃中的曾經輝煌景象,引導社會公眾見賢思齊之心。

例如;

開元間承平日久,四郊無虞,居人滿野,桑麻如織,雞犬之音相聞。

時開遠門外西行,亙地萬餘里,路不拾遺,行者不齎糧,丁壯之人不識兵器。

又例如;

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又例如;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樣的文治武功盛世,才是李察所渴求的王國興盛景象,他希望每個華人在富裕起來時都堅守道德底線,修橋鋪路造福桑梓,惠及他人。

而這是法律法規所無法做到的事情,需要從厚重的歷史傳承中汲取道德力量,廣而告之的傳遍每一個人,這才是華夏文化最寶貴的地方。

李察有信心堅持下去,不但要在中小學校廣泛開展傳統華夏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而且要透過政府控制的輿論喉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數十年不停的灌輸優秀文化傳承,滋潤每一個國民的心靈,從而達到理想中的境界。

厚重積澱的華夏文化,潛移默化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這對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以英國為主的盎格魯-薩克遜文化就簡單粗暴的多,唯“上帝論”,信上帝得永生。遍佈城市鄉村的流浪者和失業工人不敢造反,但鋌而走險去搶劫,偷竊,殺人卻數不勝數,監獄裡人滿為患。

英國政府實在沒有辦法安排那麼多的囚犯,只能整船整船的將囚犯運送到北美十三州英屬領地。後來美國獨立了,不要這些社會渣滓了,英國老就整船整船的向澳大利亞運送囚犯。

從1788年開始,先後有萬英國囚犯被送到了澳大利亞,成為一個囚犯開發的國家......

再看看唐太宗治理下的大唐盛世,最少的時候,一年死刑桉件只有二十九宗,這才是實現天下大同的正解。

美國老是蠱格魯-薩克遜文化的忠實信徒,如今的監獄裡是擁擠不堪的囚犯,那些南方奴隸主也好,北方工廠主也好,從來不會把黑人或者僱工當成人來看,而是拼命的壓榨工人血汗。

這就是集體道德缺失的表現,大唐王國可不能學這些壞榜樣。

1858年1月22日,李察結束了在奧馬哈要塞的視察,踏上了前往南方省金陵的旅程。

如今大唐王國正式介入墨西哥內戰,先後有4個野戰師的部隊大規模南下,匯同墨西哥政府軍嚴厲圍剿南方叛軍,在各條戰線上都高奏凱歌。

經受過歐洲戰爭的嚴酷錘鍊,駐紮在南方軍區的各野戰師戰鬥力強悍,裝備精良,對付菜雞一般的墨西哥南方叛軍屬於降維打擊,手到擒來。

在很多戰鬥中

大唐王國軍隊更多的是擔任督戰隊的角色,壓住陣腳,用閃亮的刺刀和黑洞洞的槍口頂在墨西哥政府軍的後背上,逼著他們玩命向前衝。

軍隊還是那些軍隊,但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就不一樣了。

原本墨西哥政府軍裝備尚可,但是紀律極差,戰鬥力渙散,在戰場上與南方叛軍一觸即潰。

現在沒地方跑了,在大唐王國軍隊的嚴厲督導下,戰場上亂跑的墨西哥政府軍官兵直接亂槍打死,壓根也不留情面。

進攻的軍樂聲響起來,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不聽號令者,斬!

畏敵如鼠者,斬!

動搖軍心者,斬!

擅自潰逃者,斬!

罔顧軍紀者,斬!

龜縮不前者,斬!

……

殺氣騰騰的紀律一經公佈,墨西哥政府軍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進攻也像個樣子了,激烈戰鬥也能撐住了,圍剿也積極了,從上到下都煥然一新,看起來蠻像那麼回事兒。

李察此次前往南方省視察,再進一步融合墨西哥高層官員和權貴的同時,也是在為奮戰在第1線的聯軍官兵們加油打氣,鼓勵大家更好的完成戰鬥任務,這也包括墨西哥政府軍。

有進步就要表揚嘛,不寒磣!

(晚上10點前還有一更,萬字爆發,求月票,求推薦票,求支援,謝謝)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