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以來

經歷六輪的巴拿馬和談依然破裂了,玻利維亞和秘魯建立了軍事同盟,共同對付敵人智利。

5月11日和5月13日,玻利維亞和秘魯先後向智利正式宣戰,鳥類戰爭正式爆發。

智利則在5月16日,正式對上述兩國宣戰,一場爭奪阿塔卡馬沙漠的資源的戰爭由此展開……

這場比原來歷史上遲到了8年的戰爭,依然不出所料的再次來臨,在大唐帝國崛起引起連鎖反應後,歷史依然以頑強的慣性修正即定方向。

大唐帝國作為整個美洲的盟主,為南美洲三國和平斡旋盡了最大努力,最後也只能宣告失敗,任由他們鬥雞一樣的打了起來。

沒辦法

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這三國都對自己能夠贏得戰爭充滿信心,躍躍欲試的想打這一仗,透過戰爭徹底解決爭端。

在這背後

英國人一直扇風點火,德國也派遣軍官前往智利組織訓練士兵,法國則宣佈為秘魯和玻利維亞提供大額貸款,以購買法國的步槍和軍火,西班牙軍官團已經抵達秘魯首都利馬。

在巴拿馬的談判桌上,三個南美國家的代表根本就是心猿意馬,也沒有獲得作出實質性讓步的政府授權,這樣的和平斡旋怎麼可能不破裂?

這種情況下,大唐帝國只能選擇放手。

在這場南美洲戰爭中,大唐帝國宣佈保持中立,並且以“美盟”名義派遣維和軍隊保護太平洋英唐礦業公司的礦場和財產,維持正常的開工,防止受到戰爭波及。

至於最後誰擁有這讓人眼紅心熱的寶貴資源,那就要靠槍桿子來說話,哪一方打贏歸誰。

此事件讓帝國政府外交領域經歷了重大挫敗感,也證明了美洲盟主並非無所不能,“美盟”合作不涉及軍事領域是最大的弱點。

“美盟”始終是以經濟合作為主旨的地區性國家組織,在一般問題上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可是在事關重大的政府決策上,就無法左右南美國家的意志了。

從1886年到1887年第二季度,米國此起彼伏的工人罷工潮和城市暴亂,令這個國家成為大唐和歐洲各國關注的焦點。

法國不顧英國的強烈反對,陸續向巴爾地摩,紐瓦克,肯頓縣又增派了兩批法國外籍軍團援兵,使法國駐軍一躍增長到萬人規模。

這樣的兵力規模,使得法國已經具備了左右華盛頓政策的能力。

在美國交付完最後一筆戰爭賠償本息後,為期25年,年利息%,總計5億唐元的戰爭賠償費用清償完畢。

美國政府不出所料的要求大唐帝國主導,英法荷等國參與的“國際海關監管委員會”,正式交還抵押的米國海關掌控權。

英荷等國代表先後同意,而法國則強烈反對,大唐帝國夾在其中還沒有表示出明確態度,實際上是在觀望。

在當今世界上,奉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但也有一些國際規則需要遵循,就比如戰敗國應當付出數額不等的戰爭賠償,而一旦戰敗國履行完了清償責任,戰勝國不得藉故拖著不走。

就比如普法戰爭,法國人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就籌集了50億法郎鉅款,這大大出乎了德國宰相俾斯麥的意料之外。

在法國交付完鉅額戰爭賠償後,德意志帝國為了避免觸犯眾怒,不得不捏著鼻子撤軍了,將佔領的法國領土和控制的海關交還給法國政府。

大唐帝國也是這種情況,畢竟那麼多的歐洲列強都在看著,吃相不能太難看。

人家美國既然清償了鉅額戰爭賠償本息款項,那麼就應該交還監管的海關,陸續從美國領土撤軍。

大唐帝國在15萬裁軍之後,駐美司令部原本所轄的123個軍事基地,一下子就空出來44座,很多已經交還給了當地政府。

剩下的一些軍事基地,則由跨海而來的法國外籍兵團佔據,巴爾地摩,紐瓦克,肯頓縣共計有27座軍事基地,由帝國軍方轉手交給了法國人。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

大唐帝國的撤軍不是全部撤走,而是撤走了分佈在美國各州及大中城市的皇家陸軍所屬軍事基地,這部分大約有92~95座之間。

剩下的一些沿海重要軍事基地,例如駐紮在紐約港的“船廠軍營”,新澤西港皇家海軍基地,費城花園軍事基地,海軍站和倉庫等等,都不在撤軍之列。

這是因為上述軍事基地與美國政府簽署了長期租借協議,為期99年,作為大唐帝國履行對美國軍事保護義務的基地存在。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條約?

那就得從戰後美國簽署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翻找出來,皆冠以維護地區和平,防止戰爭的悲劇再度發生,以及促進北美大市場和平穩定發展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

這些條約中涉及的軍事基地共有27座,其中有9座屬於大唐帝國皇家海軍,18座屬於皇家陸軍。

現有大唐帝國在米國駐軍共計萬人,撤軍後預計將保留一半左右,即萬~萬之間,分屬於皇家陸軍和海軍不同的部隊。

大唐帝國政府如今的態度是;

撤軍也行,不撤軍也行,具體的得看英法兩國博弈的結果,反正不影響到帝國利益。

大唐帝國各跨國金融機構確實手持著美國發行的價值數億唐元債權,這部分大多是以各州或者各城市名義擔保,“拆東牆補西牆”的金融債券。

即便美國瓦解了,只要這些州和城市還在,那麼這些債務他們必須要償還,那是不可能賴掉的。

法國的債務不同,大多是在1861年之前,由戰爭中的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作保欠下的鉅額債務。經過戰後“國際債權人委員會”債務重組,依然由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負責清償債務本息。

一旦美國分裂了,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不存在了,這筆錢向誰要可就真是頭疼事兒了。

哪怕用腳後跟想一想,也知道絕不會有哪一個分裂後的政府,願意承擔前米利堅合眾國政府留下的沉重債務,那不是傻了嗎?

英國人和美國人普遍的認知是;

這25年來,美國已經償還了約價值億唐元國際債務,國際債權人基本上收回了本錢,還略有盈餘,差不多夠本了。

但法國人可不這麼想,屬於法國數百萬高利貸者債權本息高達~億唐元,這可是能夠堆成山的一筆鉅款,怎麼可能說不要就不要呢?

英國老用心向來歹毒險惡,這是想著拿法國人的錢去做人情啊!

所以在米國問題上,英法兩國針尖對麥芒的爭鬥了起來,法國不斷的向北美大陸派遣外籍兵團就是強硬的訊號;

哪怕是與英國關係破裂,這筆債務也不能不要。

大唐帝國則退居二線,看著英法兩國斗的不可開交,不時的站出來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

至於美國海關,那現在肯定不能交出去。

籌碼只有捏在手中才有價值,交出去就等於自動放棄話語權,傻子才那麼做呢?

美國人言語激烈的抨擊大唐帝國不守國際規則,大唐帝國只能“呵呵”了,美方的意見直接被無視;

一群國際頂級大老在博弈,什麼時候輪到小卡拉米說話了?

“英法等國現在有什麼動向?”皇帝李察問道。

他的心情很輕鬆,手上把玩著一個帝王綠翡翠貔貅,盤得水潤光滑,在手中靈動的翻滾變化。

外交部大臣柳達卿站出來一步,恭身作社回應道;

“啟奏陛下;

近來英法等國都有新的軍事動向,英國在下個月有一支艦隊將會抵達魁北克,隨後將前往蒙特利爾。

這是一支由三艘萬噸級主力鐵甲艦領銜的強大艦隊,包含6艘排水量3500噸至5000噸的鐵甲巡洋艦,計劃加入英屬北美艦隊序列中。

該艦隊的到來,是英國皇家海軍展示肌肉的明顯動作。

一來是促成魁北克省加入加拿大聯邦,二來計劃在8~9月份,陸續訪問美國及南方各國港口,進一步擴大英國影響力。

明裡暗裡的提醒法國人;究竟誰才是這個世界上的七海霸主?

法國人也不甘示弱,已經與帝國皇家海軍部商定,計劃於7月派遣一支由“海軍上將博丹”號,“可懼”號領銜的艦隊,隨行的還有兩艘鐵甲巡洋艦以及其他軍輔船,還有一個編制完整的8200餘人諾曼底火槍兵師。

看得出來

巴黎準備在美國債務問題上強硬到底,實際上他也無法退讓。

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的訊息,顯示巴黎政府立場婉轉退縮的跡象,本屆內閣就會立刻被憤怒的法國人推翻。

現在無計可施的倫敦遷怒到我們的頭上,威廉-塞西爾首相接連發來兩封越洋電報,對帝國和法國人之間的默契表示憤怒。

倫敦希望我們遵循國際準則,按期撤軍並交還海關控制權。

法國人則表示;

他們非常願意取代帝國代表在海關監管委員會的主席位置。並且進一步與帝國方面簽訂新的貿易條約。

旨在大幅削減法國進口關稅,尤其是機械,農機和化工產品方面,相關稅率從原本的110%~150%削減到平均30%的水平,但這不包括農產品。

帝國輸出的農產品與法國農產品是直接競爭的對手,農產品領域也是法國人的最後堡壘,絕不可能輕易妥協。

但能得到工業領域關稅消減的承諾,對帝國政府意義重大。

畢竟這是歐洲大陸最大的單一市場,法國人幾百年的殖民底蘊可不是蓋的,那是真有錢。”

柳達卿勳爵話裡話外透露著喜悅,英法兩國在北美問題上的博弈,已經讓大唐帝國開始收穫成果了,這可是塊大肥肉啊!

皇帝李察聽了這話眉頭一挑,嘴角噙起了一絲笑意,接著話茬說道;

“看來在利益面前,英法兩國可都不願意退讓啊!

今明兩年

美洲將會成為世界列強角力的主要戰場,一個是南邊的鳥糞戰爭,一個是北邊的米國問題,都會吸引歐洲各國關注的目光。

我們暫且不管他,先把好處吃下肚再說。

既然法國人有這個示好意向,政府立刻派人前往法國商談新的貿易條約,儘快打通這個歐洲最大的單一市場。

至於米國問題,陸軍部可以給予必要的協助,他們願意派兵就派吧,反正著急的是英國老。

倫敦的威廉-哈塞爾先生這兩年可不甘寂寞,還有我們的老朋友俾斯麥首相,近來在國際事務中表現的也很活躍。”

說到這裡

皇帝李察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任他潮起潮落,我自屹然不動。以不變應萬變最為妥當。

帝國政府還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放在經濟發展上,放在完善法治和擴大鞏固華夏圈的影響等重要方面。

國際事務抱著“守拙待變”理念,不主動挑事,不主動扇風點火,不主動出頭冒尖,左右逢源最好了。

讓我們等等看,看英國老能夠拿出什麼籌碼來打動我們。”

說到這裡,眾臣們都會心的笑了起來,齊齊拱手施禮道;“陛下聖明,臣等自然無有不遵!”

由於工業化較為深入和完善,英國和大唐都是極力推行貿易自由政策的國家,現在還要加上德國,這幾個國家也是世界關稅較低的發達工業國家。

法國因為工業化落後一步,工業品競爭力稍遜一籌。

所以,是關稅壁壘重重的保守國家代表,旨在透過高額關稅保護,培育國內工業和農業競爭力。

防止脆弱的國內工業企業在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就被洪水般的進口產品沖垮。

而70年代持續三年的世界嚴重經濟危機,各國紛紛豎起高額關稅壁壘,是世界貿易的一次大倒退,嚴重傷害了以出口為導向的大唐帝國工業經濟。

那幾年時間

大唐帝國透過瘋狂擴大基建規模,對外輸出殖民戰爭以消耗社會巨大的工農業產能,險之又險的才度過了經濟危機。

痛定思痛之下

大唐帝國加快了推進“美盟”“泛太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建立,苦心積慮地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就是為了避免再蹈覆轍。

面對法國人拋來的橄欖枝,又如何捨得拒之門外呢?

當今時代

法國本士整體經濟規模雖然只有大唐帝國的1/3還弱一點,但若加上殖民地,差不多能有大唐帝國經濟總量的8成。

法國身處歐洲惡劣的戰略環境下,其軍事力量非常強大,而且捨得重金投入。

尤其是普法戰爭失敗後,刺激的法國人在軍事領域大手筆投入,陸海兩軍的力量都非常強大。

1870年前,法國陸軍每年獲得撥款7500萬法郎,這筆錢相當於1500萬唐元,是大唐帝國皇家陸軍1886年軍費預算的接近三倍。

1886年時,法國陸軍撥款達到1億4200萬法郎,約價值2850萬唐元,是大唐帝國皇家陸軍的倍。

法國政府計劃在今後的十年,陸軍軍費撥款要在目前基礎上,再翻兩番,達到每年6億法郎之巨。

法軍1886年編制達到萬人,兵力規模是大唐帝國皇家陸軍的一倍。其中法第十九軍駐紮非洲,法國外籍兵團遍佈各殖民地,其餘軍隊主力全部在歐洲。

若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法軍有能力在一個月時間內將軍隊總數增長到90萬,在三個月內增長到150萬。極限狀態下,全法國能夠動員400萬至450萬軍隊。

想比較普法戰爭時期,其戰爭動員能力得到極大的加強。

直到十九世紀末

法國海軍始終佔據世界第二的位置,1870年時法國海軍艦艇總噸位有萬噸,到1885年時為萬噸,其中鐵甲艦有58艘萬噸,其餘的如鐵脅木殼、鐵皮、純木質風帆艦艇有95艘,合計萬噸。

根據法國海軍的發展計劃;

在建中的主力鐵甲艦和未來五年計劃建造的鐵甲艦,共有四型共13艘,排水量普遍在6500~11,000噸之間,裝備305毫米主炮。

預計至1890年,法國海軍總噸位將上升到萬噸,其中鐵甲艦71艘共計萬噸,規模依然位居世界第二。

包括老式風帆戰艦在內的非鐵甲艦102艘萬噸,另外還有包括各式快艇194艘萬噸,實力相當雄厚。

為了應對軍備競賽,法國海軍計劃開始一個新的造艦高潮……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英法德奧等國在軍備領域的鉅額投入,是大唐帝國遠遠望塵莫及的,其實力自然雄厚,遠超大唐帝國發展中的皇家海軍。

這沒有什麼可憤憤不平的事,英法等世界性海洋力量發展了已經有幾百年,在歐洲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重金投入,打造出的艦隊自然實力不凡。

大唐帝國崛起僅僅四十餘年,第一不參與歐洲軍備競賽,第二坐擁兩洋地理之利,環顧周邊亦沒有相當的競爭對手,自然沒有必要糜費巨資打造一支規模驚人的大艦隊。

那麼多錢,用於發展經濟不好嗎?

大唐帝國在軍事領域的發展適可而止,比原來歷史上的美國要強大許多,但依然走上了美國的老路,就是更注重經濟發展。

這其中蘊含著必然性,也是當前大唐帝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縱然大唐帝國崛起於北美,儼然已經成為整個美洲的霸主,在環太平洋地區擁有無可置疑的優勢地位,手底下一群藩屬國。

但是應該看到,19世紀依然是歐洲文化和白人佔據著舞臺的中央,是整部劇的主角,而大唐帝國只不過是搶了一些風頭的配角罷了。

搞不明白自己的定位,必然會栽大跟頭。

以大唐帝國現有的實力,尚不足以挑戰主角的地位,精心打磨演技,積累舞臺實踐經驗才是正確的事,而不要好高騖遠。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寒門天婿:穿越後我是女帝剋星

揮發中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