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知道

德國在這次大戰中付出了近600萬名官兵傷亡的沉重代價,另有七百多萬人因為飢餓和瘟疫失去生命,兩者相加超過1,300萬人,國民經濟發展倒退了20年。

得知民族能夠再度崛起的契機,源於俾斯麥時期制定的全民教育政策。

這不但給德國提供了高素質的工業人才,也提供了高素質的軍事人才,戰前在校學生人口超過1,000萬。

在這一領域

大唐帝國憑藉著持續68年的經濟繁榮,在國民教育領域持續大力投入,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實現了全民5年+2年制普及義務教育。

據統計;

大唐帝國1914年度在校學生總人數達到3370餘萬,是英法德俄奧五國之和,每年培養的高等人才和工程師接近世界一半。

這一點,正是大唐帝國持續保持繁榮的基本因素。

李察看著窗外黑暗的柏林夜晚,心中感慨不已。

柏林周邊共有7座火力發電廠,但其中絕大部分電力都供應給城郊數以千計的工廠,城市照明的優先度被排在最後。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電力供應裝置商是大唐帝國的西門子公司,擁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直流發電成套技術,是建設火力發電站的不二之選。

德國與英國展開的海上軍備競賽,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德國進口世界尖端電力成套裝置,也影響到了其工業發展。

在火電站成套裝置領域,德國的企業還遠沒有成長起來。

一旦戰爭來臨,電力短缺就成為最頭疼的問題,很多工廠都要經常拉閘限電,更不可能供應給城市照明用電了。

與之相比較

幅員廣闊的大唐帝國火電和水電遍地開花,到了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一片不夜城的美麗景象。

在和平的環境下

北美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城鄉的繁榮發展,連夜市經濟都發展的有聲有色,這在歐洲是難以想象的事。

李察點起了一根雪茄,深深吸了一口以後吐出煙霧,房間裡很快充斥著濃烈的菸草味道。

他的心中在細心考量

大唐帝國全力發展以電氣與化學工業為代表的第2次工業革命浪潮,在大部分領域已經走到了世界尖端行列,且具有規模化的工業優勢。

一步快,步步快。

相比較依舊混亂不寧的神州,處於殖民時期的近東,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爆發全面戰爭的歐洲,整個美洲如今是唯一的安寧祥和之地,仿若世外桃源一般。

如今的混亂國際局勢對整個大唐帝國而言,是歷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

李察手中有最翔實的經濟資料,完全可以驗證這一點。

美利堅合眾國分裂後的紐約共和國,康涅狄格共和國,緬因共和國,馬薩諸塞王國,俄亥俄王國等北美國家,獨立後分別承擔了多少不一的前政權債務。

1914年全面歐戰爆發後,這些國家在對歐出口中都斬獲了豐厚利潤,先後從原本的債務國搖身一變,甩掉了原本的債務,紛紛成為了債權國。

而大唐帝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原本就是手握著113億唐元債權的第一經濟強國,從中斬獲了最豐厚的部分。

在全面歐戰爆發後

更是協約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雙方通吃,短短大半年的時間,手握的債權就急劇攀升,現如今已經超過157億唐元規模。

預計到年底

有可能突破200億唐元大關,主要的債務國家是英國,法國,扶桑,奧匈帝國,德國,比利時,荷蘭,丹麥和奧斯曼帝國,幾乎遍及歐洲,唯獨缺少了沙俄。

這是因為沙俄的南下政策,真正惹惱了大唐帝國,對其進行了經濟,工業和金融制裁,實施了較為全面的經濟封鎖。

即便歐戰爆發,也沒有動搖大唐帝國對俄製裁政策。

英法等國曾經多次協調,可在這一問題上,大唐帝國政府上下對俄印象極壞,政策始終沒有破冰。

沒奈何

對俄的金融援助一直是由法國人在主導進行,法郎貸款佔據了沙俄對外貸款總額的七成以上,總額超過600億法郎。(一說100億法郎,一說1000億金法郎,還有一個說法是620多億法郎,如果計算幾十年利息基本靠譜。)

再過幾年,這些錢全都得打水漂了。

只要想到這裡,李察嘴角就浮現出一絲幸災樂禍的笑意。

這也不能怪他不厚道,實在是沙俄這個坑太深了,把法國人和英國人坑的不要不要,簡直灰頭土臉。

英法等國縱橫世界幾百年,就沒有吃過這麼大的虧。

說到法國的對俄貸款,時至今日已經有35年的歷史,最初得追溯到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執政時期。

在俾斯麥首相在一力主導下,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後,對法國形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迫使其主動尋求新的盟友。

那時候

德俄由於各自的擴張野心,不但原有的矛盾在繼續加深,而且新的經濟利益衝突使它們的緊張關係更為加劇。

德國原來是沙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主要市場,而它的工業品又主要銷售到俄國。

早在一八七九年,俾斯麥首相以檢疫為藉口,全部禁止俄國牲畜的輸入。緊接著德國又實行糧食進口稅,給俄國以沉重打擊。

俄國為了對抗德國並彌補國庫空虛,也實行了新的增稅法,使德國工業品在俄國的銷售額急劇地縮小,這使得德俄兩國關係迅速惡化。

法國人瞅準時機,為了擺脫孤立的處境,便用金錢開道極力的結好沙俄,為自己尋找一個強大的同盟者。

德載的破裂為俄法勾結造成了這一機會。一八八七年法國向俄國提出了結盟的呼籲。

第二年,法國對處於財政窘境的俄國提供了第一筆為數五億法郎的貸款。

一八八九年又續訂了兩筆共達十九億法郎的借款合同。隨後幾年,法國資本源源不斷向俄國輸入,大量法郎貸款促成了沙俄的工業化程序,使資金匱乏的俄國加深了對法國財政的依賴性。

一八八八年,俄國還向法國訂購了五十萬支步槍,這一切都為法俄結盟奠定了基礎。

為了拉攏沙俄這個強力盟友,法國人可是真的沒少花錢,無數的法郎貸款支撐起了沙俄的工業化程序和四處侵略大軍。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期

沙俄大舉入侵中亞,徹底覆滅了浩罕汗國在內的數箇中亞遊牧國家,入侵新疆,發動了日俄戰爭,發動了第10次俄土戰爭,擴充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沒有鉅額法郎貸款的支援,壓根兒也難以想象。

想要讓沙俄老毛子賣命,法國付出的代價不菲,最終將其拉上協約國的戰車

沙俄老毛子向來有借無還,在俄國人的野蠻認知中信譽算個屁,這都不算個事兒。

真是開玩笑,憑實力借的錢憑什麼要還?

李察如今就掌握著最新訊息;

以俄國落後的經濟根本,就不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一場戰爭,在戰爭開始兩個月後,俄國便開始向英法借錢了。

為了能讓俄國繼續把戰爭打下去,英法在自己還欠了大唐帝國鉅額債務的情況下,仍然咬牙向俄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

沒辦法

大唐帝國政府上下都不鳥沙俄,金融封鎖的政策還沒有取消,民間銀行財團也不敢向沙俄發放戰爭貸款。

若是違背大唐帝國對外金融政策,這些富的流油的華人金融財團時刻面臨著徹底清算,分分鐘被打回原形。

這麼大的風險,沒有任何一顆華商敢於越雷池一步。

1915年初俄國政府實際上已經破產,為了維持東線戰場不崩塌,儘量的分擔西線戰場的德軍進攻壓力。

英國勉強同意每個月提供2500萬英鎊的信用額度,用來支付俄國的軍事訂貨。法國同樣也承擔了一部分金融貸款。

在原來的世界軌跡中,至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

英國在戰爭期間給俄國貸款億英鎊,法國則在戰爭期間向俄國提供了35億法郎的貸款。這是一場英法出錢、俄國出人的戰爭。

這還僅僅是政府貸款,英法等國鼓勵的民間高利貸者並不計算在內。

沙皇政府腐敗無能,落後的經濟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場規模如此宏大的戰爭。

沙俄第1次世界大戰費用的開支總計高達470億盧布,但政府的收入還不足以支付1/10,內債外債高達420億盧布,其中大部分來自法蘭西。

除了大舉借債俄國還透過濫發紙幣來應對鉅額財政赤字,1915年夏季的貨幣盧比流通額是1914年的10倍,從而導致盧比的幣值急劇貶低。

李察是親眼見證了英法兩國跳進沙俄這個大坑,他反正不吱聲,眼睜睜的看著英法兩國的鉅額財富流失,而大唐帝國悶頭髮大財。

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英法等國政府因為戰爭的鉅額早就入不敷出,都是憑藉著政府信用向大唐帝國各大財團金融機構和民間財團融資,也包括富得流油的皇家八大基金。

大唐帝國皇家八大基金為首的皇家財團,僅半年時間陸續就向英法等國發放了,總計不下於33億唐元的貸款。

英國和法國的黃金儲備大量的運往北美,大唐帝國最強大的皇家橡樹銀行黃金儲備總量已經超過2170噸,黃金儲備超過千噸的另有三家銀行,黃金儲備超過500噸的共有9家銀行。

英法等國從大唐帝國各大金融財團借了錢,然後用這些錢購買大唐帝國的工業和農業物資,強力拉動大唐帝國經濟成長繁榮。

最後這些錢又回到了大唐帝國,然後大唐帝國再借給英法等協約集團國家,開始了新一輪的流轉,如此反覆。

這就像在大唐帝國經濟發展的篝火中,不停的新增柴火,讓火焰燃燒的越來越旺。

這樣的好事,怎麼能拒絕呢?

大唐帝國方面唯有一個政策紅線,那就是嚴禁與沙俄發展金融,工業和貿易,對俄全面制裁的措施一直都沒有取消。

這個大坑,李察有100個理由敬而遠之。<BR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鉅貪縣令,震驚朱重

墨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