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暮幫張讓結親何進,當然不是在布什麼局。

這對於他來說,除了能抵消了那一百萬欠的債以外,其實也沒什麼好處。

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穩住張讓,別讓他那麼快對黨人動手。

畢竟之前沒結親之前,張讓要是想撕破臉皮真搞他們,何進也攔不住。

現在結親了,如果何進繼續維護著黨人,礙於親家顏面,張讓反倒不好下手。

這些人可都是他留著以後為自己揚名用的,要是張讓再發動一次黨錮,把荀和這些人殺了,那陳暮的名聲可真就臭了,沒人幫他洗白了。

所以黨人不可以出事,也不能出事。

處理掉這個問題後,陳暮坐上馬車回了鴻都館,繼續讀書。

呂強的事情,他也沒太大把握辦成。不過他是知道該怎麼去做,成不成,就得看天子和張讓的心情。

任何事情都有做事的方法,陳暮懂得這些方法,知道該怎麼運用,成功率就能大大提升。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算是一個平穩的過渡期。

到十二月,天氣更冷了。

天下大勢繽紛雜亂,除了西北的羌亂以外,大漢各地都不安生,起義造反之人多如牛毛,腐朽的漢王朝,像是已經來到了江河日暮裡。

陳暮這段時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練書畫看經書,張讓府邸這段時間反倒無比熱鬧,張奉娶了何進最小的妹妹,作為大漢王朝權力頂上的兩個人,他們的結親自然會被很多人關注。

不僅是張讓何進希望看到這一幕,就連漢靈帝也希望他們能成為親家。因為漢靈帝還在幻想著何進能夠醒悟過來,吸取一下前面幾代帝王宦官與外戚不合而導致的政治動盪的經驗,多和宦官親近親近,兩方攜手一起來擁護他這個皇帝。

可惜漢靈帝還是不懂,如果他在的時候,外戚和宦官和睦相處這個場景他肯定能夠看到。可一旦他死了,那麼何進也不會再允許宦官把持著少年天子,到時候雙方必然會有一場大戰。

這無關於個人恩怨,純粹是大勢所趨,無法改變。

不過現在說這些還為時尚早,何進與宦官結親之後,給他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很快天子就將左右羽林軍給了他,北軍迴歸洛陽之後,也歸屬了何進統率。

如此一來,何進手裡總算是有了兵權,算是開始得到了天子的信任,手上終於有了權力。

而在這場紛紛擾擾中,陳暮也見到了這位青年。

二十七歲的荀攸。

荀攸比荀彧還要大六歲,但如果按照輩分,他還得叫荀彧一聲遠方堂叔。

大家族嘛,年紀和輩分相差大,是很正常的事情。

荀攸面容清矍,長相老成,二十七歲像是三十七歲,唯有一雙眼眸閃閃發光,像是能洞穿一切。

他算是陳暮那麼久以來接觸到的第二個三國頂尖謀士,第一個是沮授,現在正在濟南,被自己的老大哥劉備任命做了一方代理縣令。

荀攸一個人登門拜訪,見到陳暮,拱手施禮道:“攸拜見陳司馬。”

“荀攸?”

陳暮上下打量,這可是曹操的“謀主”,為他平定天下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荀攸,曹操想要一統北方要艱難數倍。

“正是。”

荀攸保持著拱手的姿勢,平靜地應答。

陳暮笑了笑,讓開門道:“請進。”

他的家環境就比荀和的房子差很多,畢竟荀和的房子是在外城,他的房子是在內城,內城寸土寸金,租個房子就不容易,哪還能想著環境好壞。

荀攸四下打量,屋內的院子很小,只有小片雜草叢生的泥地,順著中間一條能同行的道路進到屋內,屋內的環境就好很多。

木質地板乾乾淨淨,進門是玄關,脫下鞋子後就能看到進門是客廳,客廳中央擺了張很大的桌子,上面都是蔡侯紙寫的書畫,旁邊放置著烤爐,驅散了屋中冰冷的寒氣。

客廳右手邊則是個大書架,整整齊齊擺滿了書籍竹簡,書架下還有一張長桌,桌後是一把奇怪的胡凳。

漢朝有凳子,名叫胡凳,是從西域傳過來的,但實際上就是個小馬紮。而陳暮的凳子則是正兒八經宋朝才會出現的太師椅,上頭還鋪了一層羊毛皮攤來保證舒適度,也難怪荀攸覺得奇怪。

“這是我命工匠打造的凳子,長時間跪坐著身體血液不流動,會讓人身體孱弱。”陳暮見他盯著那太師椅出神,笑著出聲解釋。

荀攸隨口讚了句:“確實是巧奪天工,沒想到陳司馬對工具器械還很有見解。”

漢朝對於發明創造可不像清朝那麼牴觸,諸葛亮發明諸葛連弩木牛流馬,馬鈞也曾經改進投石車,改進諸葛連弩,發明過很多東西,為世人稱道,可見當時大家對於搞發明並不貶低為什麼奇技淫巧。

陳暮見他像是並太重視的樣子,就說道:“公達不如坐上去試試?”

荀攸雖然不太重視,但也好奇,便欣然應道:“那攸失禮了。”

說著走過去徑直坐上了太師椅,荀攸靜坐一會兒,只覺得柔軟舒適,遠比每日跪坐著要舒服許多,而且還有個靠背,累了還能伸伸懶腰,不由得感嘆道:“這胡凳當真是好用,可惜也只能在家中用。”

人人都知道胡凳坐著舒服,可沒人會去別人家坐凳子,都是席地跪坐。沒辦法,漢朝禮法傳自周禮,跪坐是周禮中很正式的禮儀,在家中坐凳子還沒事,出去坐凳子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這種情況一直要到晉朝滅亡,五胡亂華之後,禮儀崩壞,隋唐時期,周禮才徹底被打破,胡凳之類的椅子也慢慢被世人接受,終於結束長達兩千年的跪坐正統禮法。

所以荀攸也只能感嘆,這麼舒服的椅子只能在家裡坐,出門去外面和人談事,或者登門拜訪,還是得忍著長達許久的跪坐。

陳暮笑著說道:“我與荀和先生也算是好友,公達是荀和先生之侄,在我這裡就不用太拘束,坐椅子挺好。”

說罷又從裡間臥室又取了一把太師椅出來,向著荀攸招招手,示意兩人圍著烤爐就坐。

荀攸無語,明明眼前的人看著像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比自己小十歲有餘,為何眨眼間就跟自己的堂叔平輩了,自己反倒莫名其妙降了個輩分,佔自己便宜?

不過他也的確挺喜歡太師椅的舒適,就搬了過來,兩人圍著烤爐對面而坐,這種談話方式十分新鮮,令荀攸反倒倍感不適。

“陳先生,攸這次前來,是從叔父那裡聽說了你的事蹟,特來討教。”

荀攸拱拱手,坐在椅子上行禮,確實覺得奇怪。

陳暮笑了笑:“公達請說。”

荀攸沉吟道:“我聽說,在長社一戰中,陳先生向上天借來了風?”

“不錯。”

陳暮點點頭。

荀攸問道:“這世間真有鬼神?”

陳暮想了想,如果這個世界的確是正常的三國曆史世界,而自己的穿越又是符合科學如蟲洞腦電波之類的解釋,那麼應該是沒有鬼神的,於是說道:“應當是無的,只是鬼神之說,儲存個敬畏之心即可,莫太在意。”

“既然如此,陳先生又是任何借來的風?”荀攸好奇。

陳暮回答道:“世間雖無鬼神,卻有天地大道。風霜雪雨,有它的自然之理,如雨的來源是地上的水經過太陽的烘烤,升騰於天空,被雲霧吸收,等醞釀到一定程度,自然會落下。風也是如此,乃是空氣流動的現象,只要掌握了它的規律,也就能夠得知它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

荀攸愕然道:“還有這等說法?”

“是的。”

陳暮平靜地回答。

這些都是初中高中地理知識,陳暮到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走的理科,不過作為學霸,這些文科知識也並沒有全都還給老師。更何況這應該屬於常識,正常人都知道。

荀攸看了看外面的風雨,啞然道:“可是最近天冷,洛陽已經有半月都是陰日,哪有朗朗晴天,怎麼會蒸騰水氣呢?”

陳暮認真地答道:“洛陽之所以下雨,是風把積攢了水氣的雲吹過來導致。”

洛陽是個盆地結構,冀州方向刮來的東北風攜帶了大量從黃海渤海里升騰的水氣,遇到盆地結構被山地形阻擋,上下氣流對沖,形成地形雨,這種情況最出名的就是四川盆地。

荀攸搖搖頭:“匪夷所思,攸還是不信。”

陳暮笑道:“要想證明也簡單,平日煮水,水氣是不是凝結於壺蓋上,等水氣冷凝之後,變成了水珠,是不是就落下來了?”

荀攸睜大了眼睛:“這......”

陳暮指著身前的烤爐道:“這天地就像是一個壺,太陽就像是這個烤爐,壺中的水被太陽烤灼蒸發,就相當於壺裡的水煮開沸騰是一個道理。生活中萬事萬物,都有其自然規律。人們不瞭解它,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荀攸思索了許久,才點頭道:“聽陳先生一席話語,比之讀十年經書還要管用,攸還有個問題想問。”

“請說。”

“先生有何妙法可以救呂公?”

荀攸好奇。

他從堂叔荀和那也聽說了陳暮表面投靠宦官,實際上心向黨人,但張讓趙忠對呂強恨之入骨,陳暮真的能救他嗎?

陳暮想了想,問道:“公達,你知道該如何詆譭一個人嗎?”

荀攸搖搖頭:“不知。”

陳暮微笑道:“想要詆譭一個人非常簡單,分為四步。”

“哪四步?”

“第一步:要對這個人表示完全的支援;第二步:列舉他的全部優點,尤其那些讓他不稱職的,並大肆褒揚到矯枉過正的地步;第三步:把他的觀點扁平化,給它們貼標籤;第四步:列出他的所有缺點,但要用為他開脫的口氣。”

“這.....攸不太明白。”

“比如我是張讓,想要陷害呂強。那麼我不會像現在這樣很傻地直接誣陷他的宗族家人貪汙,而是一邊對他的正直清廉表達讚賞,一邊對天子說:呂強是個正直忠誠的好人,不貪財,不受賄,常與士人結交,與朝中大臣關係極好,每日讀《霍光傳》,是個虔誠的通道者,這樣的人天子應該重用。當然,雖然他經常上書冒犯天子,直言頂撞,還勸諫天子不要走桓帝的老路,但我相信這都是為了天子好,都是在為天子著想。”

陳暮笑眯眯地看向荀攸:“你猜天子聽到這番話會怎麼想?”

荀攸只覺得毛骨悚然。

這番話裡表面上是在肯定呂強的為人,但實際上笑裡藏刀,隱藏著無窮殺意。

天子斂財,你不貪財受賄,那我要你做什麼?

常於士人結交,與朝中大臣關係極好?

內官與外官勾結欺瞞我這個天子?

讀《霍光傳》?

什麼意思?

想學霍光廢立皇帝?

虔誠的通道者?

黃巾之亂才剛過,難道與太平道勾結?

再加上直言頂撞,上書冒犯,這番話說給天子聽,別說天子會重用,不殺了呂強都算好的。

荀攸看著陳暮笑眯眯的模樣,只覺得腳底板升起一股涼氣,寒毛倒豎,心中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敬畏的情緒。

難道這世上真有類祖之說?

陳暮何止是陳平子孫,就算是陳平轉世,荀攸在這一刻也信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風流

師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