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大明的“二五計劃”(第二更,求訂閱)

1873年,是大明“一五計劃”的收官之年。其實截止到6月份,各項工業經濟指標就已達到了預定目標。

1873年6月,大明上半年的鋼鐵產量突破115萬噸,到年底將超過240萬噸,別小瞧這個數字,因為,其中2/3都是鋼和鋼材產量。要是僅僅只是看鋼和鋼材產量,那麼大明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了。而煤炭上半年產量突破500萬噸,儘管每年還需要進口大量的煤炭,但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能源危機得到了緩解。

面對“一五計劃”的完美收官,“二五計劃”自然也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與之前制定“一五計劃”主要是由公司制定不同,“二五計劃”是由工商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與公司共同制定的。

相比於“一五計劃”它的規模更為宏達,投資更多。

“……計劃投資就達到23億元,相比“一五計劃”的7億元,投資規模增加了16億!這絕對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

工商大臣方展博頗有些得意的說道,他怎麼能不得意呢?就世界範圍內,還從來沒有那個國家,一次性投資如此之多的資金用於工業建設。

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帶來的效果也是極其驚人的,一但計劃完成,大明的工業產值將會增加兩倍以上。從而真正擠身工業強國的行列。

“當然,在計劃中,有70%的專案是由亞美利加公司以公司直接投資,而政府將會在這些專案中保留相應的投資。”

亞美利加公司……那可是朱大皇帝一手打造出來的怪獸,一個規模龐大,涉足各個行業、擁有上百萬僱員的龐大企業。

“嗯,這就是我設立公司的作用,現在的公司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財團,但是,它的作用並不僅僅只是贏利。”

朱先海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財團首先是財團,它確實需要贏利,但是這並非唯一目標,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財團老都將成為大明工業化的引領著,這是它的社會責任。”

未來的亞美利加公司會變成什麼?

朱先海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未來的這家公司或許會更名,或許會成為一家規模更加龐大的財團。

也許會像三星一樣,不是也許,而是事實上就是。

公司不僅擁有大明90%以上的重工業企業以及60%以上的規模性企業,而且還擁有南華大草原也就是“潘帕斯草原”75%的土地。而且公司所控制的學校,包括4所大學,多達75所專科學校。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公司就是國家,國家就是公司。

大部分大明人,他們是在公司的工廠或者農場裡工作,孩子在公司的醫院出生,在公司的學校讀書,穿公司生產的服裝,用公司的產品,在公司造的房子裡生活,將來到最後,也會在公司的醫院裡離世。甚至就連他們付款,用的都可能有公司銀行發生的紙幣——公司全股持有的亞美利加銀行和滙豐銀行同樣也有紙幣發行權。

作為一切的開創者,公司……早就成為一家極其龐大的涉足各個行業的公司。

也許,是時候更名了。

亞美利加……那張皮已經不再需要了!

其實,朱先海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對公司進行改革,透過設立一家“皇家財團”取代亞美利加公司,對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對於財團的盈利,朱大皇帝並不在意,儘管現在公司的利潤非常高,但是公司最重要的責任是什麼?

當然是引導和促進大明的工業化。

而在這一點上,公司無疑是稱職的,大明的工業科技進步,公司確實是居功甚偉啊!

儘管如此,但是朱大皇帝對於如何實現那個宏大目標,卻心中沒有底。由一家財團引領一國實現工業化的例子在全世界怕也是沒有的。

但是現在,公司確實在發揮著積極作用,可是仍然有所不足。

“大明是一個大國,儘管我們現在只有一千多萬人口,但是我們的土地已經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從北美到南美,如此遼闊的國土,其工業化不可能依靠一家財團的努力就可以成功,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和資本一起參與進來。”

朱大皇帝的話音剛落,財政部尚書王有齡就當仁不讓,首先發表了他的看法。

“陛下所言甚至,雖說公司掌握有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多的廠礦企業,但是我們也可以集眾家之所長嘛,在民間有許多閒散資本,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其實一直以來,對於公司一家獨大的現實,大明朝廷高層都是頗為警惕的,畢竟公司的規模實在太大,甚至可以誇張的說,公司幾乎掌握著全國所有的經濟命脈,這樣的情況,站在國家的角度上來說,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那怕公司是皇產又怎麼樣?

大明的皇太子是誰?

現在的公司主持人又是誰?

眾人都和明鏡似的。

皇太子會繼承大明的皇位,可是公司呢?肯定是伊麗莎白夫人的兒子繼承了。

兄弟兩人一個持國,一個持錢。

將來如果他們兄弟發生分歧怎麼辦?

所以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公司都不能一家獨大啊!

如果不能從現在改變這一切,那麼公司未來只會越來越強。

“確實如此,民間的閒散資本是不少啊!要是能把那些資金動用起來,必定將有助於大明的發展。”

掃視了一遍諸人,朱先海沉聲問道,

“大家有什麼想法嗎?”

“陛下,臣以為,可以加大政府投資力度,至於資金可以透過發行國債來籌集。目前大明朝廷所欠的債務雖然有2億5千萬之巨,但是朝廷的財政收入超過四萬萬元,我們的財政是良好,將來應該考慮公開發行債券,向民間籌集資金,我認為可以透過向民間發生國債的方式,由政府直接投資15億元,用於重點工程建設。”

“條件成熟了嗎?”

看一眼王有齡,朱大皇帝當然知道,他的“加大國有投資”是什麼意思,就是弱化公司作用,加大國有資本。對此他當然不會反對,他的反問。與其說是資金上的,還不如說是問國有企業管理的問題。

畢竟,借款15億,對大明朝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問題,這筆國債甚至內部就可以消化。現在大明的銀行存款有多少——足足70餘億!

那些民間資金需要穩妥可靠的投資渠道。如果朝廷要發公債的話,幾億十幾億民間都可以毫不費力吃下去的。

因為大明的信譽好啊!

百姓願意借錢,畢竟大明朝過去幾年裡,在鐵路等大工程上都會透過發行了債券的方式,一點點的培育國內的債券市場,民眾的收益頗豐,自然也就願意借錢給朝廷了。

朱大皇帝關心的是什麼?

當然是企業的管理了!他可不想自己的國營工廠變成一個個洋務運動中的“官辦企業”。

畢竟,企業是要發展的,國家隊如果沒有政策扶持能不能幹過民間企業,這本身就打著問號的。

“陛下,即便是公司,也是數百個職業經理在管理,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仿效公司的模式,創辦官辦企業而已!”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風知南藝

愛吃榴蓮雪梅孃的考考

投我以桃

不愛吃紅米

尾戒與魔法

Joker丶十八

原來我是天之驕子,只是記性不好

T滄T

極惡高校之莫名成為慈善集團

一隻雞翅膀

轉賣婚約後我逆襲了

我愛桂圓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