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

胡宗憲是東南平倭總指揮,在胡宗憲的主持之下,倭患漸漸平息,胡宗憲沒有要跟倭寇談和,搞出貢市這種東西來,組建自己的朋黨,進而威逼朝廷讓步。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這種把戲,可不是晉黨的專利,事實上,大明能打勝仗的文武官們,若是不掌握這個技能,基本都要吃很大的苦頭。

文官也是如此,比如景泰二年進士王越,因為軍功封爵,成化十九年,王越被奪爵除名,貶謫安陸閒住。

比如嘉靖末年的胡宗憲。

打勝仗的文官,背棄了文官這個階級,就會遭到迫害。

胡宗憲有罪,他攀附權奸嚴嵩父子。

嘉靖四十一年,嚴嵩父子倒臺之後,胡宗憲因為嚴黨的原因,被罷免回鄉閒住,胡宗憲並沒有安享晚年,而是在兩年後,滅頂之災從天而降。

胡宗憲以嚴黨的身份再次鋃鐺入獄,而這一次的罪名是,一封胡宗憲親筆手書偽造的聖旨。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憲寫下了《辯誣疏》,卻遲遲得不到世廟皇帝的回覆,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胡宗憲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後,自殺身亡,時年五十四歲。

當時在福建做巡撫的汪道昆,是胡宗憲的好友、戰友、同鄉,聽聞胡宗憲獄中自殺的訊息,悲憤至極,上奏將徐階和秦檜相提並論。

汪道昆罵徐階是大明的秦檜,是因為胡宗憲之死謎團有三:

其一,胡宗憲攀附權貴乃是為了平倭,一事不二罰,胡宗憲既然已經在嘉靖四十一年因為攀附嚴嵩,被削官身處罰,為何又在兩年後,以嚴黨鋃鐺入獄,胡宗憲就是再愚蠢,還能親筆手書偽造聖旨?那封胡宗憲親筆手書的假傳聖旨在何處?

其二,胡宗憲上諫的《辯誣疏》,到底有沒有被世廟主上所見?內閣有沒有利用制度的僵化,暫扣胡宗憲陳情奏疏?世廟主上是否看到過這封奏疏,而後不加理睬?

其三,胡宗憲的真正死因,秦檜是個大貪官,徐階也貪,秦檜冤殺了岳飛,徐階掌內閣,胡宗憲之死,到底是畏罪自殺,還是徐階掌內閣刻意羞辱胡宗憲,最終難忍羞辱冤死獄中?

汪道昆在隆慶年間被起復之後,依舊緊咬著這件事不放,追查了許久,三個問題,一個答案沒找到,汪道昆也知道,他恐怕永遠找不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隆慶六年,為了安撫汪道昆等一眾為胡宗憲喊冤的臣子,朝廷為胡宗憲恢復了抗倭名譽,錄其抗倭軍功。

朝臣們攻訐張居正,都是攻擊他威震主上,因為其他罪名,實在找不出問題來。

歹人王章龍刺王殺駕案,證物中也出現了高拱親筆手書,張居正卻沒有趁著這個案子,對新鄭(高拱)一黨追魂索魄。

胡宗憲的《辯誣疏》到底有沒有被世廟主上所親見,已然成為了懸案,可是張居正上《陳五事疏》對皇帝做出了要求,要求奏疏應批盡批,不要丟垃圾桶,不要丟小膳房生火,不要留中不發,哪怕皇帝懶懶散散的打個x,下章諸部,還搞了起居注,皇帝看沒看,大家都能清楚。

至於冤案,張居正當國,從來不辦這種案子,張黨和晉黨勢若水火,晉黨依仗之一的大同總兵官馬芳案中,兵部說馬芳有折衝之功,張居正也沒有對馬芳、麻貴、麻錦等一眾追殺,迫害致死。

政治家和政客有著極大的區別,政客和畜生也有極大的區別。

毫無疑問,張居正是個政治家,他想施展心中的抱負,而不是當國了,打擊報復自己的敵人。

張居正一直在小心翼翼的控制著黨爭的烈度,不至於讓大明傾覆。

“誰還有疑問嗎?”張居正左右看了看,在浮票上寫上了自己的意見,松江巡撫汪道昆、松江總兵官前軍都督府左都督俞大猷、內官張誠等一眾官吏,前往松江府,主持徐階還田。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的浮票,拿起了大印,蓋在了上面。

張居正從張宏手中接過了奏章遞給了張翰,而後從袖子裡一抖,拿出了一本新的奏疏。

張居正開口說道:“庶吉士沈一貫上奏言胡宗憲平反事。”

“言:夫大司馬胡公者,國家飄零逢明主,社稷之臣也。”

“胡司馬有社稷功,中撼者,猝死請室,沈山人為胡司馬憤,進曰:高皇帝以八議釋有罪,唯議其功,我國家倚胡司馬,平東南倭患,死司馬非世廟意也,既司馬亡論已,奈何傷世廟之明?懇請錄司馬平倭社稷之功,賜諡號以正其名。”

“浩氣長存天地動,忠魂永駐古今同。”

“憶昔從司馬,長楊較射熊。霓旌千騎出,天網四隅空。”

“文豈相如似,時應漢主同。只今飛鳥盡,好為韣良弓。”

沈一貫是隆慶二年的學士,是浙黨的人,他的父親沈明臣曾經是胡宗憲的幕僚,自稱沈山人。

胡宗憲死後沒人敢去悼念,沈明臣去了,而且還為胡宗憲的身後清譽不斷奔走,這兒子中了進士,還讓兒子沈一貫繼續為胡宗憲奔走。

這本奏疏的主要內容,就是賜胡宗憲一個諡號,這樣胡宗憲的身後名,就齊全了,胡宗憲不該死,但他已經死了,為尊者諱,不是世宗皇帝要殺胡宗憲,那是誰在僭越神器,要殺胡宗憲呢?

“給不給胡宗憲諡號?”張居正看了一圈問道:“是應該給的,胡公平倭有功,竟瘐[yu]死,為其正名,乃是應有之義。”

張居正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給諡號。

瘐死:就是在牢房內因受刑、飢寒或疾病屈辱的死去。

海瑞驚訝的看著張居正。

張居正主持朝局,先以賄賂的罪名打掉了徐階的保護傘南京禮部右侍郎董傳策,而後又派出了和徐階有仇的汪道昆,再議給胡宗憲正名,這一套組合拳打下去,徐階這一次還能挺得過去?

海瑞當初應天巡撫辦徐階侵佔案,既沒有打掉徐階保護傘,又沒有團結為胡宗憲奔走的朝士,更沒有想到給胡宗憲正名,讓徐階陷入輿論劣勢之中。

這一套組合拳,行雲流水。

“諸位以為?”張居正合上了沈一貫的奏疏,看向了所有廷臣,胡宗憲求榮得辱,現在錄胡宗憲平倭功,賜諡號,有沒有人反對?

廷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並沒有人站出來反對,晉黨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張居正提筆在浮票上寫上了自己的意見,給張宏,呈送御前。

朱翊鈞看了看,再次下印。

張居正站起身來,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朗聲說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臣初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教習有徐階教導臣經世之道,傳道授業解惑,而後徐階為臣師,薦臣為裕王府侍講侍讀,乃是提攜之恩。”

“臣以私情,懇請陛下念其嘉、隆之政,多所匡救,下旨寬宥一二,止於還田事結,且勿瓜蔓連坐,臣亦手書一封,陳明利害,陛下幼衝,臣唯恐天下震動。若徐階不服,仍不肯還田徇私,再行下嚴旨督辦。”

張居正讓自己的心腹陳堂,打掉了徐階的保護傘,又答應了讓徐階的仇人去查此案,又給胡宗憲諡號,讓徐階陷入了絕對的輿論劣勢之中,然後才請皇帝旨意,不要讓這件事擴大化,若是徐階還要反抗,再下嚴旨。

張居正說的很清楚,這是一個私人的請求,若是皇帝不下旨,張居正也沒什麼辦法,他已經盡力維護自己恩師了。

朱翊鈞略顯沉默,他表示讀書人玩的就是髒!

張居正壞事做盡,才說:大家都看到了,我也不想這樣,朝中大勢所趨,我盡力了,護不住徐階不是我的錯…

朝中的局勢根本就是張居正一手造成的,那陳堂是張居正的人,那沈一貫每個月都為胡宗憲奔走。

張居正就是典型的又當又立!

殺人的是你,湊足了殺人條件的是伱,把刀子磨的如此鋒利的是你,喊著不要殺人的還是你。

朱翊鈞稍微思考了下,點頭說道:“無不可。”

對於追擊徐階之事,海瑞當初提到的止還田。

當然,徐階如果執迷不悟,那不能怪張居正這個學生不為他說話了,張居正已經仁至義盡,朝廷也已經仁至義盡,這田,不還也得還。

至於徐階的生計,根本不用擔心,海瑞回朝的詔書是二月份下的,朝廷繼續追查的訊息是九月份下的。

也就是說,徐階有整整七個月的時間去準備,徐階的階級的確會在這次追查中,向下滑落,但那也不會像嚴嵩一樣,餓死在墓舍之中。

嚴嵩臨終之前,因為皇帝嚴旨、官紳口誅筆伐,只能在墓舍偷別人上墳的貢品,當時連回籍閒住了兩年的胡宗憲,也再次被扔進了天牢裡屈辱自殺,嚴嵩連兒子都死了,更沒人管嚴嵩了。

海瑞把開海事和查徐階兼併侵佔混為一談,不是海瑞不懂政治,而是南方開海的主要反對力量,就是沿海的縉紳,打擊沿海縉紳的同時,將松江府市舶司做成既成事實。

廷議還在繼續,戶部尚書王國光補了徐階一刀。

王國光拿著一本奏疏說道:“應天巡撫宋陽山上奏說:這素來蘇松膏腴之地田賦不均,侵佔拖欠數不勝數,聞之使人扼腕痛惜,今日聖主踐大寶之位,理當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經久之策。”

“豪家田至七萬頃,沈氏欠糧至二萬,又不以時納,夫古者大國公田且三萬畝,而今且百倍於古大國之數,能幾萬頃,而國不貧?”

“吹求太急,民且逃亡為亂。”

應天巡撫的這本奏疏,乍一看,說的這個豪家,是松江的另外一半——沈氏,徐階的正夫人的沈氏。

“七萬頃這個數字是不是有些誇大了?過於鼓譟聲勢了?”海瑞眉頭緊蹙,七萬頃是七百萬畝!

大明攏共就七百萬頃田畝,徐階一家子能搞這麼多?

松江府哪來的這麼多的地,海瑞任應天巡撫的時候,也查過徐階正夫人的沈氏,的確良田無數,但是絕對沒有七萬頃之多。

“海總憲之疑,我也有,並且專門下文詢問,應天巡撫的本意是:南衙侵佔田畝已經超過了七萬頃,單算沈氏欠了兩萬石的藁稅。”王國光把這句話解釋清楚了。

是整個南衙被侵佔的膏腴之田,超過了七萬頃,而不是沈氏,徐沈兩家多大的能耐,能侵佔七萬頃…

剛收到奏疏的時候,王國光大感驚訝,還專門寫了信詢問宋陽山,沈氏什麼身份,能搞七萬頃田?

宋陽山迴文,王國光才搞清楚。

如果徐階不投降,被要求還田的就不僅僅是徐階侵佔的那二十四萬畝,包括了他正妻家中,以及整個南衙地面,七萬頃田畝,都要被追查。

王國光拿出這本奏疏專門說事,就是逼徐階不要反抗。

“如此,是我理解有誤。”海瑞瞭然,南衙地面十四府,佔了大明半數以上的藁稅,近年來,國家財用大虧,和南衙侵佔兼併之風愈演愈烈,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徐階還田事,在王國光補這一刀之後,暫時告一段落。

張居正繼續說道:“陛下幼衝,群臣奏疏又晦澀難懂,僅有句讀,公文歧義連連,考成法第一事,公文可用俗文俗字,逗句要有,理當表述清楚,沒有歧義,減少冗雜內容為宜。”

張居正為了小皇帝能看得懂大明朝臣們的奏疏,考成法推廣至全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公文寫明白,不是寫的雲裡霧裡一大堆,用長篇累牘,用垃圾資訊轟炸塞滿皇帝的認知。

張居正掌內閣,他看的那些個寫了幾千字屁話的奏疏也煩,一本奏疏洋洋灑灑幾千字,一句正事沒有,或者正事只有幾句,那不是瞎胡鬧?

考成法的大棒,終於從京城砸向了地方。

廷議結束之後,講筵的侍讀、侍講們開始入殿,張居正從袖子裡抖出了兩封書信遞給了張宏,俯首說道:“臣給應天巡撫宋陽山書,給徐階書,還請陛下過目。”

朱翊鈞開啟了兩封書信,這本是私人信件,不便朱翊鈞拆閱,但又涉及到了公務,自然要給皇帝看了。

考成法中,內閣理應由皇帝考成,但是因為主上幼衝,這個考成不大好落實,但是這麼大的事兒,張居正還是決定讓皇帝陛下看一看,他也認為小皇帝應該能夠看得懂。

給應天巡撫宋陽山的回信,主要是討論侵佔田畝帶了問題,侵佔的田畝需要司法庇護才能長期維持,這誕生了官場上的姑息之弊,也就是人人互相姑息、袒護之大弊。

要督辦侵佔田畝之事,要吏治與清丈並行,方能成事,只清丈,侵佔田畝的問題,無法解決。

而給徐階的信中,張居正的措辭就極為激烈了。

朱翊鈞開口說道:“元輔先生說:異時,宰相不為國家忠慮,徇情容私,甚者輦千萬金入其室,即為人穿鼻矣。今主上幼衝,僕以一身當天下之重,不難破家以利國,隕首以求濟,豈區區浮議可得而搖奪者乎!”

“有敢撓公法,傷任事之臣者,國典具存,必不容貸。所示還田諸事,俱當事理。”

“元輔先生措辭有些嚴苛了。”

什麼叫:有敢撓公法,傷任事之臣者,國典具存,必不容貸?

張居正這封書信,是實打實的威脅,根本不講任何的人情,不還田,阻撓公法,甚至傷害任事之臣,國典具存,必不容貸!

朱翊鈞讀書,知道僕在這裡,不是僕人的意思,是男子的謙稱,類似於鄙人一類的謙稱。

“臣唯恐徐階不知輕重厲害,做下大逆之事,到時候,怕是覆水難收,無人可救,話難聽,是徐華亭事兒辦得難看。”張居正也是無奈的說道。

貪就貪吧,貪那麼多,被人查的底朝天,這案子張居正怎麼迴護?二十四萬畝田,哪怕是按正一品一萬畝田去核算,徐階名下田畝是規定的二十四倍。

作為張居正的老師,徐階有傳道受業解惑和提舉的恩情,這是張居正要還的私情,他不能不為徐階說話,但是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徐階要是再不識好歹,真的不怪張居正了。

朱翊鈞將兩封書信遞給了張宏,馮保將兩封書信下火漆押好,送往九龍館驛,送往應天府和松江府。

“臣為陛下解惑。”張居正看這件事辦完了,開始了今日的講筵。

“朕前些日子的詢問,元輔先生至今未成解惑。”朱翊鈞問到過:矛和盾總是對的嗎?

元輔先生遲遲沒有回答。

張居正對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想明白了,他俯首說道:“臣略有所悟,有道是: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道德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單純的利矛和單純的堅盾,是不可能長久的,也不可能更加銳利,更加堅固,就像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所以天地有陰陽,也有矛盾。”

“道,獨一無二,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平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

“萬物背陰而向陽,背陽而向陰,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平衡,謂曰衝氣以為和。”

“陰陽出於道,矛盾亦出於道,陰是陽,陽也是陰,矛是盾,盾也是矛,矛與盾如天地之陰陽二氣,矛與盾相擊而形成一種平衡的狀態。”

朱翊鈞認真的聽完了張居正的說辭,這還是矛盾相擊,產生疑惑,並且解決,是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和朱翊鈞想聽到的並不完全相同。

“這就是元輔先生的答案嗎?”朱翊鈞沉默了許久,詢問道。

張居正繼續說道:“矛和盾,本為一體,彼時為矛,此時為盾,並不總是正確的,有的時候,是矛被盾所阻攔,有的時候,是盾被矛穿破。”

“這句話略微難以理解,臣以族黨為例。”

“晉黨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利矛,為了解決與俺答汗衝突走到了一起,朝中反對和解,堅持不顧民生的打下去的風力是堅盾。”

“在俺答封貢後,晉黨卻變成了族黨,同利則趨,同害則避,這個時候,晉黨變質,變成了堅盾。”

“楊太宰不滿張四維和王崇古瞞著他做了那些苟且之事,否定了張四維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為求延續,提出了尊主上威福之權,抵擋元輔威震主上,這就形成了新的矛與盾。”

“晉黨否定了朝中風力,而族黨否定了晉黨的成就,楊太宰又否定了族黨朋比之綱領,現在葛守禮是新的利矛,王崇古和張四維變成了堅盾。”

“有矛盾,必然有鬥爭,彼此不斷的否定,才讓晉黨的不斷向前,擺脫族黨的桎梏再次蛻脫。”

“晉黨如此,臣之張黨與晉黨亦是如此,浙黨與張黨亦是如此,臣權與君權亦是如此,天下萬物無窮之理,亦是如此。”

張居正說完,並不是完全肯定,大明的十歲人主,到底能不能聽懂他在說什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居正還把老子的著作,全部看了一遍,略有所悟,為了解決皇帝的疑慮,張居正真的盡力了。

朱翊鈞聽完之後,眼前一亮,他笑著說道:“元輔先生之言,振聾發聵,朕嘗以胡宗憲為例。”

“胡宗憲攀附嚴嵩嚴世藩父子,在東南為平倭總指揮,平定了倭寇,這是本質,是踐履之實,是折衝之功。”

“但是胡宗憲攀附嚴嵩父子亦為事實,這個功績無法區分胡宗憲的個人和嚴黨這個集體,這是統一也是對立。”

“徐階主持倒嚴嵩,從肯定胡宗憲的功勞,到徹底否定胡宗憲的功勞,甚至搞出了胡宗憲手書偽造聖旨,最終釀成了慘案,這是完全否定的過程。”

“高拱當國之時,汪道昆、沈明臣等人為胡宗憲奔走。”

“朝廷開始重新考量胡宗憲的具體功過,再看到晉黨變成了族黨,才知胡宗憲的平倭,根絕倭患的不易,故此為胡宗憲正名,這是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功是功,過是過,一是一,二是二的踐履之實。”

“最後便是到了現在,海瑞回朝後,再次展開了對徐階還田的討論,進而引出了胡宗憲冤案之事,從各個方面分析徐階當國利弊和胡宗憲冤案造成的影響,進而得到了一個胡宗憲錄平倭功、得諡號,而徐階必須還田的結果。”

“混淆肯定的現象,徹底否定的形式、具體分析的信實、綜合妥協的沖和,事物發展經過了兩次否定,變得清晰而確信,這就是元輔先生要說的否定之否定嗎?”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張居正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呢?

張居正新政是肯定,張四維當國對張居正反攻倒算是完全否定,而萬曆皇帝徹底失去了張居正,才知道大明帝國,只有一個張居正,孤立無援,擺爛三十年,這是否定之否定。

萬物無窮之理,在肯定、否定、再否定中,迴圈往復螺旋向前。

“陛下睿哲天成!”張居正聽聞陛下的總結,頗為感慨,陛下總結十分到位,把他的話用俗文俗字說的很是清楚。

朱翊鈞笑著說道:“至此,元輔先生從形而上的心中知,從形而下的踐履實出發,確立了矛盾的定義,如同知行一般是對立而統一的存在,詮釋了楊博君子小人問題,詮釋了晉黨之變遷,詮釋了胡宗憲冤案始末。”

“就以這三個案子為例,開始刊刻矛盾說吧。”

張居正一愣,小皇帝真的是殺人誅心,這徐階還沒死呢,這就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朱翊鈞繼續說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不可執一為定象,不可定名也。由萬物無窮之間的普遍聯絡,確立了矛盾的普遍存在,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始終貫穿萬物無窮之理髮展,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事物的發展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碰撞下,不斷的累積,不是矛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折損,就是盾在一次次碰撞中被刺破,最終由一個量變,成為了質變。”

“又從矛盾普遍存在於萬物無窮之理,延伸出了矛盾對萬物無窮之理、對事物發展的促進過程為:現象—否定—信實—沖和(陰陽交匯的平衡狀態),這一否定之否定的基本過程。”

“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必然產生衝突,有衝突就會有鬥爭,而這個持續不斷的鬥爭過程,完成了矛與盾的相互轉換,確定了矛盾如知行,為一枚銀幣的正反兩面,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而在這個鬥爭的過程中,要保持鬥而不破,要分得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若是分不清楚輕重緩急,主次不明,矛盾相擊矛折而盾破,就是兩宋黨錮盈天的殷鑑在前。”

“如此,《矛盾說》已然大成,可以成書刊刻天下了。”

“先生之名,必然流傳青史,恩澤德庇後人。”

朱翊鈞拿著自己的做好的筆記,一點點把張居正的矛盾說總結完全。

在張居正完整的回答了問題朱翊鈞的提問之後,矛盾說的內容,不再作為小範圍流傳,而將作為一門顯學,刊刻天下,在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之上,更進一步,用道理詮釋萬物無窮之理的根本。

求其上而得其中,哪怕是為了反對張居正的矛盾說,那也要拿知行合一致良知作為反擊的依據。

閹割版的、只講致良知不講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心學,在面對辯證性的矛盾說面前,不堪一擊。

“臣不敢貪天之功,皆仰主上睿哲天成。”張居正趕忙俯首說道。

這話的意思是,朱翊鈞作為皇帝,是《矛盾說》的總負責人,通訊作者,而張居正和楊博都是作者。

“今天咱們講什麼?”朱翊鈞看侍讀學士們完成了記錄,笑著問道。

“論語吧。”張居正已經掌握了矛盾說,自己敲碎了自己的思想鋼印,再和陛下奏對,講筵的時候,變得如魚得水了起來。

比如這一句,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意為夫子說:若能以禮讓來治國,那還有什麼困難呢?若不能以禮讓來治國,那又把禮怎辦呢?

張居正開口說道:“夫子的意思是說,人君為國,不可專倚著法制禁令,必須以禮讓為先。蓋禮以別尊卑,辨上下。”

“比如君臣有朝廷之禮,上不驕,下不僭,名分自然相安,這就是君臣間的禮讓;”

“父子有家庭之禮,父慈子孝,情意自然相治,這就是父子間的禮讓。”

“禮讓,乃行禮之實也。”

朱翊鈞面色古怪的說道:“元輔先生,朕有惑。”

“臣為陛下解惑。”這一次張居正信心十足。

朱翊鈞平靜的問道:“按照夫子所說,若能以禮讓來治國,那還有什麼困難呢?”

“似乎只需要,朕所行的禮,都出於恭敬謙遜之信實,則禮教就足以訓俗清朗風氣,誠意又足以感人臣忠貞不二,那百官萬姓,就自然而然,安分循理,相率而歸於禮讓二字,紀綱可正,風俗可淳。”

“真的是這樣嗎?”

張居正斟酌片刻才開口說道:“道理的確如此,天道無恆長,今日下僭越,上幼衝,名分不能相安,父不慈子不孝,情意不能相治,君臣父子之間的禮讓,已經蕩然無存,就需要法制禁令,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

朱翊鈞發現,張居正已經能夠熟練的利用矛盾說,去詮釋儒學中,一些解釋不了的問題了。

“嗯,如此。”朱翊鈞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著每日講筵。

講筵結束,朱翊鈞站起身來微微欠身算是結束了今日的講筵。

“元輔先生以為徐階會束手就擒,老實還田嗎?”朱翊鈞在臨走的時候,突然開口問道。

有人說,朕一日一更!╭(╯^╰)╮分明是一日兩更,一更8000字,一天就是萬字!!╭(╯^╰)╮!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沐血辭淵

張千霽

可以對我兇一點嗎

溫柔系

全職法師之木遁降臨

時刻無痕

魔修女子,皆為奴苟

不吃菜的貓

嗟嗟山海客

alictic

太陽?陽光?雨?

康帕內拉王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