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剛大敗逃走,介休城成為孤城,李世民率軍繼續追擊宋金剛,命高衝率秦瓊領軍三千攻打介休。

介休城下,秦瓊主動請纓,“攸之,讓我攻打一輪,且試試賊軍防備”。

高衝聞言卻是搖搖頭,“孤城而已,不必強攻,聽聞守將張萬歲是個能人,我欲招降”。

“張萬歲?”秦瓊眉頭一皺,“此人名聲不顯,攸之如何得知?”

高衝聞言神秘一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張萬歲…名字甚是霸氣,在劉武周麾下唯一的功績便是手刃馬邑太守王仁恭,擁護劉武周為主,此後再無顯赫戰績。

但是高衝可是知道,張萬歲此人的能力不在於軍事才能,而在於畜牧。

張萬歲歸降大唐後官拜太僕寺卿,管理大唐馬政,在張萬歲的管理下,大唐戰馬的素質大大提升,貞觀初年,大唐隴右馬場僅有戰馬三千餘匹,到唐高宗繼位後,短短二十餘年,戰馬數量便激增至七十餘萬匹,為歷朝歷代之最,超越漢武帝時期。

據唐人所著《唐統紀》記載,張萬歲家族從張萬歲開始,三代管理大唐馬政,享譽隴右,在張萬歲之前,馬的年齡以歲來形容,自張萬歲之後,為避諱張萬歲名字中的“歲”字,天下人便稱馬的年齡為齒,由此可見張萬歲的影響力。

後人常言“秦漢以來,唐馬最盛”,高衝因此而記得這位幕後的育馬英雄張萬歲。

見得高衝神神秘秘,秦瓊亦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讓秦瓊更加驚詫的事還在後面。

當夜,高衝駐兵介休城外,手書一封親筆信,命人送到城下,指名道姓交於張萬歲。

守城士卒不敢耽擱,放下吊籃接住信件,當即便送往張萬歲處。

張萬歲本以為是勸降信,開啟信來一看,便是呆立當場,只見心中僅有一行字,“君之才幹不在軍事,而在相馬育馬養馬”,落款:渤海高衝。

見得這一行字,張萬歲心中甚是激動,高衝是懂他的。

張萬歲自幼生長在北地,乃是隴右豪族,家中亦有馬場,張萬歲便是在馬場中出生、長大,自幼以馬為友,對於馬的一切,張萬歲熱愛且精通。

但如今亂世,區區一個養馬的,說的不好聽的便是馬伕,如何能夠得到器重,即便張萬歲擅長相馬育馬養馬,但在劉武周眼中,遠遠不如一個衝陣的莽夫勐將重要。

如今張萬歲能夠獨領一軍,還有賴於當年的擁立之功,相比較軍營,張萬歲顯然更想回到馬場,與那些賓士的馬兒作伴。

正好現在的隴右已經歸於李淵治下,而對於高衝,張萬歲也是有所瞭解,乃是李唐宰輔高君雅之子,如果歸降李唐,能夠署理馬政,哪怕是管理一個小小的馬場,也好過戰場廝殺,更何況如今劉武周節節敗退。

張萬歲思慮一夜後,當即開城歸降,高衝不僅沒費一兵一卒拿下介休城,更為大唐招攬了一位育馬的人才。

另一邊,李世民一路窮追勐打,直殺得宋金剛丟盔棄甲,倉惶渡過汾水,逃回太原,而汾水一側,看著大河,李世民哀嘆一聲,回頭看看軍容狼狽的唐軍,李世民無奈,只得放棄追擊,轉頭直向張難堡而去。

張難堡,本是宋金剛設在汾水岸邊的軍事堡壘,用作糧草中轉,浩州行軍總管樊伯通、張德政二人攻破張難堡,而後據堡自守。

李世民率軍來到堡外,見得如同潰軍的唐軍,將旗也已丟失,樊伯通、張德政二人驚詫不已,忙是詢問主將。

李世民取下頭盔,打馬來到近前,“我乃秦王李世民”。

定睛看去,果真是李世民,樊張二人喜極而泣,急忙開啟城堡。

“末將樊伯通、張德政見過秦王”,樊張二人攻破張難堡後,劉武周強攻多次,樊張二人損兵折將,好幾次差點失守,如今見得援軍終於到來,只覺得是劫後餘生,喜不自勝。

唯一有一點無須擔憂,張難堡乃是宋金剛設定的糧草中轉之地,糧草充沛,樊張二將糧草充足,堡內亦有數口水井,方才可以堅守至今。

“二位將軍辛苦了”,李世民攙起二人,頗為動容,當真是國之良將,攻破張難堡,使得澮州宋金剛斷絕了來自汾水一側的糧草,更是在汾州紮下一顆釘子,牽制住劉武周部分兵力,功莫大焉。

迎李世民入堡後,李世民卸下甲胃,甲胃竟與裡衣粘在一起,血塊凝結,髒汙不堪,李世民直嘆道:“自柏壁出擊以來,整整三日未曾卸甲,僅食一張胡餅,一碗羊湯,何其艱苦”。

眾將聞言也甚是感慨,劉弘基直笑道:“大王身先士卒,大破宋賊,殲敵五六萬,此等戰績當可彪炳史冊,便是古之名將,也不遑多讓”。

李世民聞言直搖頭道:“僵持半年有餘,最後還讓宋賊逃走,沒什麼值得自傲的”。

當夜,眾將洗浴過後,面對桉桌上的酒肉,李世民激動得快要流下熱淚,李世民擼起袖子直言道:“今夜吃個痛快,無須多禮”,說罷便是抓起一隻羊腿便啃,毫無堂堂親王的儀態。

劉弘基更是左右開弓,大快朵頤。

樊張二將作陪,並未飲酒,張難堡尚需嚴防死守,絕不可全部醉酒。

而這時,退守晉陽的劉武周也得到了宋金剛大敗的訊息,當即便是驚恐萬分,清點兵馬,竟是不足一萬。

此次劉武周盡起大軍南下,如今大敗,兵不滿萬,即便是退回馬邑,也是無兵可守,畏懼李世民來追,劉武周當即決定放棄幷州,甚至放棄馬邑基業,北上投奔突厥。

劉武周這個想法一說出來,便遭到了內史令苑君章的激烈反對。

苑君章勸阻道:“陛下可以放棄太原,將其歸還唐主李淵,甚至放棄樓煩、雁門等郡,亦可向李淵稱臣納貢,但絕不可放棄所有基業,孤身投奔突厥。

一旦陛下孑然一身投奔突厥,那在突厥看來,陛下將再無扶持利用價值,定會拋棄陛下,不若向李唐俯首稱臣,以換取生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爺說書5794的散文新書

小爺說書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