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淵的旨意中,設荊州總管府,轄荊州、硤、郢州、鄂州等荊楚故地,治所在江陵城,拜李孝恭為荊州大總管,高衝升檢校荊州刺史、進爵安陵縣公,岑文字為荊州別駕,許紹進爵譙國公。

其餘魏凌、萬玄等將各有升遷,對於陣亡的驃騎將軍劉志亦是追封縣公之爵,子嗣襲爵,這便是對於西路大軍的封賞,可謂是極其優厚。

北路大軍主帥李瑗在許紹之子許智仁的協助下,攻破荊門等地,功過相抵,不再追究其棄守金州之罪,許智仁因功升為溫州刺史,進爵孝昌縣公。

其餘東路軍周法明、南路軍田世康等人各有封賞。

年僅二十出頭便是官拜刺史,儘管是檢校,非是正規拜授,但有權履行權責,相當於“代理”此職,但已經是年少高位了,要知道荊州可是上州,極其富饒。

當然,荊州刺史府和荊州總管府同在江陵城內,實際上這個荊州刺史是受制於荊州總管,更何況是檢校刺史,這個舉動足以說明李淵這是想授予高衝高位,可礙於年紀,恐惹非議,因此並未實授。

慶功宴罷,傳旨內侍並未離開,而是對著高衝恭謹道:“高刺史,聖人另有旨意,請接旨吧”。

高衝一怔,看看堂中僅剩數人在場,料想這封旨意是相當於比較私密,果不其然,傳旨內侍繼續說道:“除趙郡王、岑別駕之外,其餘人等暫且迴避”。

見得內侍如此鄭重,魏凌等人紛紛告退。

高衝急忙下座,整理衣冠,躬身敬聽。

傳旨內侍從匣子裡取出密旨,三言兩語宣讀完後便向三人告退,他知道接下來便是這執掌荊州的三人商議的時候了。

授任高衝為嶺南道安撫大使,命其安撫嶺南,特許承製拜授……簡而言之,密旨可以凝練成這一句話。

“承製拜授……”,李孝恭亦是有些驚訝,看著高衝正色說道:“攸之,這可不是一般的權力,當慎之又慎,勿要辜負聖人厚望”。

岑文字亦是驚歎道:“聖人對高刺史真是信賴有加啊”。

所謂的承製拜授,那就是以大唐現有的制度規章為前提下,高衝可以對任何人進行一定程度的封賞任命,比如現在大唐實行州縣制度,如果馮盎願意歸降的話,高衝可以不用請示李淵,直接任命馮盎為某一個州刺史。

這個政治權利比之開府的規格還要高,畢竟可以任命官吏,其實這種待遇亦並非是李淵首創,比如三國時鄧艾滅蜀漢時便有這種權力,一般來說,主導滅國之戰的大將可以擁有這種大權,可以更快更便捷的安撫敵方降臣降將,從而更加有效的安穩局勢。

“壓力甚大啊”,高衝苦笑道,繼而便是抖擻精神,激昂說道:“有壓力才有動力,明日我便前往嶺南,這荊州事務便有勞景仁了”。

荊州別駕乃是刺史的副手,高衝遠赴嶺南,那荊州的庶務便唯有交於岑文字了。

“明日便去?”李孝恭驚訝道:“嶺南道路難行,此一去快則數月,慢則一年半載,何不歇息幾日?”

高衝這一路來降服金州鄧世洛、開州冉肇則,乘舟順江而下連破宜都、枝江二城,而後生擒許玄徹,逼降蕭銑,最後安撫江陵,處置奸佞,籍沒家產犒軍,這一件件大事,事事不離高衝。

在李孝恭看來,如今荊楚已經安定,高衝完全可以稍歇數日。

“正好攜此大勝之威南下,方有可能招撫嶺南各地”,高衝搖頭道。

此話亦是有理,李孝恭緩緩點頭,繼而問道:“你打算帶多少兵馬?”

高衝聞言直說道:“數十騎即可”。

“不可”,李孝恭、岑文字框二人同時說道。

高衝見狀笑著解釋道:“此去是為招撫,非是用兵,嶺南兵馬數十萬,若真要動兵,怕不是要動用百萬大軍”。

“即便是馮盎等人並無惡意,但嶺南地形複雜,多有山匪流寇,僅率數十騎定是不可”,李孝恭很是果決的拒絕道,他不可能讓高衝以身犯險,如若高衝折在嶺南,那他李孝恭難辭其咎。

岑文字亦是說道:“嶺南多是俚人、越人、僚人等,畏威而不畏德,若是輕裝簡從,難免為人輕視”。

聽得這話,高衝豁然開朗,直說道:“景仁此言有理”,當即沉吟道:“帶上太多兵馬,行動太過緩慢,若真是動兵,反倒是拖累,不如帶上少量裝備齊全的精銳之師,以示兵威,另外要帶上儀仗鼓樂,亦可宣示朝廷威儀”。

“正是如此,嶺南偏僻,民眾愚昧,向來少有教化,威儀和兵威並施,方顯天朝正統”,李孝恭很是贊同的說道。

嶺南那地方地形太過複雜,經常某個山旮旯裡的部落首領僅率千兒八百人就敢揭竿而起,自稱帝王,直白點說就是沒見過世面,高衝本就是一表人才,穿戴整齊,帶上儀仗,率領精銳威武之師巡撫嶺南,當可建立奇功。

“人數亦不可太少”,李孝恭有些遲疑,而後便是咬牙道:“我便在三軍之中挑選高壯的精銳,合計一萬人,配以上等兵甲,另將我王府的鼓樂給你,務必要漲我大唐威勢”。

高衝聽得亦是一驚,一萬精銳再配上上等兵甲,那可真是天下無雙的精銳了,李孝恭口中的上等兵甲必定是上品,斷不會以次充好,興許盡是鐵甲鋼刀。

看來李孝恭真是不遺餘力的支援高衝,將荊州總管府的家底都掏出來了,即便接管蕭梁故地,即便荊楚富庶,但要組建這麼一支精銳之師也不是很容易的,要知道許多軍中的校尉將左都沒有鐵甲。

岑文字框在一旁點頭附和,“嶺南人身形並不高大,挑選高壯精銳,更有利於宣示兵威”。

高衝忙是向李孝恭拜謝,急忙下去準備。

在李孝恭的全力支援下,各路大軍無條件配合,僅僅一日時間,便從上十萬大軍之中選拔出一萬精銳,其中騎兵三千,弓弩手兩千,跳蕩手、長槍兵等步軍共計五千,另外配備輜重兵五千人,合計一萬五千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來了,此刻NBA由我來主宰

一包六塊五的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