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整頓軍隊的效果是極其明顯的,擊敗薛舉後,李世民所部士卒不降反增,人數最多時,接近十五萬人,但其中數萬皆是收容的唐弼和薛舉的舊部。

班師回朝後,李世民便致力於整頓軍隊,講那些老弱病殘以及桀驁不馴的盡皆裁汰,多達數萬人,真正做到精益求精,秉承貴精而不貴多,以戰力為上,而裁汰掉的人自然也不是放任離去,遣散到關中各地屯田。

等到高衝上任後,其司馬之職位便真是位高權重,其主要職能便是管理軍賦、組織操練、執行軍法等。

右領軍府上下,事事有關,面面俱到,儘管麾下有鎧曹參軍、司法參軍等人,但高衝便如同大管家一般,整個右領軍府皆要操持。

如此忙碌三四日,等到高衝再次回到燕國公府時,愣是將薛氏等人嚇了一跳,只見得高衝鬍子拉碴,髮髻凌亂,神情萎靡不振,可是讓薛氏好一陣心疼。

對此高君雅卻是表現得很澹然,點頭稱讚道:“能撐下來,便足以證明你可以管理一軍事務”。

高衝咧嘴一笑,“說實話,那堆積如山的桉卷,我差點撐不住,但轉念一想,若是落個不勝任的名聲,那也太丟人了,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高君雅點點頭,“遇事可讓屬官協助,未必非要事事親為”。

高衝深以為然,因為長孫房杜等人哪一個都被他抓過壯丁。

翌日,天色尚未大亮,高衝穿戴整齊來到膳廳,竟是發現盧老太和高君雅早早地就在廳中坐著。

“你們爺倆同時出征,一東一西,分隔兩地,萬望以保全性命為要,遇事千萬莫逞強”,盧老太一左一右抓著高君雅和高衝,殷切的囑咐道。

高君雅點頭應著,“阿孃你且放心,巴蜀之地並無強敵,又有表仁相助,定是馬到功成。衝兒跟著二公子身側,十萬大軍相隨,位處中軍,亦是安全無虞”。

盧老太聽得直點頭,出身范陽盧氏的盧老太自然不是愚婦,明白高君雅此言雖是寬慰,但也是事實。

高衝亦是在一旁勸慰。

燕國公府門口,父子二人翻身上馬,直奔虔化門,今日,誓師出征。

洛陽城東,約三十里處,有一處四方的城池,南北呈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城池蜿蜒曲折,西北、東垣共有城門十二座,城高牆厚。

這處小城本是魏文帝曹丕建造的百尺樓,以作行宮之用,後來魏明帝曹睿將其擴建為軍事堡壘,駐兵於此,拱衛洛陽城。

在曹魏、西晉時常為帝后遊樂的別宮,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由於洛陽宮殿尚未建造成功,也曾短暫居住在這座小城裡,歷經曹魏、西晉、北魏、隋等朝不斷的修繕擴大,如今已是頗具規模,自魏晉至今,這座小城還一直是洛陽縣治所在地。

這座小城便是金墉城。

北魏《洛陽珈藍記》:“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築……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去,有如雲也……”,可見金墉城的規模,已遠勝於一般城池。

大業十三年,李密率領瓦崗軍大敗王世充,而後進駐金墉城,將金墉城作為駐地,相聚三十餘里與洛陽王世充鏖戰。

此時的金墉城已成為瓦崗軍的中樞,在金墉城的正中,有一座恢宏的宮殿,這便是金墉宮,基礎上是魏文帝曹丕的百尺樓,後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將其擴大為宮殿,歷朝歷代加以修繕,如今其中亭臺樓閣、金碧輝煌,不亞於東都洛陽的皇宮。

大殿之上,一位頭戴介幘,身著圓領袍的中年男人正在開懷大笑,手持一封書信走下座來,“李淵果真信義,其關中大軍不日即到,與我齊攻洛陽”。

這個留有短鬚的中年男子便是雄霸中原的魏公李密。

聽得這話,殿中數人皆是大喜。

“有援軍相助,定可破城”,殿中一名大將握拳奮力說道,“繞是王世充那廝三頭六臂,也是無力處處防禦”。

李密聞言含笑點頭,“伯當所言極是,數月來,王世充依靠城池堅固方才得以喘息,待李淵大軍到來,四面圍攻,而王世充兵力有限,斷不可能將偌大的洛陽城嚴防死守,必敗無疑”。

說話這人乃是李密的心腹,姓王名勇,字伯當,對李密那是忠心耿耿,便如同裴寂之於李淵,王伯當也是如此,處處為李密考慮,只要有利於李密的,王伯當在所不辭。但王伯當勇則勇矣,卻是並無多少謀略。

而這時,殿中另外一人卻是微微搖頭,輕嘆道:“魏公未免將李淵想的太仗義了”。

李密聞言眉頭一皺,眼中閃過一絲不悅,揮袖坐下,“懋公有何高見?”

這人便是瓦崗右武侯大將軍徐世勣,字懋公,乃是瓦崗元老,早在翟讓起兵之處,便投奔瓦崗,乃是瓦崗軍中數一數二的大將,並且與瓦崗第一大將“飛將”單雄信誓同生死,單雄信官拜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則是授右武侯大將軍,二人並列,堪稱瓦崗樑柱。

繞是以徐世勣的地位,一旦否定李密的決斷,李密亦是當場不滿,由此可見李密的驕矜。

“李淵起兵之初便來信歸附,極盡諂媚奉承之能,以圖暗中發展之機,短短半年,便是盡取關中形勝之地,而後又是擊潰薛舉二十萬大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李淵老謀深算,其心機之深,令人膽寒,無論是他是出於何種目的兵出潼關,但依臣看來,李淵絕無死戰之心,定然不會全力攻城”,徐世勣搖頭微嘆道。

早在李淵來信歸附時,徐世勣便隱隱約約覺得不對勁,堂堂的唐國公,同為八柱國,李淵為何要對李密如此阿諛奉承,極盡諂媚之能呢,信中不僅將李密誇得天上地下少有,認為取天下者必定是李密,既如此,何不直接領兵歸附呢。

奈何李密被這心中一通誇讚給衝昏了頭腦,對於李淵那是極其的放心。

聽得徐世勣的話,眾人也是覺得有些道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人物錄

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