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江都宮裡,若說有真正可以為楊廣盡忠死節的臣子,那給使營統領沉光絕對是其中之一

元禮徑直來到玄武門給使營駐地,沉光與元禮本就是故交,來不及寒暄。

元禮便是正色道:“傳聖人口諭”。

沉光一聽,忙是下座行禮。

“右御衛將軍陳稜克敵制勝,明日即到江都,朕將親往迎接,總持速往城東長亭清道”,元禮一板一眼的說道。

元禮久在楊廣身邊,甚是熟悉楊廣的言語習慣,現在當面傳“口諭”,用詞全然於楊廣一般無二。

沉光字總持,自徵高句麗朝見後,楊廣便是稱呼沉光表字。

聽得陳稜再次大勝,沉光也是萬般高興,陳稜亦是江南人氏,官拜右御衛將軍,被楊廣派遣去江淮進擊杜伏威、李子通等人,常有捷報傳來,乃是如今楊廣麾下為數不多的大將。

對於元禮假傳的口諭,沉光也是絲毫沒有懷疑,當即便是集結數百精銳給使,前往城東長亭,因為往常楊廣若是出宮遊玩亦或是行獵,亦是提前讓給使營前去清道偵查,確保安全,楊廣方才出宮。

見得給使營全部離去,元禮微微一笑。

不多時,玄武門外,匆匆跑來一人,徑直前往給使營,卻是見得偌大的營地空空蕩蕩,僅有數名守衛。

“你們沉統領何在?”那人抓住一名守衛,急切問道。

守衛忙是說道:“回麥郎將,統領已率弟兄們前往城東長亭”。

原來這人竟是武賁郎將麥孟才,乃是右屯衛大將軍麥鐵杖之子,麥鐵杖英勇果敢,忠義死節,後戰死沙場。

麥孟才繼承父親麥鐵杖遺志,節高義烈,聽聞驍果軍意欲反叛,來不及透過重重禁宮面呈楊廣,只能急忙趕到玄武門來通知沉光,麥孟才與沉光交好,亦知沉光忠義,卻不想急匆匆而來撲了空。

聽得守衛的話,麥孟才大驚,細細追問一番,當即明白,沉光這是被人調虎離山了,於是趕忙借來一匹馬,準備追趕沉光所部,豈料正欲出門,卻是見得前方明火執仗的大軍氣勢洶洶的趕來,麥孟才急忙躲進給使營營房裡。

透過門縫,麥孟才咬牙切齒,一眼便看見為首的司馬德勘和宇文智及二人,玄武門已無阻力,宇文司馬二人領兵長驅直入。

穿過給使營,首先便到了位於玄武門裡的內史省。

內史省,即後來的中書省,乃是最高政務部門,內史令即後來的中書令,即為宰相。

此時的楊廣猜忌多疑,並沒有設定內史令,僅有內史侍郎,代行宰相事,而現任內史侍郎便是虞世基。

虞世基乃是江南會稽人,註定就與司馬德勘、宇文智及等人不在同一陣營,而且虞世基深得楊廣信賴,掌握機密,參掌朝政,乃是當朝相公,司馬德勘第一個目標便是除掉虞世基。

大軍直接突破內史省,虞世基一家人具都居住後衙,虞世基生活豪奢,此時尚在中廳中欣賞歌舞,忽的聽見一陣喧鬧,虞世基頓時大驚,敏銳的察覺到危險來臨。

這時,弟弟虞世南與四個兒子也是一同來到廳中,“兄長,發生何事了?”

虞世南官拜起居舍人,雖然與兄長虞世基居住在一起,但是生活卻是極為清貧,二人雖是生活習性、政治理念不同,但卻是兄友弟恭。

虞世南話音剛落,便是聽得咣噹一聲巨響,前院門竟是被撞破,驍果軍士卒如同潮水般湧入進來。

虞世基大驚,忙是拔出樑柱上的劍,上前護住弟弟與四子,“此乃內史省,爾等膽敢強闖,意欲造反不成?”

“虞相公,當真是好享受啊”,宇文智及直接打馬進入院中,看見後面瑟瑟發抖的舞女樂女,嘖嘖有聲的稱讚道。

“宇文智及”,虞世基見狀驚怒非常,“你意欲何為?”

“無他,只是虞相公勸聖人遷居丹陽,我身後的驍果將士們卻是不想去”,宇文智及坐在馬背上,趾高氣昂的看著虞家眾人說道。

“哼,聖意已決,爾等怎敢深夜聚兵,此乃謀大逆,當誅族”,虞世基位高權重,又怎會被宇文智及這個浪蕩子嚇唬住,當即呵斥道。

“多說無益”,一旁的司馬德勘見狀拔出橫刀,一臉狠辣,“我等自回關中,虞相公就留在此地吧”,說罷竟是拍馬揮刀直向虞世基噼去。

虞世基年過半百,一介文士,眼看就要死於刀下,還是身後的長子虞肅反應迅捷,飛身撲上去一推虞世基,虞世基跌倒在地,而虞肅卻是被當胸一刀噼死,鮮血淋漓,虞家人頓時哭喊一片。

“好一個孝子”,司馬德勘收刀冷笑道。

“虞世南請代兄受死”,扶起虞世基後,虞世南站直身子,整理衣冠昂首說道。

此言一出,眾人驚愕。

“伯施不可”,虞世基伸手道,“逆賊,殺我一人即可,休傷無辜”。

“一個都跑不掉”,司馬德勘當即縱馬揮刀衝進去,一刀一個,連續將虞世基剩下的三個兒子虞熙、虞柔、虞晦全部斬殺。

而後毫不理會苦苦哀求的虞世南,一刀從虞世基脖頸劃過。

“兄長”,虞世南抱著虞世基嚎啕大哭,聲嘶力竭。

虞世基緊緊握住弟弟的手,嘴角抽搐,似乎想起了當年兄弟二人一同在恩師顧野王門下讀書的時光,陳朝滅亡後,二虞入京,名動一時,時人將他們兄弟比作西晉的陸機陸雲,意氣風發。

“活……活著”,虞世基強撐著說道,而後眼一閉、頭一歪,這位充滿爭議的大業宰相身隕江都宮。

虞世基生性恬靜,喜怒不形於色,極有城府,曾經也是犯顏直諫的剛直錚臣,然而面對逆耳的忠言,楊廣從不納諫。

在數次觸怒楊廣後,虞世基只得一改處世準則和從政觀念,從此變得諂媚奉承,“言多合意”,只得順著楊廣的心意去發表意見。

歸結原因,主要就是虞世基親眼看著勸諫的忠臣無一好下場,如高熲、張衡、賀若弼等,相繼因勸諫被殺,已經明確知道楊廣不可能諫正,虞世基唯恐禍及自身,再不敢忤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咱老李,可不經常打富裕仗

使用者4127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