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百姓造反一定會具備兩個必要條件。

餓死漂渚和流離失所!

只要具備了這兩個條件,無論在任何時代,無論這個國家軍隊多麼的強盛,其滅亡是註定的。

因為。

百姓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才具備被既得利益者扇動造反的可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沒有飯吃和沒有住所時候,反正也沒事幹,左右都是死路一條,不如造反試試?

而只要當政者保持兩條基本線。

他就不相信,這個泱泱大國能夠滅亡。

大朝會結束。

嬴城用了一夜的時間將丞相府遺留的需要決策性奏摺處理完畢之後。

天不亮。

便躺在青銅馬車裡面睡覺著離開了咸陽。

主要還是自從馮去疾看了他批閱奏章的速度之後,送到他這裡的奏章以幾何倍數的降低,他處理的速度也就變快了。

而此次。

他主要的巡查的方向。

便是從武關道經嶢關,武關,轉入函谷關,再從濱海道折返,沿著黃河西岸,對關中西北部進行巡視。

沒錯。

巡視,不再是巡查。

一味的暗巡並不是一個監國該做的事。

如果他一味的追求黑暗,黑暗來臨的時候,怎麼擋都擋不住。

而若是在黑暗中撐起一盞燈,便能聚攏所趨近於光的人。

大秦目前有兩盞燈。

一個是始皇帝,一個,就是他!

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難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

賈山的《至言》,這是勸諫篇,意在借秦諭今,所上書於漢孝文帝治亂之道。

而凡借喻之事,要麼貶低要麼抬高,均有誇張成分,以此來承託自己的思想。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貶低別人不足以彰顯自己的英明,不抬高不足以彰顯自己的主張。

秦馳道並沒有如此文中所言的三丈栽一棵樹,甚至沒有樹,反而砍伐掉了沿途所有的樹木叢林,凡叢林必是設伏之地,左右開闊五十丈,不設懸道,崖道,這是秦馳道的硬性要求。

也沒有想象之中直,馳道之意在於一馬平川,開山噼石之路能少則少,非必要不開山,畢竟對於大秦而言,開山所需要的工程量非同一般的大。

至於說沿著馳道築造城牆護欄,那更是無稽之談了,反倒是在馳道兩側的地面,也被夯實的如平地,側有排水溝,不見坑哇之地,因為馳道的修建,並非抱著‘要想富先修路’這樣的想法,而是以‘軍事控弦天下’的目的修建,首要便是騎兵通道,次要才是運糧草輜重車馬,其次為步卒,最下才是人行步行。

一旦有軍事通行之時,馳道所行皆要為軍事讓路。

會有前鋒掃清路障。

而在運送糧草輜重的時候,需要提前一天一日內路程進行肅清,不得見行人。

在中央朝廷,有負責馳道的修建和維護。

不過,無論是修建還是維護,這部分並沒有成立專門的路政人員,而是由沿途所過的縣府承擔。

而這其中。

就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官署,在馳道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驛丞!

驛丞即是官名,也是官署名,乃是一個聯合官署。

驛丞由三部分構成。

馳道署,郵驛署,驛站署。

馳道署負責馳道的修建和維護。

而郵驛署,便是世界最早的油驛系統,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通訊網路,由郎中令府負責,主要職責是傳遞朝廷公文,除此之外,便是傳遞書信。

驛差的運轉是以接力方式傳遞,隨著驛站借力傳遞。

而通常情況下,朝廷所有下發的文書,都會進行標註,‘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畢,不敢留。留者以律論之。’急文書和不急文書,急文書驛差接到之後,必須立刻出發往下一站傳遞,不急的文書驛站接到之後,也必須要在當日傳遞到下一站。

而至於攜帶的書信之類,只能說是傳遞朝廷公文中順帶傳遞。

這並不是一個輕鬆活。

而在運送公文和軍文的驛差遴選上,必須為中卒,即身高五尺八寸以上的健全男子,更簡單來說,身高一米七三以上,身體健全無疾病的壯年。

且這些人必須具備軍課馬備,即雙騎奔行,隨時可兵甲而戰,放在軍中便是僅次於虎賁營的百戰騎兵。

而中卒所傳遞的文書,縣級官署沒有權力攔截。

而驛站署,則是沿著秦馳道修建的驛站。

也是油驛接力中的中轉站。

每三十里一傳,主要設在亭所在,鄉里亭的亭,負責郵遞的公文驛站,均是由沿途各亭負責修建,且負責守衛驛站。

不過。

這僅僅是驛站署負責的其中一項。

除此之外。

驛站署還有三個重要的職責。

離宮,館舍,軍事設施。

離宮之所,以四十畝地為離宮,為朝廷官員來往居住地,其中設有離宮,為始皇帝居所,在每一座離宮中都有一座離宮。

館舍,為過往商旅良民之臨時休憩夜居之地,和客棧差不多。

軍事設施,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便是烽火臺,沿著秦馳道,三十里為準,一律修建有烽火臺。

“在民間有句傳言,烽火起,皆離道,一日休了!”

“意思就是說一旦烽火臺狼煙升起的時候,在馳道上面行走的人,都要快速的離開馳道,因為不到片刻的功夫,各個驛站的中卒就會蜂擁上馳道,逆著烽火來確定軍情,那個時候中卒可不管道路上有什麼人,完全處於橫衝直撞的情況,要是衝撞到什麼,反而會怪罪在馳道上的人為何阻撓軍情傳遞。”

“所以百姓們見到烽火的時候,就自覺的往馳道兩側走,就有了這句傳言。”

“至於一日休,烽火傳遞並非大小事都要往咸陽傳,而是先往各地駐守營傳,這些駐守營均由陛下親命的校尉擔任,在確定事由大小之後,才會繼續向咸陽傳遞。”

“大多數情況,也就到駐守營,駐守營校尉將領在確定事由之後,會率先派出斥候奔行,進一步的確定事由大小,規模基本在五百騎,擁有強大的戰力,所以在烽火起的時候,整個馳道上,就剩下驛差,斥候,騎將,來往奔行,這一天馳道百姓基本就無法通行了。”

聽著直屬太尉府統領的軍事哨所大什長的解釋,嬴城點了點頭,又忍不住的問道:“這駐守營所輻射範圍有多少裡。”

“前後一百里!”大什長不加思索的回道:“藍田位置特殊,是一處雙向哨所,即負責嶢關之軍情,也負責向咸陽傳遞軍情,且具有一定的可戰之力,這才有百人之數,其他烽火哨所,只有一什之兵,十到十六人之數,這並不一致,主要由太尉府根據各地情況所設。”

“而諸如武關這樣的軍事重城,並沒有獨立哨所,由武關營負責。”

“如果藍田見到烽火的時候,只有一種情況,有強敵進犯武關,武關營不可敵,若不然,基本不會點燃烽火。”

嬴城瞅著一枝獨秀的烽火臺,繼續詢問道:“那倘若藍田鄉里出現叛亂呢?”

大什長微微一頓,略有疑惑,不過還是回道:“這並不在烽火臺管轄範圍內,除非藍田營校尉親命點燃烽火,若不然,並不以藍田境內叛亂來判斷是否要點燃烽火。”

“除此之外,只有一種情況,判逆圍攻烽火臺,便即刻點燃烽火。”

“烽火臺十二時辰三崗輪守,日夜不休,無令靠近烽火臺一百步者屬下皆有權警告並射殺。”

“藍田境內叛亂屬於內政,歸屬於縣府兵所轄,而烽火臺的主要任務還是傳遞禦敵叩關亂郡等軍情,一郡之地不足以平亂且緊急情況下才會以烽火傳信。”

“一旦烽火燃起的時候,其他一切事物都要讓路,所耗費之大,非同小可。”

嬴城只剩下點頭,在軍事上,太尉府制定了極其嚴謹的軍情網路。

這是有效防止有敵人長驅直入的手段。

畢竟,沒有無線電通訊,將領‘喂喂喂,陛下,我們這發現大量敵軍來襲,請求陛下支援’的事情。

而點燃烽火,也不是立刻興兵平亂,而是告訴沿途各地,做好防守,查探敵情。

烽火不輕燃。

而地方動亂,主要還是郡兵和駐守營負責。

而內史郡的情況與其他郡縣也有不同。

即便是始皇帝帶著戍衛營和各營兵馬離開,在內史地,也擁有三十萬可戰兵力。

這其中。

單函谷關便吞兵一營三萬兵力。

而自從趙國將領龐煖繞過崤函之固的天險,饒到太原進攻到咸陽東部之後,便又在郃陽屯兵一營,並以高陵,櫟陽,重泉,郃陽,夏陽,臨晉這東六城建立了臨晉防線。

併為此專門修建了黃河北部的臨晉道。

“關中自始至終都是秦國的基本盤,就算是天下大亂,關中也不能大亂。”

嬴城站在烽火臺上掃視茫茫山野,居高而臨下,放眼望去,能看到十幾裡外密密麻麻的點綴在田野上的人影。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落日軍魂

孝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