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兒臣拜見父皇.”

朱高煦入殿之後,走到朱棣御座前方十步外停下,作揖行禮道。

“免禮.”

朱棣抬手道:“坐下說話.”

待朱高煦就坐之後,兵部尚書金忠當即起身,朝著朱高煦微微鞠躬施禮。

朱高煦點頭示意,以為還禮。

“太子,朕喚你過來,是有件事想聽聽你的看法.”

朱棣開門見山道。

金忠眼疾手快,立刻走到朱高煦面前,躬身把宋晟八百里加急遞送來的奏本恭敬的遞了出去。

朱高煦接過奏本,認真閱覽之後,將其合起,並放在身旁的案几上,隨後面朝朱棣,抱拳行禮道:“父皇,兒臣認為,朝廷應該發兵收復哈密,刻不容緩!”

“說說理由.”

朱棣沉聲道。

朱高煦道:“戰場形式瞬息萬變,每耽擱一天,北元的實力就會強大一分。

如此一來,我大明要想收回哈密,所付出的代價也將更大。

兒臣認為,應該趁著北元剛攻下哈密時日尚短,人心不穩之際,迅速出兵.”

朱棣朗聲道:“你曾有過五年多節制軍務的經歷,當知出兵並非說說那麼簡單,還涉及到軍需轉運、調兵遣將等事。

而眼下國庫財力若僅僅支援宋晟節制的西北官兵,可以勉強夠半年之用.”

“但若派上萬兵馬增援,最多隻夠三個月之用。

若不能速戰速決,朝廷將會陷入戰爭泥潭,大明國威與國力皆會受損.”

“父皇所擔心的,應當是軍需物資跟不上運轉。

兒臣以為,此事不難解決.”

朱高煦不緊不慢的說道。

朱棣聞言,心中一動,當即問道:“你有什麼辦法?”

“父皇,所謂緩不濟急,為了運輸軍糧,兒臣認為可以在正常的官運之外,再設三條輔助路線:一是從河西採購軍糧,出嘉峪關,過玉門,運至哈密;二是讓宋晟在已經克復的地區向當地人採買;三是廣設運糧臺站,並於官運之外借用民力,節節轉運.”

朱高煦老成持重的說道。

“不錯,此三條路線皆可行.”

金忠眼前一亮道:“太子殿下大才,臣絞盡腦汁卻只是在官運之外,想出了從河西採購軍糧,沒想到還可以有另外兩條路線.”

他說到這裡,向朱棣拱手行禮道:“陛下,臣贊成太子殿下提出的三條輔助官運軍糧的路線.”

朱棣望著朱高煦,撫須笑道:“太子,你能想出這三條輔助官運的路線,可見早就計算過朝廷對哈密用兵之事了.”

除非諸葛在世,否則一個人再聰明,也難以在瞬間想出這種老成可靠的辦法。

在他看來,朱高煦顯然早就針對哈密之亂推演過許多遍。

朱棣當然明白,朱高煦提出來的三條路線實行起來並不難,反而很容易,只要安排專人負責即可。

“金忠聽旨.”

朱棣心下大定,接著道:“宋晟雖老,但其盡心邊事,晝夜不懈於懷綏遠人,愛恤士卒,得邊將之道。

使守邊者皆然,朕復何憂?今賜其家鄉第宅一區,田園、池塘四十頃,山場二十頃,俾為世業.”

“讓宋晟聽朕的旨意,勤加操練軍士,多派斥候刺探訊息,加緊儲備軍糧,嚴加守備,以防帖木兒及其盟軍入侵。

鑑於哈密已被北元竊取,詔令其餘蒙古六衛,悉數聽從宋晟節制,如有不從,當視為叛逆,待朝廷增兵到後,一併討伐!”

“另外,命寧遠侯何福出任寧夏總兵官,從應天府境內衛所抽調騎兵五千,步兵兩萬,開赴西北,支援宋晟。

命工部運送火藥、兵器,以加強西北邊防軍力.”

“微臣領旨.”

金忠躬身道。

“事不宜遲,你這就先去辦.”

朱棣揮手道。

“微臣告退.”

金忠恭聲道。

朱棣目送兵部尚書金忠離去,轉過頭向朱高煦問道:“高煦,你覺得朝廷是否要趁此良機,在收復哈密之後,以哈密為根基,向亦力把裡用兵,進而一舉拿下西域?”

“父皇,之前哈密王脫脫第二次被驅逐,朝廷已有足夠的理由插手關西七衛,兒臣當時就建議應當趁機問責嘉峪關以西的蒙古六衛,最好能拿下其中三、四衛的長官,換上本朝勳臣子弟以為鎮守.”

朱高煦恭聲道:“不過,當時魏國公以皇爺爺定下‘以夷制夷’的規則反駁兒臣,如今哈密被北元竊取,而其餘蒙古六衛卻無動於衷,朝廷問責其餘六位,可謂是有理有據.”

“亦力把裡邊將那拿哈勾結哈密王脫脫祖母驅逐脫脫,這才導致哈密空虛,北元趁虛而入。

我大明收復哈密,乃至攻伐亦力把裡,皆師出有名,此乃千載難逢的機會.”

“收復哈密不難,難的是下一步該如何攻略西域。

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朱棣聽完朱高煦的一番分析,沉思了片刻,然後問道。

“自從上次父皇告訴兒臣哈密王脫脫第二次被驅逐之後,兒臣就在想,若朝廷趁機出兵佔領哈密,並以哈密為根基,攻略西域的話,該如何佈局與實施具體的方略.”

朱高煦道:“經過這幾日的深思熟慮之後,兒臣想到了一套不算成熟的方案,請父皇斧正.”

“且試言之.”

朱棣抬手道。

朱高煦道:“第一階段,增兵遼陽、大寧、開平、宣府、東勝、寧夏等七個軍事重鎮,將此七大要塞作為抵禦北元的前沿陣地。

同時,命宋晟率兵攻下哈密,驅逐亦力把裡的邊將那拿哈與脫脫祖母.”

“第二階段,北元必然不會坐視朝廷增兵七大要塞,一定會伺機出兵。

因此,在增兵北疆時,當配以重達千斤的新式火炮,讓草原人嘗一嘗新式大炮的威力.”

朱棣聽到這裡,打斷了朱高煦的話,問道:“你說的‘新式大炮’,可是重達千斤的雙輪車載大將軍炮?”

“父皇英明,此新式火炮,正是三個月前兵仗局改進的車載將軍炮.”

朱高煦回答道。

朱棣想起了那個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撫須點頭道:“你接著說.”

朱高煦道:“屆時,北元受懾於新式火炮的威力,必然會有少股或多股部落來降,即便無人來降,我大明官兵也可趁機將邊防線朝前推進,加以築城,再配以車載火炮,以為警示。

如此,便可為加固七大要塞爭取時間,穩住北疆將成為可能.”

“之後,令宋晟率兵在哈密興修水利、屯田積穀。

再從兵仗局調去工匠,在甘州設立製造局,製造火器,包括火炮,以此加強西北邊防實力.”

“父皇,兒臣瞭解過哈密的地理環境,在那裡屯田的話,一年收穫糧食五千餘石不成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朝廷在哈密駐軍的半年軍糧所需.”

朱棣發出“嗯”的一聲,表示在認真聽。

朱高煦補充道:“第三階段,發兵西域,消滅西域境內一切不願臣服大明的勢力.”

朱棣頷首道:“朕聽出來了,數日前,朕在武英殿召集眾勳臣商議攻略西域之事時,你就是這個論調.”

“父皇明鑑,對於攻略西域,兒臣目前依然堅持這個三步走的戰略.”

朱高煦直言道。

“這的確是一個老成可行的方略.”

朱棣不得不承認道。

他頓了頓,接著問道:“你覺得,朝廷應該如何佈局,才能一鼓作氣,消滅西域境內一切不願臣服我大明的勢力?”

“稟父皇,兒臣雖然認真思考了朝廷出兵蕩平西域境內不服勢力可能會面對的問題,但對此兒臣心中僅有一個大略的方向,還不算成熟.”

朱高煦答道。

朱棣鼓勵道:“且試言之.”

“父皇,兒臣認為出兵蕩平西域內的不服勢力,需要分兩步走。

第一步,籌措軍需物資。

第二步,出兵.”

朱高煦道:“徵西大軍的兵馬貴精不貴多,當輕騎兵為主,輔兵戰力要跟上,以求作戰時速戰速決。

因此,在轉運軍需物資方面,兒臣認為,可以照搬支援宋晟的那三條輔助路線.”

“而且,有宋晟提前率兵在哈密興修水利、屯田積穀,以及朝廷提前在甘州設立的製造局製造火器、火炮等軍械,基本上在朝廷發兵西域時,可以解決徵西大軍前幾次出兵的輜重糧草.”

他之所以沒有提到軍餉,是因為目前大明的兵制仍以衛所製為核心。

在衛所制度沒有崩潰之前,大明朝廷養兵百萬,確實是不費百姓一粒米。

因為明代的衛所兵制,實乃吸取中國歷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

軍士在營,分成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

正因如此,在洪武二十五年時,大明的軍隊人數高達一百二十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六千多萬!

根據《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朱棣第一次北伐,包括後勤人員在內,實際動用人數是十一萬四千人。

這次北伐,僅僅首次運送的軍需糧草,就用了三萬輛大車,整整運輸了二十萬石糧食。

朱高煦接著道:“至於在軍事行動方面,兒臣認為要先北後南、緩進速戰.”

朱棣問道:“何為‘先北後南、緩進速戰’?”

“回父皇,所謂‘先北後南’,即先安定天山以北的地區,但不急著攻取亦力把裡城,之後再進軍天山以南的地區.”

朱高煦答道:“大明收復西域,重點在打垮西域境內各方不服勢力,而那些勢力主要集中在水草豐美的伊犁河谷一帶,在天山北方的實力比較薄弱,朝廷官兵進軍天山之北的阻力較小.”

“不錯,言之有理.”

朱棣頷首道:“拿下別失八里城還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因為此城是前元的北庭都元帥府。

從地理區位上講,攻下北庭,也可為進一步拿下伊犁河谷創造必要條件.”

朱高煦接著道:“緩進速戰,中的‘緩進’,就是積極治軍。

用半年的時間,積草屯糧,整頓軍隊,汰弱留強,增強軍隊戰鬥力。

凡是不願出關西征的,一律給糧食,遣送回原衛所駐地,不加勉強.”

“因為西域遠離中原,容易人心不穩,剔除意志不堅者,是為了防止發生兵變.”

朱棣撫須道:“不錯.”

朱高煦道:“父皇,速戰就是兒臣考慮到朝廷國庫空虛,以及西北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為了緊縮軍需開支,大軍一旦出發,必須速戰速決,力爭在一年半左右獲取全勝儘早收兵.”

“你這個兩步走,實在是太妙了!你皇爺爺如果還在世,一定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咱老朱家的江山,後繼有人啊!”

朱棣感慨萬千道:“可惜每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即便朕位居九五之位,想做一件事一樣阻力重重.”

他見朱高煦面露疑惑,遂解釋道:“就說這次,在你來之前,朕召集魏國公、曹國公、戶部尚書鬱新、兵部尚書金忠議論是否立即發兵西北,增援宋晟,收復哈密.”

“其中,曹國公贊成立即發兵,而鬱新則以國庫財力有限,建議暫緩發兵。

至於魏國公,則以朝廷要籌備明年的第二次出海為由,建議朕暫緩發兵.”

“如此軍國大事,牽扯甚廣,干係重大。

朕既要考慮輿情,又要安撫人心.”

朱棣似乎想到了一些陳年往事,帶著一絲低落的情緒道:“打仗,打的是錢財。

有錢,就有糧。

有了糧食,才能保證士兵不會餓著肚子打仗.”

朱高煦道:“父皇說的極對,打仗打的是後勤,沒有後勤的支撐,即便戰兵再勇猛,也只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如此,後力不足,必定戰敗.”

朱棣點頭道:“是這裡道理.”

他頓了頓,補充道:“高煦,你把剛才所言攻略西域的整體方略,草擬成一個章程,明日呈上來.”

“兒臣遵旨.”

朱高煦躬身領命道。

ps:寫一本精彩的小說太難了。

兄弟們想看什麼情況,可以留言。

十八禁的寫不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朱元璋親封我為軍師

金金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