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三。

散朝後。

武英殿。

朱高煦端坐在御桌之後,內閣顧問方孝孺、禮部尚書於彥昭、通政使權謹三人分坐兩邊。

“此次朕召見諸卿,是有一件事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朱高煦開門見山道:“自漢置八儀,百官上奏機密要事,為防洩漏,以皂囊封緘呈進,稱‘封事’,也稱‘封章’。

諸卿應該知道前漢為何定下‘上封事’之制吧?”

方孝孺、於彥昭、權謹都是飽讀詩書的儒家名士,當然知道“封事”的來歷。

漢武帝時,大臣張湯將他準備上奏的有關經濟決策的奏疏透露給商賈田信等人所知,結果引起武帝的懷疑:“吾所為,賈人輒知之,益居其物,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

因此事張湯受到追究,落得個被迫自殺的下場。

漢武帝鑑於此,便規定以後上奏機密政事,必須用黑色的袋子封起來上奏。

後來漢宣帝繼位,為突破朝中權臣對宮外資訊的壟斷封鎖,確保奏疏上呈的渠道暢通,實現密劾權貴宦戚專政、秘密議政指陳得失等目的,實施了“上封事制”。

“陛下是想效法此制?”

方孝孺恭聲問道。

朱高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說起了一件舊事。

“永樂十一年,御史陳瑛讓手下小吏替他寫奏本,可這個小吏私下抄錄奏本草稿,賣給了坊間小報外傳,導致其所奏之事路人皆知,毫無秘密可言。

因所奏之事涉及皇家,陳瑛犯下大不敬之罪,論罪當死,好在父皇仁慈,饒了陳瑛一命,貶其為庶民.”

朱高煦說完這件舊事,話鋒一轉道:“自那以後,眾臣上疏,皆親自下筆,並嚴禁幕僚外傳,但仍有一些官員的奏疏會弄的路人皆知。

因此,朕決定施行封事密奏之制.”

“密奏與尋常奏本、題本不同,依朕之意,無論公私,凡涉及機密、不便公開內容都用密奏。

密奏必須由官員親筆撰寫,用詞和書寫都可以隨意,不講公文格式,寫好以後密封送出。

朕親自批覆密奏,不讓他人代勞.”

於彥昭直接表態道:“唐宋之時,若臣僚所呈機密,亦上封事。

洪武、永樂兩朝,常有大臣所奏之事遭到洩露,故臣贊同陛下之議,嚴禁公開未經奏批的臣僚章奏,防止朝廷的決策被提前外洩.”

“陛下,若是機要之事,採用封奏制並無不可.”

方孝孺提出了屬於他的獨特見解,恭聲道:“但若臣子們所議之事,乃光明正大之事,不應當秘而不宣.”

“除了京官外,各地官員的奏本和題本皆由驛站傳遞,邊遠地方傳到京城有的長達一兩個月,入京城再後由通政使司轉遞。

這樣一來一往,少則數月,多則半年過去了,而起初奏疏中所奏情形,恐怕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朱高煦侃侃而言道:“而且,途中奏本與題本內容被洩露的可能太大,甚至存在被人篡改的可能。

如此,則真實的下情不能上達,朕將不知民間百姓疾苦,以及地方官員治理的具體情形.”

“若在公開的公文報送之外,准許各地官員用密封私信之形式,將奏疏密封起來,派人直接送達京師,並在宮門遞進呈至御前,不由衙門轉呈。

各官員所言若是,朕擇而用之,所言若非,則朕心既明,也可手書訓諭.”

“萬里之外,有如睹面。

此外,地方官員存心之善惡誠偽,朕也能一覽無餘.”

朱高煦施行密奏的理由很高大上,與傳統公文報送相比,密奏既快速又保密,但卻讓方孝儒感到脊背發涼。

如此一來,凡是可以上密奏的臣僚,都將變成大明皇帝的耳目。

下級官吏不滿上官作風,便可上密奏告黑狀,

滿朝文武皆不知各地官員透過密奏向大明皇帝奏稟了什麼,不說人人自危,起碼能達到威懾群臣之目的。

雖然這種直達聖聽的密奏之制,會促使官員相互監督,進一步鞏固皇權。

但是久而久之,將會使得官員之間告密、誣陷盛行,從而形成不良風氣,官員上下之間離心離德,對大明整個官場危害極深。

“陛下,若密奏之制推廣開來,有三大弊端.”

方孝孺沒有直接反對,而是提出質疑道:“其一,所謂密奏,即旁人不可察之奏,如此則等於鼓勵臣子相互告密。

除了勇於任事者外,其餘臣工必然人人自危,以求自保.”

“其二,各地臣工以密奏言事,所言內容彼此之間皆不得而知,某些官員即便被誣陷也無處申訴。

陛下與各地臣工親疏不一,必然會有人自恃與陛下關係較密,而藉以挾持上官或他人.”

“其三,各地臣工以密奏越級言事,定會引起上下猜疑,不利於推行朝廷令旨,甚至有地方官員沆瀣一氣,官官相護,只為鐵板一塊,防備有人越級上告.”

“方先生是反對密奏之制?”

朱高煦淡淡的問道。

方孝孺恭聲作答道:“陛下,臣並非反對,而是闡述了密奏推廣後的弊端.”

於彥昭卻接話道:“陛下,臣以為密奏之制,除了保密之外,另有四個益處.”

“且試言之.”

朱高煦撫須道。

“是.”

於彥昭恭聲道:“一者,雖然密奏會使得官員、尤其是同僚之間,相互告密。

但是這樣一來,就沒人敢揹著陛下做貪腐、不臣、不軌之事了.”

“二者,陛下重視密奏,會優先御覽密奏,如此則大大提高下情上達的時效.”

“三者,實行密奏制後,各地臣工皆可直言進諫,等同於廣開言路,這樣便不會再有官員因為事先得知不利於他的訊息而有所準備,如轉移贓款或銷燬證據或殺人滅口.”

“四者,各地官員透過密奏,會把地方上的大小事情稟告於陛下,如此陛下也會因此更加全面的掌握各地民情,以及地方上的吏治好壞,並根據各地實情調整施政方略.”

於彥昭說到最後,起身作揖道:“陛下,臣認為施行密奏之制,利大於弊。

故而,臣贊成密奏.”

“權使有何高見?”

朱高煦看向年過古稀的通政使權謹,朗聲問道。

權謹拱手一禮道:“老臣贊同陛下之議.”

“既如此,那就這樣定了.”

朱高煦瞅著方孝孺道:“勞煩先生替朕起草一份施行密奏之制的詔書.”

“老臣遵旨.”

方孝孺連忙站起來,躬身領命道。

“臣等告退.”

於彥昭與權謹也先後起身作揖道。

ps:感謝兄弟們的支援!最近比較忙,碼字時間有限,過陣子不忙了,我會多碼字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開局棒梗你坐牢吧

毛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