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來的歷史上,朱元璋從駕崩到下葬只間隔了七天。

據《明史·太祖本紀》載:“(五月)甲寅,帝不豫……閏月癸未,帝疾大漸。

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辛卯,葬孝陵.”

《明史·恭閔帝本紀》亦載:“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

辛卯,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

詔行三年喪.”

朱高煦認為,歷史上的朱允炆急著將朱元璋下葬,主要原因應該是遵從了朱元璋的遺願。

朱元璋讓朱允炆這麼做,目的在於保護朱允炆,只要朱允炆能夠順利繼位,那他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成了既定事實,分封在各地的諸王便不敢犯上作亂。

否則的話,朱高煦相信,朱允炆那些年長且手握兵權的藩王叔叔們,必然不服氣讓一個毛頭小子登臨九五,極可能會藉著奔喪的名義,暗中領兵進京,發動政變,比如野心勃勃的燕王、寧王等藩王。

如今歷史被改變,朱棣奉朱元璋遺命,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可朱元璋卻仍然逃不掉駕崩七天之後被下葬的命運。

就像朱棣沒能逃掉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的命運一樣!

“鄭公可是有話說?”

朱棣見鄭沂微微抬頭,便開口問道。

禮部尚書鄭沂沒有答話,而是左顧右盼,目光從跪在靈堂兩邊的諸多宮人身上掃了一遍,以飽含深意的眼神對朱棣做了回應。

對此,朱棣並未生氣,更沒有驚訝,而是眉頭微皺,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鄭沂是什麼意思。

朱元璋生前曾與朱棣交代過,待其駕崩之後,必須讓他的後宮妃嬪殉葬,即便是那些生過兒子且兒子尚為藩王的妃嬪也不例外。

不過,朱元璋卻特別告訴朱棣,他所說的“後宮妃嬪”,並不包括張美人。

張美人原名張玄妙,是朱元璋十六女寶慶公主生母,也是歷史上朱元璋唯一不讓陪葬的嬪妃。

如今的寶慶公主才三四歲,朱元璋生前非常疼愛她,留張美人一命,是為了讓其撫養小公主。

這便是朱元璋不讓張美人陪葬的原因。

鄭沂多次奉朱元璋之命草擬詔書,所以知道一些隱秘也是極為正常的。

其他妃嬪殉葬也就罷了,但是郭寧妃是否一起跟著殉葬,朱棣十分猶豫。

當年馬皇后去世之後,朱元璋沒有再立皇后,而是把後宮大權交給了李淑妃。

不久後,李淑妃也病逝了,於是朱元璋又把後宮大權交到了郭寧妃的手裡。

在洪武年間,貴妃未加“皇”字,李淑妃和郭寧妃封號前卻加了“皇”字,可見朱元璋對這兩人的寵愛。

朱棣考慮到以郭寧妃如今的地位與勢力,再加上其兄武定侯郭英手握兵權,日後很有可能會威脅到他的統治地位,以至於有些猶豫。

等待片刻後,鄭沂發現朱棣並未說話,還以為朱棣沒有明白他剛才的暗示,便再次微微抬頭,仍舊左顧右盼。

他用目光從靈堂兩邊低頭跪著的諸多宮人身上又掃了一遍,尤其在以郭寧妃為首的朱元璋後宮妃嬪身上停留了很長時間。

“讓朕再想想.”

聽到朱棣說話,鄭沂暗暗送了一口氣。

畢竟,讓朱元璋的後宮妃嬪跟著殉葬的請求,他實在是難以當著這些跪在靈前的眾宮人的面說出口。

這太過殘忍,他鄭沂做不到!

此時,朱棣開始仔細回想過去朱元璋與他談及殉葬一事時的細節,發現這是朱元璋為了杜絕後宮干政而刻意為之。

歷史上後宮干政的例子並不少,如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則天和西漢太后呂雉。

所以,朱元璋要在死前安排好一切,讓郭寧妃與其他妃嬪跟著他一起殉葬,杜絕後宮干政之事再現。

正因為有漢、唐後宮干政的教訓在前,以至於朱元璋對他的後宮妃嬪,一直都管教甚嚴,禁止後宮參與朝廷政事。

對朱棣而言,讓郭寧妃殉不殉葬並不重要,他猶豫的最大原因,是忌憚手握兵權的武定侯郭英。

他倒不怕武定侯郭英因為郭寧妃被殉葬,而心生怨恨舉兵造反,如今僅京城及周邊就有四十多個衛所合計二十多萬精兵,全國更有百萬戰兵,到時候他發兵平了便是。

朱棣擔心的是刀兵一起,野心勃勃的諸王必定會趁機作亂,如此則會天下大亂。

那不是他想看到的!

可是,若不讓郭寧妃殉葬,那就違背了朱元璋遺命。

此時他還沒有正式在奉天殿舉行登基大典,若公然違背大行皇帝的遺命,則會給人落下口實,讓心懷叵測之輩抓到把柄。

想明白之後,朱棣立即有了決斷。

他先是醞釀了一下情緒,當眾嚎嚎大哭了一會。

待所有人的目光被吸引之後,朱棣便停哭泣,哽咽著望向跪在地上的朱元璋的後宮眾妃嬪,含淚宣佈命令道:“著有司,奉皇考遺命,以相關宮人殉葬!”

朱高煦聽到這道命令後,腦海中瞬間浮現兩個字——人殉!

人殉制是古代一種喪葬制度,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但因為這個制度過於殘忍,所以在西漢初年被廢除,此後中原王朝很少再有人殉。

朱棣不至於在人殉這種事上偽造朱元璋的遺命。

因為他的命令發出之後,那些跪在靈前的眾多朱元璋的後宮嬪妃,都將在不久後被迫喝下毒酒、水銀或自盡去世,然後於明日隨朱元璋一起葬入孝陵之中。

此事將會被載入史冊,朱棣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任性胡來。

可朱元璋為何要開歷史倒車,重新實行人殉?

朱高煦忽然想起了武定侯郭英與他的妹妹皇寧妃郭氏。

能得到朱元璋賜予皇寧妃稱號的郭氏,是繼馬皇后、李淑妃之後,第三個執掌朱元璋後宮大權的女人。

她的哥哥正是如今手握兵權的武定侯郭英。

《明史》中曾寫到:“明太祖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向來是個心狠手辣且多疑的人,絕不希望外戚干政的事發生在自家子孫身上。

這應該就是朱元璋要求後宮妃嬪殉葬的真正原因。

他心中感慨,難怪朱元璋會將一份命令武定侯郭英致仕養老的密詔交給他,應該是防備日後郭英被心懷叵測之輩利用,進而舉兵反抗新君朱棣的統治。

倘若未來郭英有異動,朱高煦便可以亮出先皇密詔,以先皇之名強制要求郭英致仕養老。

若郭英抗命不遵,則坐實其謀反罪名,如此朝廷便可名正言順的幹掉他。

想到這裡,朱高煦暗暗在心中給朱元璋豎起了大拇指,不愧是深謀遠慮的洪武大帝!

“陛下,周王、楚王兩位殿下已先後抵達皇城宮門外,現請求入宮祭奠大行皇帝,請陛下定奪.”

就在此時,頭上繫著白布條的府軍前衛指揮使張玉,疾步來到靈堂前,單膝跪地向朱棣稟告道。

朱高煦距離朱元璋的神主牌位非常近,相當於在朱棣的腳下,所以聽清了張玉稟告之事。

“周王、楚王的隨從護衛現在何處?”

朱棣問道。

張玉恭聲答道:“回陛下,丘指揮使(丘福)已奉命攔住眾護衛,並將眾護衛帶去了城外大營休息.”

“既如此,那便放朕的兩位弟弟入宮祭奠皇考.”

朱棣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傻柱的妖孽人生

愛做夢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