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晚霞漫天,絢麗多彩。

御花園裡百花盛開,香氣迷人。

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揹負雙手,沿著青石板鋪設的小路,在園子裡散著步。

皇太子朱瞻域特意放慢腳步,跟在朱高煦身後。

“太子,你覺得何人有資格納伯爵嫡女為妾?”

忽然,朱高煦頭也不回地問了一句。

朱瞻域上個月剛納了一房妾室,正是當代恭順伯吳克忠的嫡女吳芝蘭。

他聽了朱高煦所問之後,瞬間想起半個月前朝廷頒佈的《娶妻納妾令》。

“回父皇,兒臣認為,此人至少得是伯爵之身.”

朱瞻域略作思考,隨即答道。

“依你之言,何人又有資格納公爵嫡女為妾?”

朱高煦停下腳步,望著園子裡的一片盛開的桃花,撫須問道。

朱瞻域也趕緊止步,在距離朱高煦三步之外的地方站定,猶豫道:“公爵、郡王、親王皆可.”

“理由?”

朱高煦淡淡的道。

朱瞻域老實答道:“假若子爵、男爵妄想納伯爵嫡女為妾,必會令人笑話,此乃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

朱高煦問道:“照你這般說,平民亦不能納勳貴嫡女為妾嘍?”

“不怕父皇笑話,兒臣覺得,平民納勳貴之女為妾,無異於癩蛤蟆吃天鵝肉.”

朱瞻域接著解釋道:“咱們皇家公主可以許給勳臣、文臣乃至士子為妻,那勳貴嫡女也自然可以許給平民為妻,卻萬萬沒有為妾的道理.”

“歸根結底是因為妾之位分低於正妻,此乃祖宗成法,任誰也無法撼動.”

朱高煦轉身看向朱瞻域,鄭重道:“太子,朕決定趁頒佈《娶妻納妾令》之際,重新確立東宮姬妾數目與位分.”

“父皇想把東宮妻妾位分形成定製?”

朱瞻域微微有些驚訝道。

“不僅如此,朕還打算把這後宮妃嬪等級制度也一併給改了.”

朱高煦直言道:“納妾令頒佈之後,上至親王,下至黎庶,皆必須依令而行,納妾不得超出規定人數,更不準轉贈、買賣姬妾,否則就犯下了違抗詔令的死罪。

因此,咱父子倆更應該以身作則,為天下人做個表率.”

“父皇打算如何改?”

朱瞻域忍不住問道。

“有兩種方案。

這第一種,便是依唐制,皇太子在正妻太子妃之外,還可以設五十八名妾,即良娣二人、良媛六人、承徽十人、昭訓十六人、奉儀二十四人.”

朱高煦早就考慮過此事,心中已有腹稿,故而不緊不慢的說道:“你覺得此方案如何?”

“父皇,五十八名姬妾是否偏多了一些?”

朱瞻域思索道:“依唐制,親王可以納妾十二人,郡王可以納妾十人。

唐代太子納妾之數,幾乎是其親王五倍,但其親王與郡王差別並不大,這與我大明祖制並不相同.”

“第二種,太子除正妻為太子妃外,准許有位次低於正妃的側妃兩名,位次低於側妃的才人八名,位次低於才人的選侍十名.”

朱高煦接著道:“至於太子的嫡長子與親王同,餘子與郡王同,你覺得此方案怎樣?”

按《納妾令》規定,親王、郡王的側妃也是妾。

因此,親王可以有一妻十妾,即一正妃、兩側妃、八美人,郡王可以有一妻四妾,即一正妃、兩側妃、兩美人。

倘若依照朱高煦剛才所言,從今往後,大明的皇太子就可以擁有一妻二十妾,即一正妃、兩側妃、八才人、十選侍,其可納之妾的數目乃是親王的兩倍、郡王的五倍。

按理說,如此規格,不可謂不高!

可朱瞻域聞言之後,卻沒有說話。

雖然他沒有開口反對,但沉默的姿態,已經算是委婉的表達了異議。

朱高煦將朱瞻域的沉默看在眼中,也不生氣,似乎料到對方會如此反應,於是故意岔開話題道:“你納了吳家嫡女之後,似乎對寧寧有所疏遠.”

他和朱瞻域一樣,都是男人,自然知道貪戀美色是男人的本能,也是本性。

即便朱瞻域曾經為了與袁寧寧的感情而不願意納妾,可當他真正納了一房妾室,並嚐到了姬妾的妙處與甜美之後,又豈能與人性本能對抗,馬上超凡脫俗?

此時的沉默,乃是他嫌二十名妾太少了。

“兒臣有錯.”

朱瞻域陡然一驚,立即躬身道。

他哪裡會不明白朱高煦說這番話的言外之意?

正所謂“淫者,過也,過其度量謂之為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過度貪戀美色,就成了敗壞德行之舉。

朱高煦這是在勸朱瞻域要懂得適可而止,切勿過於貪戀美色。

“兒啊,你要知道,雖然金陵女館已開設二十餘年,京師女館也開設有十餘年,可這天下間,學過女四書的良家女,又有幾人?”

朱高煦耐心的解釋道。

洪武元年三月初一,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件與天下女人們,尤其是生活在皇家的女人們有重大關係的事情,即命令大儒朱升編訂《女誡》,並刊刻全國發行。

《女誡》的主要內容是歷代賢德后妃的光輝事蹟。

當時,朱元璋在後宮開設講堂,由主編朱升親自主講,包括皇后在內的所有嬪妃都要列席旁聽,認真學習。

之所以說負責編訂的朱升是“主編”,而非作者,乃是因為這部《女誡》大有來頭,它最早出自東漢女文學家班昭之手。

朱元璋命朱升重新編纂的關鍵原因,在於他希望皇家的女人,特別是后妃必須具備一個優秀品質,即不擅自專權干政。

而這一條,自然被朱升寫入了編訂版的《女誡》之中。

此後,《女誡》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大明朝女人道德品質的基本評判守則,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執行的皆是這一套標準。

在朝廷的大力推廣之下,《女誡》不但風行全國,更是在朱高煦改變歷史走向之後,相繼誕生了兩個“升級版”。

一個永樂大帝朱棣的皇后徐妙雲所編的《內訓》,另一個則是永樂朝的太子妃李瑤所作的《女範捷錄》。

《內訓》吸收《女誡》中“后妃不幹政”精神,並將其理論觀點細化,以單獨成書的方式深入解讀。

《女範捷錄》則繼承發揚《女誡》中關於好媳婦的各類評價標準,不僅以理論的形式進行剖析,更精選唐宋時期以及洪武、永樂年間發生的具有典範意義的好人好事,真實記錄並熱情謳歌。

《內訓》、《女範捷錄》加上唐朝宋若翠的《女論語》,以及班昭原版《女誡》,在永樂後期被天下的讀書人並稱為“女四書”。

“太祖皇帝命大儒朱升編訂《女誡》,你的奶奶編著《內訓》,你娘著作《女範捷錄》,除了教化天下的女子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確保後世之君的後宮妃嬪,從皇后到宮女,皆是不會干政的好女人.”

朱高煦接著道:“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太祖皇帝煞費苦心,除了命人編訂《女誡》之外,特地在選妃制度上,定下了調子.”

“雖然從表面流程上看,我大明皇室選妃的過程與歷代王朝相比不大,皆是先四面撒網,從民間選拔,然後才層層淘汰,篩選出最合適的那一小撮人.”

“但是相比之下,我大明皇室選妃,卻是歷代之中最接近底層的。

這是因為太祖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拂受。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皇帝以及親王的老婆,無論是正房的皇后、正妃,還是偏房的妃子、姬妾,都要透過嚴格的選拔程式,優先選擇“良家女”,至於那些主動進獻的“美人”,一概不準接納。

朱高煦是穿越者,他知道後世學者在明代歷任皇帝的諭選敕文之中發現,所謂的“良家”便是低階官吏、無官士紳以及儒生之家。

“朕與你說這些,就是想讓你明白,符合咱皇家要求的女子,雖然有很多,但每次甄選,都得慎之又慎.”

朱高煦最後總結道:“這樣,從今往後,我大明的皇太子在正妻太子妃之外,還可以設三十六名妾,即兩側妃、八才人、十選侍、十六淑女.”

“兒臣遵旨!”

朱瞻域連忙躬身領命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匡扶大明我全靠女人

二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