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透過錦衣衛等情報機構瞭解到,如今大明有些省的弊病越來越嚴重,比如他提到的那六個省之中的北庭省。

該省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漢民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時,原住民的人口也在增加,雙方之間的關係也日趨複雜,偶爾會有小範圍的摩擦與騷亂,例如原住民村與移民村的械鬥。

遼東省的情形與北庭省類似,主要也是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的複雜關係所引發的矛盾。

朱高煦當然清楚改變民風民俗並非朝夕之功,因此以後朝廷派巡撫到地方可能要待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

到時候,若不允許巡撫帶自家老小前往地方上居住,就會顯得不合人情。

若准許巡撫帶著家人前往地方赴任,那麼朝廷應當給巡撫配備相應待遇,如撥款修建府衙等。

如此一來,巡撫就必然會成為地方上的常駐官員,也是理論上的一省最高主官。

永樂年間的巡撫,被外派出去辦差的時候,每次負責的事務大多不一樣。

朱高煦心如明鏡,當將來巡撫成為地方官之後,如何把巡撫的職權正規化,融入到地方衙門體系之中,就成了他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巡撫手中擁有令三司忌憚的監察權。

每隔三年朝廷都會對官員進行考評,巡撫所負責的正是配合都察院,對地方三司官員進行評定。

此外,巡撫還有節制將帥的職權,可監督軍隊中的指揮官。

對朱高煦而言,巡撫就是他用來控制每個省的工具,亦是維護皇權統治的武器。

巡撫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大明皇帝維護一省的穩定,協同地方三司,保證地方衙門的正常運轉。

“按太祖定下的規矩,倘若地方上遇到要緊事,則由三司聯合召開會議共同裁定.”

朱高煦緩緩言道:“然而,三司長官各有分管,議事時誰也無法繞過其他兩司自作主張.”

“儘管這種制度削弱了地方權勢,但弊端同樣顯而易見,因三司不相統屬,凡遇無法界定之事,必然相互推諉,難以辦成實事.”

“此外,有些事務需兩司乃至三司協同處理,僅僅轉交文書便要耗費大量時日,導致辦事時效十分低下,以至於不少地方事務就此被擱置下來,至今也未能解決.”

“正因如此,永樂年間父皇才會多次派出欽差大臣,以巡撫之職,協同地方三司處理事務.”

朱高煦說到這裡,殿內眾臣皆沉默以對。

永樂年間,巡撫身為欽差大臣,代表著朝廷,所以其權力比地方三司更大,地方官吏無不聽其調令。

再加上巡撫妻兒老小皆在京城,與絕大多數地方豪強並無瓜葛,處理事情時無需考慮其他因素,沒有顧慮,因而辦事效率極高。

就這樣,朱棣派出京官擔任巡撫,逐漸成為了一種慣例。

也就是說,朱高煦要把之前臨時性的巡撫變成常駐地方的官職,是有法理依據的。

而眾臣顧慮的點在於,他們擔心巡撫日後做大,天下再現唐代藩鎮之禍。

“陛下春秋鼎盛,欲有所作為,乃天下黎民之幸。

老臣年事已高,即將致仕,本不願多言,可唐代藩鎮之亂,陛下不可不察啊!”

方孝孺站起身,彎腰拱手行禮道:“老臣請陛下三思.”

他上個月連續遞交了三次致仕申請,最後一次朱高煦雖然批准了,但卻要求他再幹一個月。

也就是說,這個月過後,方孝孺就退休了。

他確實可以不管不問,安心熬完這個月,然後穩穩當當的退休,頤養天年。

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價值觀,讓他無法對朱高煦的“危險想法”坐視不理。

“先生言重了.”

朱高煦抬手示意方孝孺坐下,然後環視殿內眾臣,接著把目光落在解縉身上,問道:“解縉,你覺得唐代藩鎮之亂的根源在何處?”

“回陛下.”

解縉起身作揖行禮道:“臣以為,唐之節度使,其本質不過是朝廷派出去的邊軍最高主官.”

“當時唐廷考慮到邊軍駐紮在偏遠之地,若只有軍權而沒有行政及財權的話,會不利於作戰.”

“於是,唐廷便將當地的行政、財政一概授權給了節度使,同時還讓節度使負責地方治安。

如此,節度使就完全成為一個集軍、財、政為一身的封疆大吏.”

“而且,節度使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力,即屬官任免權。

當時的節度使,對所統將領及州郡長吏皆有節制及生殺之權.”

“故而,節度使完全可以將其所轄之地的大小軍政官員,一律換成其本人的嫡系,如此造反作亂將變得更加容易.”

朱高煦道:“說完了?”

“回陛下,臣作答完畢.”

解縉恭聲道。

朱高煦點了點頭,對其他人說道:“解縉不愧是大才子,分析的頭頭是道.”

他話鋒一轉,朗聲道:“但朕要設定的巡撫,與唐之節度使完全不同.”

“第一,凡地方上一切較為重大的政務,巡撫皆必須奏報於朕,等候朕的批示行事。

若巡撫有越軌行為和違制之處,立予法辦.”

這句話雖然短,但其蘊含的意思卻有不少。

字面意思是某省若有要事處置,巡撫必須奉旨而行。

換言之,朱高煦可以用硃批的方式對地方督撫進行直接的指示,從而拋開六部,由皇帝對地方巡撫進行直接控制。

歷來朝廷治理地方,主要透過地方官員向皇帝的題奏和皇帝下達的諭旨來實現。

乾熙元年,朱高煦曾下明詔曰:“一切地方之弊,吏治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屬員某優某劣,營伍是否整飭等等均可向朕密奏.”

也就是說,三司以及府縣等地方官員,擁有向大明皇帝上密奏的權力。

這些官員便等於是大明皇帝的耳目,可以防止巡撫欺瞞徇私。

如此一來,別說割地自立,就連違法之事巡撫也不敢隨便為之。

在朱高煦的設計之中,密奏是大明朝廷對巡撫等地方高官實行長控遠馭的方式之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三國搞事情

逗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