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知道朱高煦不會無緣無故處置顧興祖,必然是有確鑿的證據。

可是在他看來,貴州本來就不算太平,顧興祖的爺爺即初代鎮遠侯顧成,當年鎮守貴州二十餘年,積威甚重。

永樂後期,朱棣之所以讓襲爵後的顧興祖掛著平蠻將軍的職,率領貴州都司官兵掃蕩貴州境內作亂的土族蠻人,便是考慮到顧興祖青年時期就跟著顧成在貴州殺過蠻人。

可以說,顧興祖作為顧成之孫,對貴州境內的土族蠻人,還是有著先天的震懾力。

而廣西恰恰與貴州緊緊挨在一起,兩者間可謂是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隨著威震南中的韓觀暴卒,廣西境內先後爆發了諸蠻叛亂,聲勢不可謂不浩大。

假如朱高煦在這個時候,以顧興祖“違抗聖命”為由,將其削爵為民,那麼誰來代替顧興祖鎮守貴州?

劉璟身為左都御史,又是當今大明皇帝曾經的半個老師,身份決定了他不能把上述分析直白的說出來。

因此,他不得不用“另有隱情”四個字,含蓄的提醒朱高煦等上一段時間再處置顧興祖。

有隱情就要派人調查,調查總得需要時間,如此一來一回,可能幾個月就過去了。

換成大白話來講,劉璟是建議朱高煦對顧興祖“秋後算賬”。

朱高煦乍一聽劉璟之言,覺得對方是在替顧興祖求情。

然而,他了解劉璟的為人,知道劉璟在這個時候說這番話,必定有所暗示。

朱高煦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少年,現在的他連孫子都有了好幾個,多年閱歷讓他很快就明悟了劉璟的弦外之音。

“朕想了想,誠意伯所言,並非沒有道理。

鎮遠侯應該不至於敢違抗朕的旨意,這裡面或許真的存在隱情.”

朱高煦沉默半響之後,緩緩說道:“諸卿如何看待此事?”

歷史上的顧興祖曾因擁兵自守、貪生怕死、貪汙受賄分別在宣德年間、正統年間、景泰年間被逮捕入獄。

朱高煦本打算以顧興祖違抗聖命、傭兵自守將其廢掉,但他考慮到短期內沒有合適的人代替顧興祖,便果斷聽從了劉璟的建議。

其餘眾臣見皇帝的態度因劉璟一句話而發生逆轉,不禁開始在心中琢磨劉璟剛才那番話的深意。

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魏國公徐輝祖最先反應過來,起身行禮道:“陛下,鎮遠侯擁兵自守,沒有救援廣西,乃是事實。

臣建議革掉其平蠻將軍之職,另選他人擔任此職,繼續鎮守貴州.”

剛才朱高煦已經下旨命貴州都司官兵歸蕩蠻將軍山雲節制,理論上來說,貴州都司下轄的衛所,都要聽山雲的將令調遣,平蠻將軍顧興祖已經成了光桿將軍。

徐輝祖這番話,等於是為劉璟獻上的“秋後算賬”之計又補了一計“釜底抽薪”,即合理合法的拿掉顧興祖的兵權,換成聽話且有能力的武將過去。

“魏國公覺得何人可以擔此重任?”

朱高煦撫須問道。

徐輝祖略作思考,然後恭聲答道:“回陛下,臣以為可任命鎮守湖廣、貴州總兵官蕭授為平蠻將軍.”

朱高煦聞言之後,腦海裡瞬間湧現了與蕭授有關的記憶。

然而,他記憶裡的蕭授,出現在永樂二十年臘月的奉天殿朝會上,乃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將。

“齊卿,朕沒記錯的話,鎮守湖廣、貴州總兵官蕭授已年過古稀?”

朱高煦看向兵部尚書齊泰問道。

齊泰起身行禮道:“請陛下恕罪,臣也記不得蕭老將軍出生於哪一年.”

“魏國公,既然是你推舉的蕭授,那你對蕭老將軍有多少了解?”

朱高煦把目光重新移向徐輝祖說道。

徐輝祖躬身行禮道:“陛下,臣也記得個大概,說起來或許存有錯漏,還請陛下見諒.”

“朕事後會去核查,你先說,挑重要的說.”

朱高煦吩咐道。

“微臣遵旨.”

徐輝祖再次行禮道。

隨後,他便將記憶裡蕭授的過往,撿要緊的說了出來。

蕭授,字安民,前元至正十五年生,原吉安府人。

他在洪武十二年參加應試中武舉,朝廷敕令其任湖廣佈政司雲夢縣協臺,在與前元殘軍的征戰中初露鋒芒。

兩年後,調任湖廣嶽州府華容縣副守備。

洪武十四年,蕭授被編入朝廷南征軍,隨主帥傅友德南征入黔征戰。

翌年,貴州境內的大小土司均望風歸附,平定後置都指揮使司,領所設衛所,屯兵戍守,節治長官司。

於是蕭授被委領安順軍民府十二營長官司長官職,駐兵守習安。

當時,蕭授按朝廷旨意,對當地土官土民施行教化,使其歸順,確實冥頑不化者,才施加武力。

他這種招撫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果,以至於當地民間尊稱其為“安民將軍”。

此後,蕭授累功升任副千戶、正千戶、武德將軍、明威將軍。

永樂七年,朝廷進一步鞏固和加大屯兵戍邊的治策。

即臨邊險要處、地僻處、輸糧艱難處,帶兵百人屯田者委以百戶,三百人者委以千戶,五百人以上者委以衛指揮僉事之職。

同時實行“墾荒歸已,永不起科”的安置政策,鼓勵官兵在無戰事的和平環境下墾荒屯田。

因此,貴州境內蠻荒之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有無數耕田被開墾出來。

這個時候,蕭授於貴州隴格支帶兵屯田,並就此定居。

“永樂十五年,思州、思南兩大土司宣慰使為爭奪土地發生內訌,互相攻戰釀成叛亂.”

徐輝祖舔了舔嘴唇,接著說道:“上皇(朱棣)派顧成統兵活捉了兩大土司官進京問罪處斬,平息戰亂,廢除思州、思南土司,建立貴州布政司,置一司三州八府,推行‘改土歸流’之策.”

“彼時,蕭將軍因在朝廷‘改土歸流’中平叛戰功卓著和‘土流並治’中招撫得當,官升至大寧都指揮同知、右軍都督僉事.”

他說到這裡,再次躬身道:“永樂二十年十二月,已經六十餘歲的蕭將軍被上皇授任鎮守湖廣、貴州總兵官.”

“當時冊封蕭老將軍為總兵官的聖旨,正是陛下您奉上皇之命親自在奉天殿上宣讀的.”

朱高煦點頭道:“蕭老將軍在貴州戎馬倥傯,馳騁疆場,身經百戰,確實是平蠻將軍的不二人選.”

“陛下英明,臣以為蕭老將軍剛毅多謀,治軍嚴謹,安定貴州,非他莫屬.”

兵部尚書齊泰出言附和道。

“諸卿以為如何?”

朱高煦環視眾人,目光特地在誠意伯劉璟身上停留了一會。

劉璟似乎有所察覺,起身行禮道:“陛下,臣附議.”

“陛下,臣也附議.”

禮部尚書於彥昭道。

一時間,殿內的“附議”之聲,連綿不絕於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開局撿了個媳婦叫任紅昌

愛吃唐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