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祖義兒子陳忠明的推波助瀾之下,到了乾熙二十四年年底,足利成氏與上杉家族之間的矛盾終於演化成了大亂的開端。

當時眼瞅著要過年了,足利成氏把繼任的關東管領請到了鎌倉府邸,名義上是親近下屬,實際上卻設了個鴻門宴把對方給弄死了。

之後,足利成氏手下的軍隊立即夜襲上杉家族的領地,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使對方蒙受了巨大損失,上杉家族成員倉皇逃竄。

這件突如其來的謀殺,讓關東的各位大名都驚慌失措,他們不明白雙方的恩怨,只好按照喜好去站隊,關東的人馬出現了第一次分裂,分為了足利和上杉兩派。

至此,歷史上倭國的享德之亂提前爆發,此戰亂在這個世界的後世被稱為倭國關東之亂。

次年正月,上杉家族稍作喘息之後集結大軍與足利成氏的大軍進行了數次戰役。

但在這幾場戰役中,上杉聯軍都被打得慘敗,多名大將戰死,只得捲起鋪蓋捲兒向東逃竄,在小慄城暫時歇腳。

但足利成氏不想給上杉家族喘息的機會,沒過多久,上杉軍再次被擊敗,小慄城也被攻克,足利成氏完全把上杉家族逼上了絕境。

為了解決困境,上杉家族盤算了半天,還是向幕府求援,希望幕府儘快派兵。

此時已經被柳生家族架空的第八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很快同意了上杉家族的請求,並借“天皇”的名義釋出了征討足利成氏的命令。

足利成氏如同他的父親一樣,也成為了幕府的敵人。

自征討令釋出開始,幕府軍以最快速度集中了各方力量,向足利成氏的主城——鎌倉城發起進攻。

不巧的是,當時足利成氏的主力部隊正在戰略要地古河城屯兵,鎌倉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殘。

於是鎌倉城很快就被幕府軍拿下。

足利成氏後路被斷,只得無奈放棄鎌倉城,想要在古河城重建其政權體系。

但古河城卻是柳生家族的地盤!

因為古河城的環境和戰略條件都很不錯,早些年就被陳祖義給盯上了,所以他派出次子陳孝明在城內經營了很多年。

古河城是一個靠河的城市,處於關東的水路樞紐地帶,也是戰略重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同時,古河城的周圍都在陳祖義與他三個兒子手下家臣的掌握之中,經濟基礎和人員基礎都非常強大,對於柳生家族日後的發展很有好處。

足利成氏進退兩難之時,陳孝明派出使者邀請其入城避難,並表示願意支援足利成氏。

足利成氏大喜,他憑藉著這一戰略要地,逐漸穩住了關東的東部地區,也抵抗住了上杉聯軍的瘋狂反撲,戰況就此陷入僵局。

為了佔據優勢,雙方在交界處紛紛增設防務,比如上杉家族就修建了河越和江戶兩座城池。

轉眼過去了幾年,陳祖義去世了,陳忠明成為了柳生家族的族長。

陳忠明是激進派,他派人暗殺了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立對方的一個幼子為幕府將軍。

這時候,他成為了倭國實際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數年後京畿之地及京畿以西的地方都逐一被柳生家族實際控制。

此時倭國關東的問題還沒解決,足利成氏依然與上杉家族對峙著。

陳忠明、陳孝明、陳衛明代表的柳生家族卻趁機在倭國關東地區大肆建城,發展勢力,比如在伊豆北部修建府邸,也就是後來的堀越城。

為了獲取足利成氏與上杉家族的支援,陳忠明派出使者,邀請雙方勢力高層舉辦了一場“交流會”,其實就是“分贓大會”。

數月後,足利成氏與上杉家族和談,同時以原足利幕府失德導致倭國大亂為由,一致推舉柳生長信(陳忠明)為新一代幕府將軍。

陳忠明三辭三讓之後,勉為其難的稱大將軍號,建立了柳生幕府。

至此,倭國被三股勢力瓜分,第一股也是實力最大的一股是柳生家族,第二股是上杉家族,第三股是足利成氏。

之所以沒有“天皇”什麼事,是因為這個時候倭國的“天皇”只是一個宗教領袖。

歷史上到了倭國的戰國時期,所謂的“天皇”也只是一個“吉祥物”,並無實權。

據說歷史上第一個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是在倭國推古朝時代攝政的聖德太子,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

不過,隋書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為“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之前都稱倭國統治者“王”或“大王”。

倭國統治者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倭國曆史上的明治時期,倭國“天皇”正式對外的文字記載最早是華夏曆史上的民國時期。

所以,在眼下這個時代,倭國並沒有“天皇”這個稱號的國家元首,只有代表宗教領袖的“天皇”,而且這個“天皇”既不自稱“天皇”,對外也不稱“天皇”,有點像某個宗教家族代代傳承的教主。

陳忠明率領柳生幕府歸明之後,朱高煦做出了對倭國“天皇”的處置。

首先是去僭號,畢竟天無二日,世界上只有大明皇帝可以使用天、皇、帝這些,其他任何國家的君主都不能用,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至於說這是對“天皇”的翻譯,因為其發音就是“ten-no”,哪怕音譯成“天王”也帶了個“天”字。

這是僭越,絕對的大逆不道,必須徹底廢除。

既然倭國歸明,那就必須遵守大明律令,所以對“原天皇”的處理也很簡單,那就是給他在大明京城郊外修一座大的寺廟,送他與他的宗族進去當真正的和尚,且不準其離開寺廟。

而且今後“天皇”只准翻譯成其他的,叫“藤僧先師”、“藤大和尚”都可以,總之不能再翻譯成“天皇”。

當這代“天皇”圓寂之後,那麼“天皇”也就徹底成為了歷史。

因為倭國都不存在了,倭國宗教領袖也自然應該消失。

之所以讓所謂的“天皇”多活幾年,是大明乾熙皇帝仁慈,想給對方一個體面罷了。

足利、上杉等首領才不會管這些事,他們本來對“天皇”就有沒有什麼感情,如果與大明開戰,打到最後死的肯定是他們。

說到底,他們無所謂被誰統治,只要給他們世襲的領地就行。

其次,明確東瀛都司與鯨海都司的轄區,以及東瀛都司下轄三個宣撫司各自的轄區,不屬於本司轄區的不能覬覦或霸佔,比如早在永樂中期就歸明並被朝廷設定為琉球府的地方。

總之,朝廷劃給你們宣撫司的才是你們的,不給你們的不能搶,否則屬於犯上作亂,朝廷派兵滅了你們也是咎由自取。

最後,既然倭國不存在了,那麼原先的倭國貨幣也就得強制廢除,但允許按一定比例兌換成大明寶鈔(通寶與金鈔的並稱)。

大明的所有藩王封國、臣屬國、附屬國都必須使用大明寶鈔。

不使用寶鈔就是對大明不忠,既然對大明不忠那就不是大明的臣屬國、附屬國,若是遭到大明親王藩國的攻擊,大明是不會出手製止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的諜戰生涯

電芯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