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熙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奉天殿,早朝。

朱高煦升座之後,環視殿內文武大臣道:“今日是乾熙十八年的第一次常朝,朕要宣佈三件事.”

送走熱鬧非凡的元宵節數日後,乾熙君臣迫不及待的開始了新年度的第一個常朝。

朱高煦著急是因為黎氏越國被滅後,大明正式把扶南半島納入版圖,接下來他有很多事情要安排。

而群臣著急則是為了扶南半島的權利分配之事。

此時,眾臣聞言,皆抖擻精神,彷彿兔子般豎起了耳朵。

隨著兩道震驚天下的聖旨在乾熙十七年年末頒佈之後,舊的一年過去了,大明百姓迎來了新的一年。

正所謂“新年新氣象”,朱高煦決定在這新的一年裡做一些新的嘗試。

“黎氏越國建立在暹羅、真臘、占城三國王公貴族的屍骨上,朕發兵剿滅黎賊之後,派使者尋找三國王族後裔,卻一無所獲。

而三國百姓又心向大明,紛紛推舉耆老向朝廷上書,乞求朝廷將暹羅、真臘、占城收歸治下,派遣流官加以治理,如昔日安南國故事.”

“此乃人心之所向,朕決定答應三國耆老的乞求,改占城為象林府,劃歸交州布政司治下。

同時,以暹羅河(蒙河)為界,河北之地設暹北承宣布政使司等處進行管轄,河南之地設暹南承宣布政使司等處進行管轄.”

朱高煦朗聲道:“這便是朕要宣佈的第一件事,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臣無異議.”

吏部尚書兼內閣顧問王直兼走出班序說道。

“如今暹羅、真臘、占城三國皆已不存,我大明人心所向,陛下順天應人,合符天道,臣亦贊成此舉.”

戶部尚書兼內閣顧問王佐緊隨其後道。

禮部尚書兼內閣顧問楊善略作猶豫後,也走出班序表態道:“臣附議.”

隨後兼任內閣顧問的兵部尚書王驥、刑部尚書魏源、工部尚書王巹依次出列表示贊同朱高煦的決定。

接著,眾文臣紛紛高呼“陛下聖明”或“臣等無異議.”

朱高煦將目光移向勳臣武將一列,問道:“兩位都督可有異議?”

大都督府右都督兼內閣顧問陳懋道:“陛下聖明,臣無異議.”

“陛下聖斷,臣自是贊成。

不過,黎賊雖滅,但兩暹(暹北、暹南)之地仍存在大量土酋豪強,為防備再起叛亂,臣奏請陛下派遣大將鎮守兩暹.”

大都督府左都督薛祿躬身道。

以前朱棣在永樂初期改革爵位制度,規定了降等襲爵與考核襲爵並行,而朱高煦去年年底頒佈聖旨,讓沐儼襲爵黔國公,繼續鎮守雲南,又讓張輔世鎮孟甸、朱能世鎮孟撾。

他這兩道旨意,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爵位世襲罔替的規矩——世鎮一地便可世襲罔替。

朱高煦此舉,無疑是變相的兌現了朱棣在永樂年間對勳臣武將們的承諾——分封異姓功臣於海外建國。

自那以後,凡是公侯級別的勳臣武將無不翹首以盼,期待著能夠外出世鎮一地,讓自家爵位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尤其是在黎氏越國剛被滅掉的情況下,扶南半島南部仍需至少兩位大將鎮守。

薛祿這番話,等於是說出朝堂上眾勳將的心聲。

雖然有資格參加早朝的勳將不多,只有寥寥十餘人,但他們卻代表著武將的聲音。

洪武后期,朱高煦還是皇孫之時,薛祿就以護衛之職,跟隨左右。

可以說,薛祿是朱高煦的潛邸老臣,也是朱高煦的絕對心腹愛將。

他與朱高煦多有默契,知道眼下這個情形需要有人代替眾武將提出這個問題,而陳懋剛才卻沒有提,所以他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薛卿所言極是,朕正有此打算.”

朱高煦順勢接話道:“為後世子孫計,扶南半島不容有失,兩孟(孟甸、孟撾)有張輔、朱能鎮守,兩暹亦需兩位大將鎮守!”

“陛下,於大明而言,扶南半島乃邊陲蠻荒之地,有英國公、成國公坐鎮足以,何須再派大將?”

右都御史陳鎰走出班序,躬身行禮道。

薛祿、陳懋等勳將立即對陳鎰怒目而視。

朱高煦卻微微一笑,撫須道:“陳卿,扶南雖地處雲南之南,對朝廷來說,確是邊陲。

但那裡的水稻一年三熟,瀾滄江等流域更是有著廣闊的平原可供開墾。

若能對扶南加以開發,數十年後便可‘扶南熟,大明足’!”

“陛下,大明坐擁兩淮、湖廣、兩遼等廣大平原,無論是甘薯還是馬鈴薯,皆可在災荒之年,解決民間之饑荒。

而開發扶南,耗時耗力不說,還需武力鎮防蠻夷作亂,若所託非人,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陳鎰恭聲勸道。

朱高煦高聲道:“朕決意郡縣扶南,陳卿無需多言.”

接著,他大手一揮,示意陳鎰退下。

群臣能感覺到朱高煦兼併扶南的執念,就像永樂年間朱棣要把草原上的瓦剌與韃靼打殘的執念一樣。

事實也是如此。

為了吞併扶南,朱高煦早就進行了佈局與謀劃。

從乾熙十二年四月,他調張輔入雲貴都督府擔任軍參總督開始,算是對兼併扶南半島的一個關鍵性佈局。

張輔不負所望,率領大明官兵艱苦奮戰,迫使思任法在乾熙十三年的四月派出使者向大明賠款求和。

於是,大明第一次征討麓川之戰以麓川一方求和告終,大明取得勝利。

而那時的勝利對朱高煦來說,只是大明兼併扶南半島的第一步。

他那時不殺思任法,是因為那個時候整個扶南半島還沒有大亂起來。

等到原安南地方豪族黎利在交州府起兵叛亂,寮國宣慰司也跟著亂起來之後,朱高煦自然要趁機把思任法往南趕,讓戰亂席捲整個扶南半島,這才符合他的利益。

在乾熙十四年十月底,朱高煦以大都督府左都督張輔掛平蠻將軍印,雲貴一軍戎政提督趙安、雲貴二軍戎政提督蔣貴、雲貴三軍戎政提督任禮為左、中、右參將,王驥、陳懷、高士文為參謀,領兵十萬,進討思任發。

同年十二月,思任法大敗之後,不得不攜帶妻子從小道渡江經景邁逃往暹羅,隨其渡江溺亡者不下萬人。

至此,大明第二次征討麓川之戰,以麓川思任法、東籲吞禿魯政權覆滅為結束。

隨後,朱高煦設定了孟甸、孟撾兩個承宣布政使司。

接著,乾熙君臣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在扶南半島北部建立起了三司行政體系,完成了對原麓川、孟養、木邦、緬甸、寮國等宣慰司的郡縣化,正式在那裡站住腳,實現了有效統治。

與此同時,朱高煦利用錦衣衛密探無孔不入的間諜之能,順利把思任法、黎利等人掀起的戰亂引入了暹羅、真臘、占城三個國家之中。

更是借黎利的手,完成了對扶南半島南部三個小國的禍害。

就這樣,乾熙十六年十二月初,兼併三國的黎利僭稱大越皇帝,建立黎氏越國王朝。

從乾熙十二年到乾熙十六年,四年的時間,扶南半島上因為思任法、黎利等人掀起的戰亂而死亡的土著人數超過了一半。

那時朱高煦見兼併扶南半島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乾熙十七年二月初頒佈討伐黎利的詔書。

在大明正式舉兵討伐黎氏越國後,黎氏越國內部爆發了很多叛亂。

同時,孟甸與孟撾境內的東籲、木邦、景邁等土酋豪強也趁機掀起叛亂。

經過乾熙群臣的努力,兩孟境內的叛亂在乾熙十七年九月徹底剿滅,至於黎氏越國則在十一月被消滅。

這次戰爭結束後,朱高煦派錦衣衛密探粗略統計發現,這時除了交州布政使司轄區外,包括兩孟在內,扶南半島土著人數僅剩四成上下,也就是兩百六十萬左右。

而且,剩下這兩百六十萬土著之中的半數,都躲進深山老林避難去了,其餘半數之中的大多數人皆是心向大明者。

也就是說,在乾熙十八年年初的時候,兩孟、兩暹合計面積超過十個淮西省的土地上,僅僅分佈著兩百六十萬的土著,且大部分土著心向大明。

這個時候,正是郡縣扶南的絕佳時機,朱高煦不可能會放過。

他之所以執著於兼併扶南,是因為再過十餘年,大明就會進入“恆寒”的氣候!

《明史·五行志》中明確記載:“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東、河南、浙江、直隸、淮、徐大雪數尺,淮東之海冰四十餘里,人畜凍死萬計。

五年正月,江南諸府大雪連四旬,蘇、常凍餓死者無算.”

由此可見當時氣候嚴酷到何種程度!

雖然朱高煦不記得歷史上大明是從景泰四年開始,氣候環境正式進入“恆寒”時期的,可他卻清楚的記得,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冰期”。

(注1)

正因如此,他對明朝史料上的恆寒記載印象深刻,不過他只記得大概的時間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幾年後。

朱高煦估算,在十二、三年之後,整個華夏就會進入恆寒的氣候,開始被小冰期支配。

小冰期時代的特點就重點體現在它的冬天氣溫異常的寒冷,而夏天雖說沒冬天那麼冷,但氣溫也是大幅度降低。

兩廣氣候溫和,就算是冬天溫度也在二十度左右,但是在小冰期,連福建、廣州等地都下起了一尺厚的大雪。

眾所周知,在大多數情況下,天氣寒冷的同時也會帶來乾旱,而由於“小冰期”時代天氣整體氣溫下降,整體天氣都以乾旱為主,夏天也不例外。

於是,連原本高溫多雨的夏天,天氣也異常乾旱,甚至會連續多年不下雨。

據史料記載,在小冰期時代的大明各地,如山東、河南、江西等都有著不同情況下的災情,較輕的大概是兩三年不下雨,嚴重的甚至十年沒有下雨。

長久乾旱對農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而久旱造成的後果則是哀鳴遍野,荒民四處流竄,大明王朝的整個天下陷入了動亂之中。

朱高煦讓鄭和從海外引進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就是為了應對將來必然會發生的天災。

否則,饑民就只能啃樹皮、吃土,吃一切能吃的東西,甚至易子而食。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據明清史料記載,全國各地乾旱記錄不在少數,但記錄更多的卻是蝗蟲的災害以及朝廷對蝗災的賑災記錄。

不僅如此,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會與老鼠爭奪食物,於是又有染上鼠疫的危害。

據記載,崇禎年間,大明發生的數次鼠疫直接導致上百萬人死亡,甚至連守衛京都計程車卒都被鼠疫所侵害,士卒們都跌三倒四,數十人防守的地方只有一人把守,鼠疫的危害不可謂不嚴重。

除了這些,還有地震。

歷史上,終明一朝,有記載的地震就發生過四百一十八次,平均八個月發生一次地震。

雪災、旱災、地震等天災所造成的後果是大明境內的部分地區糧食從欠收到絕收,使得百姓在惡性迴圈下生活更加困難。

這些一切的一切,皆是小冰期乾旱特徵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總之,接連不斷的災難發生,導致當時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眾多的百姓成為了小冰河時期的犧牲品。

而明朝的農民起義大部分都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被逼的走上造反之路。

歷史上的李自成正是因為朝廷為了應對小冰期,大量裁員,結果丟了工作,無路可走才開始造反的。

朱高煦不會傻到去靠紅薯與土豆,幫助大明百姓渡過恆寒氣候所引發的天災劫難。

極寒與乾旱來臨之時,紅薯與土豆同樣也會減產。

他在大明境內積極推廣這兩種高產作物,為的是培育出更加抗寒抗旱的品種,提高應對小冰期天災的勝算。

他兼併扶南半島,也是這個目的。

扶南屬於熱帶氣候,全年高溫,小冰期雖然會影響扶南,但總體上來說並不大。

只要把扶南開發成大明的糧倉,那麼他朱高煦與其後世子孫帶領大明臣民渡過小冰期的勝算便能超過七成!

所以,別說派四位大將鎮守扶南,就是派六位、十位,朱高煦也在所不惜。

當然,到時候對外發動戰爭,也是應對天災的一種手段。

歷史上,到從十六世紀開始,一直到十七世紀的歐洲大饑荒,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冰河時期所致。

而一旦一個國家內部饑荒,就會想著向外拓展土地,獲取新的生產資料和生產資源。

這時歐洲一些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已經開始了對世界各個殖民地的掠奪。

朱高煦自然不會傻到硬抗,他將會在有生之年,把能封出去的兒子都封出去,同時在海外關鍵之地派大將世鎮,如兩孟由張輔、朱能世鎮之故事。

到時候,大明本土扛不住了,還可以把人口往海外轉移。

注1:“小冰期”的天氣轉冷實際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明清小冰期”的天氣轉冷實際上從洪武年間便已經開始出現,至明朝中期開始,氣候開始保持“恆寒”,而這種寒冷天氣從清初開始逐漸好轉,但一直到光緒六年以後,氣候才開始再度逐漸轉暖。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時空協奏曲

馬公灘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