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玄德野望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白居易《長恨歌》話說陳龍自稱許劭、許靖之高徒,借麴義的宴席擺事實、講道理,終於成功說動田豐、麴義,田豐更是請陳龍幫助聯絡幽州的好友田豫田國讓。

滄州通道的開啟,意味著幽州部隊南下的大門已經敞開,只要公孫瓚一聲令下,保證袁紹的冀州要瑟瑟發抖。

屆時,袁紹方面絕無可能應付兩線作戰,只有撤回顏良侵略青州的十萬大軍,孔融之圍自解。

陳龍答應田豐,為他們聯絡田豫接應,方知田豫正和劉備同在漁陽,好的如同蜜裡調油。

陳龍心中暗喜,劉備既然在漁陽,關張肯定也在,幽州、冀州風雲際會,自己就可以渾水摸魚,甚至直接將關張二人攬入懷中,也不是沒有可能。

終於酒散席收,陳龍與田豐等人告辭,匆匆回客棧將情況告訴周不疑。

周不疑喜道:“如此甚好!田豫若肯出兵,青州之圍立解。

而滄州若陷,袁紹冀州不穩,吾等可縱橫捭闔,大展手腳、收買官員,掃清統一障礙.”

陳龍深以為然,通知手下做好一切準備,明日即要出發。

夜間,甄宓問起冀州現狀,陳龍一一答之,只是未提及田豐、麴義之事。

再表田豐、麴義、李厲等人,轉天分頭奔赴范陽、南皮、鄴城等地,聯絡失散在各處的韓馥手下將領,秘密將家眷送到滄州不提。

陳龍等一行人,從滄州向北而行,不過兩百里路,都是一馬平川,即是位於後世京津兩座大城市交界處的武清,當時的幽州邊陲重鎮漁陽。

“漁陽鼙鼓動地來”,做為幽州治所薊縣緊鄰的漁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貫通幽州和冀州的咽喉要道。

公孫瓚重兵都在薊縣郊野駐紮,若是白馬義從全速出擊,一天就能到了滄州城下。

陳龍等人拿著滄州麴義出具的關防,順利出了冀州的轄區,來到了幽州地界。

地理風貌再變,在大平原上多了一些小山,正是華北地區太行山餘脈的痕跡。

幽州治所薊縣多山,西部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

山巒起伏,彷彿蒼龍盤臥,實屬龍興之地。

群山圍繞的小平原即為治所薊縣及漁陽所在,易守難攻。

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旬日之間,陳龍一行已經到了漁陽城下。

儘管暫時沒有戰爭,卻能明顯看出幽州兵防務甚是嚴謹,對過往客商嚴加盤查,不乏當眾搜身者。

輪到陳龍一行,直接挑明瞭田豫和劉備的旗號,加上略加打點,守城兵客客氣氣請眾人入城,還專門派了人去通知田豫。

漁陽自秦朝置縣以來,已歷四百餘載。

山川靈秀,人物軒昂,口音偏於冀州,有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

縣城不大,商賈卻是雲集,陸路運輸發達,加上重兵屯駐,僅是供應軍需,就吸引了眾多糧食和器械商人,故經濟發達,城中百姓或經商或手藝,維持生計倒也不難。

陳龍拉著蒙面的甄宓,進入漁陽古縣城的同時,漁陽主街邊上的一座精緻的小院內,軒廳里昂然站著兩個大漢,一黑一綠,圍繞在一個白臉漢子周圍。

白臉漢子正舒適的坐在太師椅中,在凝神沉思,著黑穿綠的兩位漢子,早已習慣了站在大哥身邊保護著,絲毫也不覺得疲累。

這白黑綠三人,正是久違的劉關張。

兄弟三人兜兜轉轉,歷盡艱險,始終不離不棄。

張飛散盡家財帶出來的幾百子弟兵,也已經消耗的七七八八,劉備是有夢想的人,到處去借兵,以實現自己的野望,卻顛沛流離,說不盡的前路艱難。

這回在公孫瓚處落腳,算是時間很長了,但可惜公孫瓚被袁紹壓制的苦不堪言,劉備一直在觀察,自己是否應該去投靠關係還算不錯的袁紹袁本初。

自從上次與陳龍在鄴城一別之後,領著兩個兄弟,舉義兵,鬥黃巾,投靠校尉鄒靖,好不容易因功當了安喜縣尉,手下有了近千人追隨。

但實力太過弱小,在大軍閥夾縫中無法生存,只得先後投靠袁術、孔融、韓馥、王門、公孫瓚等人,現在又在考慮投靠曹操或者袁紹以自保。

可以說一直過著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生活,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哭了多少場,卻從來都是無怨無悔,只因胸中揣著當絕世英雄、匡扶天下的夢想。

這些人雖對劉備禮遇有加、甚至以大事相托,但是幾乎對其都抱有戒備之心,恐怕被這位胸懷“匡復天下”之大志、身藏經天緯地之韜略的當世皇叔所取代。

劉備幼時家貧,朝中無人,只能靠軍功累積做下級武官,靠商人大戶的資助召集千餘人部曲。

這時候身在匪亂最重的中原,朝廷聲威尚在,各地勢力已經劃定,劉備聲名不顯又沒人提攜,想得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地兒勢比登天,素有英雄之志的劉備這時候投奔了師兄公孫瓚。

公孫瓚雖然接納了劉備,但只想把劉備當槍使,用來對付冀州牧袁紹。

當時公孫瓚在遼東、遼西一帶威名赫赫,袁紹四世三公,坐享韓馥之地,擁兵百萬霸凌於天下,幽冀二州就讓這雙雄平分了,河北名士是不會下注在劉備這個卑微的安喜縣尉身上的。

外來之士,更加未必知道有劉備這麼一號,劉備當時只能想盡辦法勤政愛民、收拾人心,身卑人下,抱負不得施展,身心痛苦可想而知。

孔融向劉備求救那次,劉備受寵若驚,一句“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透露多少卑微、悲涼和可憐。

即使兩位賢弟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劉備這隻雀鳥卻始終不得展翅高飛。

劉備一左一右拉著兩隻耳垂,這是他思考時的一個習慣,漸漸拉的自己大耳垂肩,倒成了皇叔的標緻。

身邊站著的關張二人對望了一眼,都看出對方眼神中的無奈,知道大哥又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

劉備如今與田豫打的火熱,目的當然是拉出自己的一塊根據地進行割據。

但他不敢讓田豫看出自己的野心,否則可能雞飛蛋打,所以拼命掩飾著自己的野心,而城裡的部隊,也始終掌控在田豫的手裡。

劉備苦思無計,只得開始考慮再次轉移陣地,尋找機會。

北方群雄,自然是曹操和袁紹最為強盛,自己兄弟三人投靠,不失為偏將軍,但恐怕無法實現自己的野望。

徐州陶謙、青州孔融,都是文臣,始終比較闇弱,倒可能大有機會取而代之。

只是自己兵微將寡,地位低下,怎麼才能踏上人家的門檻呢?陶謙的徐州地域廣大、人民富庶,真是一塊大肥肉,必然被周邊的軍閥覬覦。

劉備若能看準機會,離開公孫瓚去幫助陶謙,也許是個機會。

即使面對的是天下無雙的曹操和陳龍二人,劉備也有信心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徐州保衛戰,即使可能會過早地離開這個亂世,馬革裹屍而還,劉備也在所不惜。

劉備終於停下了拉耳朵的動作,深深撥出一口氣。

張飛見狀,小心翼翼的問道:“大哥,可是想好了?”劉備微微點頭,望著兩個異常雄壯的弟弟,心中升起幾絲愧疚之情。

當下說道:“二弟,三弟,你們都是萬人敵,跟著大哥實在委屈你們了.”

張飛連忙搖頭,憨聲憨氣道:“大哥說哪裡話來!大哥的劍法深不可測,連我都不敢說能接的住呢!”

劉備呵呵笑起來,心情開朗了一些,笑道:“難得三弟也會拍馬屁了!不過,咱們三兄弟也不能在公孫這棵樹上吊死,我已經想過了,不如去投奔袁紹,尋找安身立命的機會.”

關張早已習慣了跟著大哥的指揮棒,也不驚訝。

關羽捋著美髯,笑道:“大哥說去哪裡,咱們就去哪裡.”

劉備有些哭笑不得,心想自己就是這兩個貨的大腦,可自己的大腦也不怎麼發達,何時才能有人也替自己出出主意呢。

愚者千慮,也有一得,自己已經投奔了這麼多軍閥,再投奔個袁紹,也沒什麼好丟臉的。

劉關張在小院中聊天的功夫,陳龍等人已經找好了宿處,當夜就在漁陽住宿。

當晚,陳龍與周不疑再次談起的,也是劉關張三人。

陳龍對周不疑說道:“關羽關雲長,乃是當世數一數二的虎將。

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使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相貌堂堂。

雲長乃河東解良人氏,武藝絕倫,虎牢關一役三英戰呂布,端的是英勇無比。

他的寶刀斬殺敵將無數,他的英勇無雙早在曹袁等大軍閥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尤其曹操,更是對他珍愛有加.”

“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生若巨雷,勢如奔馬。

張飛長得黑黝黝,絡腮鬍子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生長,眼睛總是瞪得滾圓,發怒的時候眼珠子就像要跳出來似的,說話用來吼,如打雷般讓人震撼。

他手使丈八點鋼矛,胯下踏雪烏騅獸,武藝甚至超過關羽,一直是心直口快,總是心裡想到什麼嘴巴就說什麼。

而且,聽說他文武兼備,尤善丹青,我仰慕他也很久了.”

陳龍說到這裡,哎了一聲道:“只可惜這兩個當世名將,都投靠了名不見經傳的劉備,而且成為了錘不離孟的鐵三角,怎麼破?”周不疑聞聽,一笑道:“劉備若死,這二兄弟真的會跟著去嗎?”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戰龍山

龍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