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王氏兄弟話說槐楊與司馬朗、郭淮言語投機、惺惺相惜,加上馬雲騄的推波助瀾,連帶貂蟬一起,舉杯對天地盟誓,義結金蘭成立香雲之盟。

這在當時世襲門閥為貴的社會風氣中,對於槐楊這樣的屌絲出身來說,可以算作是超級逆襲,也證明陳龍當天的表現有多麼的驚豔。

兩漢時期實行的官員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其它階層精英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

曹操死後,曹丕在採納陳群的動議後,創立了九品中正制,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形勢下產生的。

九品中正制實行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永遠難以出頭。

然而個人的出身本身,並不一定就完全決定個人的才幹與造詣,在三國時期,如鄧艾這樣出身寒門的名將,與鍾會這樣出身高第的良將皆不罕見。

因此,這次的香雲之盟,正是幾個人文才武略的結合,也代表了打破門閥腐朽風氣的新風尚。

幾人結拜之後談天說地,正在歡愉之時,忽然旁邊陰惻惻的聲音響起道:“你們究竟有何喜事,難道都喝高了不成?扔酒杯也不選個地方,砸的我兄弟頭上起了個大包!”

眾人扭頭一看,只見一人長身玉立,面如沉水,黑臉短髯,相貌英俊,一身灰色青絲袍褂,腰間懸著一口短劍,腳底一雙軟皮靴甚是少見,顯然是一身貴族打扮。

只見他正虛扶著身邊的青年,那青年捂著後腦勺,原來是剛剛被陳龍扔了的酒杯砸中了後腦勺。

陳龍一看,認得那青年就是王昶王文舒,不由得一陣好笑,表面上連忙道歉道:“原來是文舒小兄,適才在下狂狼,得罪了!還請文舒原諒則個.”

這本是極小的事情,那王昶臉色卻仍然陰鬱,顯然是過來找茬的。

果然扶著王昶的人一聲譏笑道:“砸了我家兄弟,就這樣就算完了?”

陳龍扭頭看了看那英俊青年道:“在下愚鈍,敢問這位是?”

那青年把手抱在胸前,挺胸抬頭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太原王凌是也!”

陳龍心中叫好,想不到王凌也跟著王昶到了天水,兄弟倆都是日後正史中曹魏的名將,沒想到在這裡取齊。

想了想問道:“原來是彥雲兄!早就聽說太原王家兩個青年才俊,想不到竟能一起相見。

彥雲兄儘管說,要我怎麼做才能恕罪.”

王凌、王昶,正史中都是當世豪傑,先後做過曹魏宰相級別的高官。

王凌本就是王允的侄子,正史中記載,王昶少年時,侍奉同郡名人王凌為兄,出身名門的王昶在曹丕稱帝前就已擔任太子文學,遷中庶子。

此前擔任過曹丕太子文學、中庶子的人還有司馬懿。

王昶官運一路順暢,直到曹叡即位以前,他已官任兗州刺史,兄長王凌一樣是地方高官。

曹魏中後期將領多由四方士人先徵入朝中試用,再考察其才能再轉任為太守、刺史,兼領將軍,故而這些將軍在此之前並沒什麼軍功。

但無礙於將領的軍事素質,王昶在領兵征戰以前就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

曹操時期的將領多限文化水平,曹操還得專門把兵書的道理簡單化傳授於諸將。

能夠撰寫兵書的人物在當代必受矚目,王昶不久竟遷任徵南將軍、持節,都督荊州、豫州諸軍事。

曹仁昔年追隨曹操征戰多年才得到這一職位。

曹魏時期的軍事制度是以中護軍為核心,逐漸演變成將軍都督地方的軍事制度。

曹操最初都督地方軍事的幾位將領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淵,曹丕接班後完善了都督制,通常以四徵將軍兼領刺史,並都督州郡軍事。

西線都督駐守關中,負責防備蜀漢。

南線都督坐鎮荊州,東線都督則同時都督揚州、青州、徐州諸軍事。

由於這些大將通常兼領州郡行政事務,無不是文武兼具,卻不像東漢末年那樣會有從軍旅中提拔出來的大將,只是粗通文墨。

在曹操時期這種都督制度還不成熟,核心將領多從曹操的中軍裡衝殺而出。

到了曹丕時期,以曹真都督西線,曹休都督東線,夏侯尚都督南線,由曹仁以大司馬身份名義上統領全國兵權。

滿寵、賈逵、郭淮、田豫幾位已是曹丕時代的頂尖名將。

能夠坐鎮一方,實則已是曹魏名將的極限,如司馬懿這般能夠掌控中央大權的將領就不再視為武將看待。

正史中,王凌早年就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賈逵等人結為好友,後來舉孝廉,出任發乾縣縣令,後因罪獲刑。

服刑期間,恰逢兗州刺史曹操巡察。

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當即解除他的勞役,委以驍騎將軍主薄之職及中山太守,屢有治績,後來得到曹操賞識,出任丞相掾屬。

後來屢立戰功,直到與兗州刺史令狐愚謀利新君曹彪事發,此是後話暫不提。

而王昶在王凌密謀擁立曹彪為帝,在曹爽被誅殺後,獻上治國之策,積極向司馬懿靠攏,在王凌事變以後並未受到牽連。

後來守戰東吳,終成一代大將。

王昶根據孫吳發生的二宮之爭,分析出其內部混亂,加上陸遜、諸葛瑾、朱然、步騭、全琮皆已死去,顧譚、張休、顧承等遭到流放,孫吳內部欠缺有實力的大將。

王昶上奏可由新城郡為起點,進攻蜀漢、東吳的邊境地區。

由王昶為主將,王基、州泰協同三路出兵南下伐吳。

新城太守州泰負責主要任務,襲擊巫、秭歸、吳之房陵。

王基進攻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

王昶的主力進攻江陵,牽制吳軍主力。

吳軍在荊州的佈防一向如此,夷陵(西陵)既能夠防禦蜀軍,同時可作為江陵在江北聯防據點。

當年周瑜攻江陵就先派甘寧搶佔夷陵,呂蒙襲荊州後,陸遜率先搶佔宜都、夷陵。

王昶的戰略並非一舉拿下荊州,更主要是試探孫權方內亂之後的軍事實力如何。

這時吳軍已經有腐化趨勢,吳軍的三員大將分別是車騎將軍朱然之子施績,丞相步騭之子步協,大將軍諸葛瑾之子諸葛融,三人全都是代父領兵。

施績或許有些實力,步協和諸葛融卻是除父名外,不見經傳的角色。

王基軍逼向夷陵,王昶軍逼向江陵,在兩岸用竹索作橋,渡水襲擊吳軍。

吳軍潰逃到南岸,又開鑿七條道路來攻。

王昶讓弓箭手利用有利地形同時發射,吳軍再敗,東吳大將施績在夜裡逃進江陵城。

王昶派兵追殺,想把吳軍引到平曠的地段與之交戰,派五軍列隊沿大道撤軍,以假象矇騙吳軍,同時又派人騎馬挑著繳獲的戰利品在城的四周向吳軍顯示,以激怒吳軍。

埋設伏兵,等待襲擊吳軍。

施績果然派兵追殺大軍,王昶出兵與之決戰,結果大獲全勝。

施績逃跑,他手下大將鍾離茂、許旻被殺,繳獲敵人的鎧甲、旗、鼓、珍寶、武器無數,遂班師而還,王基、州泰也都立下了戰功。

因此軍功,王昶被任命為徵南大將軍、儀同三司,晉封京陵侯。

但因王凌之事影響,後續王昶並未能繼續伐吳偉業。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召喚烽火狼煙

咕嚕嚕的扇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