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怎麼帶火藥味呢?我說的也沒錯啊!

現代鹽過去是可以橫掃古代市場的,這有毛病嗎?”

“而且,人家穿過去是皇子啊!怎麼就不能賣了?

“皇子不是一樣啊!”

蛤蟆:“不一樣,皇子可以和大宋官家合作,反正是父子,樓主要有好東西拿出來,大宋官家還能拒絕了?”

“對,樓主可以開一家公司和官家合作。這個可行的!

我這有製鹽資料,給你發過去看看。”

熱心的網友將如何製鹽的資料給趙樞發了過來。

鹽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維持人體運轉的物質。

能促進腸胃消化,增進食慾。人久不食鹽,身體就會沒勁。

所以無論是從調味還是身體角度,百姓們都要用鹽。

因為是消耗品,所以市場巨大,一般都被朝廷霸佔。

食鹽是指來源不同的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等。

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

還有一種鹽的說法,古人從河東鹽池中引水至旁邊的耕地,每當仲夏時節,遇到刮大南風時,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長滿了鹽花,當地人把這叫種鹽。

趙樞將網友發的如何製作精鹽的資訊記錄下來。

面對學習,趙樞一絲不苟,生怕錯過任何細節。

另外就是網友提供的炒茶法了。

在北宋,也是一個非常熱愛喝茶的朝代。

不同的是宋代是煮茶,現代是泡茶的方式。

煮茶是當時主流風尚的飲茶方法。

而到明朝時期,炒茶工藝開始出現並且成熟,發生變革,逐漸發展延續成為至今的泡茶法。

茶葉出現之初,那時的古人不是將其作為飲料,而是藥物。

所以最原始的茶葉食用方式是採摘新鮮的茶葉,然後直接咀嚼生吃。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茶葉慢慢由藥物變成了一種羹湯型別的食物,出現了最初的比較原始的烹茶法。

通常還會加以蔥,姜,棗,鹽等調料一起煮。

說白了就是煮了一鍋茶葉湯,通俗淺顯的來說和煮一鍋白菜湯沒啥區別。

煮茶,是先要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為粉末狀態,再用篩子篩成細末,後放到開水中去煮。

顯然炒茶更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只要將茶葉用煮茶器,茶壺等容器,加水煮沸即可。

泡茶更為簡便,且經過現代炒茶出來的泡茶氣味更為香椿,口感清澈怡人。

至於炒茶的方法,其實也不難。

首先將茶葉放入大鍋中開小火用手翻炒,動作要快不然茶葉會燒焦。

控制火候不停地翻炒,十多分鐘後,可以邊翻炒邊揉搓。

一個小時左右炒至顏色成熟時,加快翻炒的速度。

出鍋放置時用報紙墊著,放涼即可泡茶喝。

現代最著名的茶葉是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祁門紅茶,信陽毛尖,君山銀針,都勻毛尖,安溪鐵觀音。

製作方法有些能簡便蒐集,雖然不可能真正得到獨門秘方,但採取什麼茶葉,大致方法還是有的。

隨便帶點過去,製作出來比古代的肯定是有區別,自然也有市場。

僅僅是茶葉的採取和製作,泡茶細節,趙樞在電腦面前研究了好幾個小時。

要用的記錄下之後,趙樞也會在網上先購買一些自己試驗。

用自己家的小鍋試,開始炒茶,其中細節的操作,時間的長短等等,趙樞會按照自己知道的去做。

雖然第一鍋出來,趙樞品嚐了一下不盡人意,但至少還能喝。

這就需要更加專心的學習了。

為了更好的學會重要的商品手段,趙樞專門開車去了附近的一些茶坊,茶廠。

他花點錢在裡面進行一定的學習,很多都不是什麼秘密,多做交流,試驗,三四天趙樞學到了很多。

回到家,趙樞鬆了口氣,茶葉的方法他懂了一點。

又看了看某乎。

上面有人提議水泥相關的東西。

是水泥配方。

趙樞大致看了一下。

水泥生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簡稱為兩磨一燒。

首先生料粉磨。

石灰質原料,黏土質原料,以及少量的校正原料,經破碎或烘乾後,按一定比例配合、磨細,並製備為成分合適,質量均勻的生料。

再經過熟料煅燒,最後水泥粉磨。

熟料加入適量的石膏,有時還加入一些混合材料,共同磨細為水泥。

大宋那邊房子都是木材,很多百姓家裡很簡陋,漏水,質量不好。

如果有了水泥,不但可以建造道路,建築方面也能得到大面積改善。

水泥一項,趙樞也是研究了好久。

只能說他大致上搞懂了一些原理,具體怎麼操作也不是他一個人能製作。

最好的辦法就是過去後,找一些高階人才,他提供原理配方,組建研發團隊去弄。

有趙樞的材料提供,解析,一群人去造也是有成功機率的。

趙樞還在網上看了關於水泥製作方法的專業書籍,配方材料等等。

除了這個,還有燒磚的工具,配方,混泥土結構理論,這些都是關於建築行業的。

還有網友提供的一些其他的素材,趙樞都要記下。

除了吸收這些知識之外,趙樞在家裡也會對於製作精鹽,茶葉,辣椒醬進行試驗。

雖然不會短期有效果,至少要懂個大概。

隨著時間緩緩而過,趙樞揉了揉腦子,天色黑了。

趙樞出去吃個飯,回來洗澡躺下休息一會兒。

然後在看筆記。

又看了看左手。

“倒計時48天13時35分45秒……”

“還剩下48天我就穿越了?”看著時間趙樞又一個鯉魚打挺坐了起來。

他不能休息,要繼續消化知識。

開啟手機某乎繼續看。

這時候,有人提議:“樓主,除了水泥和道路的建設,出行也很重要,腳踏車最簡便。

還有三輪車,如果有了這些東西,就可以替代馬車,這商機很大啊!”

“古代的路,好像很難騎腳踏車吧?靠譜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想,活著

罪人的懺悔

巨甜!鹹魚王妃養夫有方,方方高糖

雲開時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