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陛辭,警告

紫宸殿中,李治抬頭,似笑非笑的看著李絢:“聽說你找楊炯了?”

“是,臣想找楊炯寫一篇檄文,討伐吐蕃。”李絢認真拱手,誠懇回答。

李治笑著點頭,感慨道:“朕知道,你曾經說過,想用一篇檄文逼唐古拉山的吐蕃軍團北出。”

“是!”李絢躬身,認真說道:“這樣的檄文,在論欽陵那樣老辣的人物面前,根本不起作用,但是在整個吐蕃上下層百姓,前線軍卒眼裡,被人率兵堵住北側出口,無盡嘲諷,他們還被迫收縮在山裡,能忍得住才怪。”

李治神色認真起來,點頭說道:“看來的確能夠起到一些作用。”

“臣也希望如此,畢竟這是我大唐少有的輕鬆機會。”稍微停頓,李絢再度向前拱手,然後說道:“臣其實還希望這篇檄文能夠動搖得到吐蕃新任國主赤都松贊……若能激的他逼迫論欽陵,甚至和論欽陵起衝突,我大唐便有不戰而勝的機會。”

“但這樣的機會不多。”李治微微擺手,但隨後又說道:“不過難得你如此用心了。”

“這是臣分內之事。”李絢認真躬身。

“楊炯如何說?”李治身體微微前傾,檄文之事若真的有用,威力不可同日而語。

李絢當年就勸過李治,將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四人集齊,然後共同寫一篇檄文,最好能直接罵死吐蕃國主芒松芒贊。

可惜那個時候,李治並不知道芒松芒贊已經病重,不然一篇檄文,真的可能將他罵死。

李絢拱手,說道:“校書郎說,此事需要細細斟酌,不能倉促而為,而且,他也會去信蜀中,詢問杜審言之意,畢竟此種事情,還是杜審言更加合適。”

“的確,罵人這種事,還是杜審言最合適,哈哈哈……”李治忍不住的笑了起來,隨即擺擺手,說道:“伱繼續。”

“是!”李絢認真拱手,說道:“臣乾脆請校書郎聯絡盧照鄰,還有賀知章,幾人一起行文商議,當能成一篇好文章。”

“不錯。”李治感慨的點頭,說道:“不管此事能否說的吐蕃君臣混亂,但有此行,便是一樁盛事,傳旨,賜幾位愛卿半年假期專司此事,若來京中,秘書省負責仔細款待。”

“喏!”帷帳以後,一名舍人站起來拱手。

李治轉身看向李絢,問道:“朕聽說賀季真在昌州做的不錯,你什麼時候放他回來參加科考?”

“陛下竟然還記得賀季真之名。”李絢有些驚訝的拱手,然後說道:“自從當年不第之後,賀季真便一直在興海當任主簿,這幾年間著實歷練出不少……陛下既然想他,臣讓他今年年底回來參加科舉便是,今年是趕不上了。”

科舉之事,年底十一月份的時候,就要進行報名,之後還有行卷揚名一系列的事情,很麻煩。

“明年也好。”李治點點頭,說道:“明年你要兵伐吐蕃,科舉之後,朕將他調回昌州任縣令便是。”

“多謝陛下恩典。”李絢感激的躬身。

一般科舉進士,科舉之後,能夠任以一縣尉便已經相當不錯,縣令比縣尉起碼要高出三級。

皇帝一句話,便讓賀知章省了好幾年的磨勘。

李治微微擺手,說道:“昌州這幾年興旺,賀季真也是有功的,朕不過是順勢獎勵而已。

對了,聽說,你府中也有人要今年科考?”

“是,河北宋璟,櫟陽縣令宋務本之孫,衛州戶曹參軍宋元撫之子,宋務本早年曾隨左相在高句麗征戰,有幾分香火情,便在臣等府上讀書。”李絢簡單的說了來龍去脈。

宋璟是劉仁軌的關係,劉瑾瑜拉到了彭王府。

“臣呼叫過幾次,其人能力不俗,不在姚崇之下,若能中舉,當能為陛下,為朝廷效力。”李絢認真躬身。

“要不今年科舉之後,朕也將其調到昌州?”李治沉吟起來。

李絢趕緊拱手,說道:“陛下,不可,宋璟有用之才,在朝中比在地方更能發揮其能力,還是讓他留在朝中為陛下效力。”

李絢拒絕的非常果斷,絲毫不給皇帝勾連自己的機會。

“朕記得,你對姚崇的事情也不怎麼管。”皇帝看著李絢輕輕點頭。

李絢拱手,說道:“陛下,若說文才,賀知章還要在姚崇和宋璟之上,但若是為官治政能力,姚崇和宋璟都要遠在賀知章之上,而且賀知章為人輕狂,而姚崇和宋璟也要內斂許多。”

“朕到時候會看他們的試卷的。”李治下意識的點點頭,隨即笑著說道:“當然,首先他們的試卷能送到朕的眼前。”

一場科舉,上千考生參加,最後得以中舉的,只有三十餘人。

甚至可能還會更少。

試卷真正能送到皇帝眼前的,只有十人而已。

宋璟的試卷想要出現在皇帝眼前。起碼他的成績,要在千名考生,前十之列。

若他真有這份能力,那麼皇帝之後調整,也沒人能多說什麼了。

“臣謝陛下隆恩。”李絢認真拱手,然後說道:“陛下,臣有一建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說!”李治直接揮手,李絢在他這裡,何時說話約束過。

“多謝陛下。”李絢站起身,看向李治說道:“陛下,臣敢問陛下,今年科舉,是否有了突厥人成為狀元的意見。”

李治正色起來,坐直身體,慢慢點頭說道:“的確曾有過這種說法,但左相否了……突厥人這些年,在太學,國子監,學習授課並不在少數,但有進士之才者,亦是少之又少,更勿論是狀元了。”

李絢緩緩點頭,拱手道:“陛下所言,的確有理,突厥人文事總是不成,如此便只能夠依賴武事逞兇天下。”

“但該有的態度還是要有的。”李治抬起頭,輕聲說道:“狀元朕給不了,但探花和榜眼,朕若是刻意的鬆一鬆手,將來也沒誰不願意。”

“陛下聖明!”李絢認真的拱手。

朝廷取突厥族人為榜眼探花,如此一來,也能讓天下突厥族人,看到一條嶄新之路。

尤其是普通突厥族人,對大唐的敵意不那麼大,如此,將來有事的時候,也容易平定。

“你有心了。”李治擺擺手,然後從御案上拿起一本奏章,向前微微一遞。

一旁的王福來已經拿過奏章,遞到李絢手中。

李絢有些驚訝的接過奏章,還沒有開啟,皇帝就繼續說道:“你看看吧,這是密衛送上來的吐蕃和蘇毗密報,吐蕃倒是沒什麼大動靜,但是蘇毗,論欽陵調集了大量的人馬,還是修整昌都,似乎要將昌都修建成一座堅固無比的堡壘。”

“他是想將臣拖在昌都。”李絢翻看著手裡的奏章,腦海畫面漸漸的清晰:“他則是在想著,用昌都在前面吸引臣等注意,然後從唐古拉山山口出兵,直接突襲臣等背後,這算計……這算計臣怎麼覺得有些熟悉啊?”

“你看出來了?”李治有些詫異的看向李絢。

兵部的那些人,也是看了看了許久才發現這其中的貓膩,李絢現在竟然一眼看透。

“原來還是老套路。”李絢頓時恍然了過來,一時間覺得好笑,隨後,他轉身看向皇帝,拱手說道:“陛下,這是原本西北道大軍在昌州和吐蕃作戰時,論欽陵所用的套路,但臣實在沒有想到,他會故技重施。”

當初在昌州時,論欽陵裡手裡抓著瑪積雪山山道,然後東依興海,右靠伏俟城。

大唐只要攻擊其中一面,立刻就會遭受到來自其他兩方面共同的攻擊。

尤其是在昌都逐漸的被改造為堅硬壁壘的時候,這種手段就更加的明顯。

“你看出來了。”李治有些驚訝,但隨即就說道:“你既然已經看了出來,那麼對於此事,你有什麼好的方略沒有?”

“陛下。”李絢認真拱手,然後上前一步,說道:“敵之所欲者,我之最不欲為也。

論欽陵欲在昌與臣決戰,那麼最佳的方略,便是避開蘇毗昌都,然後選擇一個誰都未曾想過的地方。

大唐與論欽陵,相互廝殺,如此,論欽陵的優勢才能被降低到最小。”

“你是想故技重施?”李治有些恍然的點點頭。

李絢拱手道:“是的,陛下,現在這個時候,怕是沒人想到臣會對羊同下手。”

不是蘇毗,不是吐蕃,而是羊同。

李絢攻蘇毗,則有吐蕃和羊同兩面來攻。

李絢攻吐蕃,也有羊同和蘇毗兩路來攻。

但李絢攻羊同,吐蕃和蘇毗就未必會動。

因為三者之中,羊同的價值是最輕的,他們很有可能會擔心,李絢不過是在引蛇出洞。

“以一路輕騎,直攻羊同國都,大軍在後路張開口袋,若他們來救,臣就將他們一口吞掉,若他們不救,臣就直接拿下羊同。”李絢神色狠辣,沒錯,他就是在引蛇出動。

“這一路無憂。”李治輕輕的點頭,隨後又問道:“那麼接下來呢?”

“攻唐古拉山,然後以唐古拉山為誘餌,引論欽陵昌都出擊。”李絢輕輕躬身,自己的計策已經盡皆在此。

“就是不主動攻昌都。”李治輕輕點頭,他已經明白了李絢的想法。

“也可以借昌都之名,潛入唐古拉山。”李絢拱手,認真說道:“昌都留有一天,那麼一天便能從昌都派人進入唐古拉山。”

“你在謀算唐古拉山的關卡。”李治恍然明白了過來。

李絢躬身,說道:“唐古拉山九關,臣想盡可能的在昌都戰事期間,潛入唐古拉山,儘可能多拿下幾關。”

“怪不得左相說你適合任兵部侍郎。”李治感慨一聲,說道:“邏些之事,就按你的策略行事吧,交給你朕也放心。”

“多謝陛下。”李絢再度躬身。

“你明日就要啟程前往昌州了吧?”李治隨口問道。

“是!”

“去看看太子吧,告訴他,今年河南道的隱田整理,他需要加把勁了。”李治隨意的說著。

李絢一時默然,但很快,他就躬身說道:“臣領旨。”

“嗯,去吧,此行西北,小心一些,不要大意,論欽陵從來就不是好對付的,不要功虧一簣。”李治神色肅然起來。

“臣謹遵聖命!”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天下大道法自然

陳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