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家裡有小人

沒想到啊。

濃眉大眼的葛誠,堂堂燕王府長史,竟然也是愛財的。

“你去西山看看.”

朱高熾回頭對自己的長隨交代。

為什麼藩王還未上任領地前,在應天府沒有傳出什麼胡作非為的事蹟呢。

例如秦王。

因為一則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二則身邊沒有什麼有實力的狗腿子教唆。

猶如自己的長隨張全。

老實本分。

有些花花腸子,但不多。

不是張全品德高尚,而是因為他跟著的靠山權利不夠,狐假虎威不起來。

換句話說。

燕王公子還不夠格在北平橫著走。

也是朱高熾聽到秦王長史派人在西山打人,卻沒有派出自己身邊長隨應對的原因。

讓張全做點小事可以,命他去和秦王府的長史打擂臺。

猶如讓狗子去和老虎關在一個籠子裡。

恐怕他得嚇得當場跳腳。

現在的北平城裡。

能對付秦王府長史的,除了自己的母親燕王妃,只有葛誠才有資格。

北平城的文官們也不行。

現在還沒到文官們的時代,他們還得老老實實的盤著。

就算秦王府長史巧取豪奪,文官們也拿對方沒辦法,只能按照規矩彈劾。

為了百姓得罪勳貴。

有這種覺悟的官員不多。

風氣不一樣。

不像幾十年後,得罪勳貴能獲得好名聲,有利可圖。

張全納悶道。

“小爺,我去西山做什麼?”

“去看看誠叔的人怎麼打發他們.”

“你去學著點.”

朱高熾語重心長的交代。

心好累。

他現在唯一能使喚的,也就只有長隨,其餘的書童小廝們更拿不出手。

看看人家。

隨便派出一個下人,就能壓的西山最大的礦場主叫苦連天,這是本事啊。

自己以後有事,總不能次次求葛誠出面吧。

這也太不拿長史當幹部了。

張全委屈的離開。

他不傻。

自家小爺嫌棄他了。

燕王可是嚴厲叮囑過他們,不許他們在外頭為非作歹,更不許勾引公子做壞事,否則嚴懲不貸,這般誰敢胡來。

帶壞了公子們,引來了燕王的責罰,誰擔得住燕王的怒火,小爺可保不住自己。

……

上半晌。

因為長史有事找自己,加上朱高熾也不想去上課,於是藉機逃課。

先生因為朱高熾派人來告知的理由,把葛城推了出來,因此先生並沒有告狀。

奈何家裡有小人啊。

午膳的時候。

朱高煦告密了。

“娘,大哥沒去讀書.”

朱高熾瞪了眼朱高煦,朱高煦得意洋洋。

飯桌上。

除了燕王妃外,有七個孩子,三男四女。

全是燕王妃所生。

“先吃飯.”

燕王妃神情冷淡。

朱高煦不但未失落,反而興奮的看向大哥。

王妃的態度越是如此,朱高熾反而憂慮。

本來就不算美味佳餚的膳食,越發讓他失去了胃口。

沒有使用昂貴的各種香料,又沒有用幾隻雞來熬汁當做雞精提鮮,只是尋常做法,還不如後世普通家庭做出的家常菜。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百廢待興,禁止一切奢華。

飲食生活也不例外。

這位出身農家,又當過遊方僧人的明太祖,時常想到的是幼時生活的艱辛,深知百姓的不容易。

坐上皇帝的寶座後,身體力行,崇尚樸素,飲食不過是“常供”,即家常菜餚,並無珍異美食。

主菜必有一道豆腐,以示不敢奢侈。

皇帝都是如此,地方上的官員才不敢過分。

越是靠近應天府的官員,宴請越是節儉。

想到了香料,朱高熾思緒又開始飄散。

香料的原產地在巴亞巴,皮馬島等地,位於南海的下邊,赤道的南方。

“這可是海貿的利器,自己不能忘了.”

朱高熾暗暗想到。

整個東南亞,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香料,利益最豐厚規模最大,其餘的才是象牙等物。

但是不論哪種,都屬於原料,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大明可不同。

優越生產力下的輕工業商品,在當下的時代,是真正的壟斷地位。

大明才是甲方爸爸。

無論是阿拉伯還是西方各國,任誰掌握了商道,還是得主動把銀子送來中國,讓中國掙大頭。

不過現在還不能和朱元璋對著幹。

大明百廢待興,以農為主,提高糧食產量,穩定社會,促進人口,才是目前最重要的。

“玉英帶著妹妹們離開,老二老三也出去,老大留下來.”

不久。

丫鬟們撤走了桌子,燕王妃吩咐。

朱高煦拉著流鼻涕的朱高燧,痛快的離開。

人小鬼大。

現在的朱高煦,已經知道他最大的對手是大哥。

不過他現在還不像日後,那時看重的是大哥的位置,現在的他,想的更多的是,從大哥手裡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愛。

大姐朱玉英,臨走的時候,關心的看了眼大弟弟,給了他個眼神,讓他不要頂撞母親。

朱高熾等姐妹弟弟們離開,連忙解釋。

“上半晌誠叔叫咱,咱才耽誤了去學堂.”

燕王妃靜靜的看著朱高熾。

這個理由說服不了她。

“老大.”

“為娘還是以前那句話,你是當大哥的,要為弟弟們帶好頭.”

朱高熾是她的大兒子。

未來燕王府的繼承人,於情於理,燕王妃對老大要求高一些,避免他走上歪路。

什麼才不是歪路?

好好讀書,勤練武藝。

哪怕老大要搞勞什子工業,雖然解釋過一回,但那也不能懈怠了正道。

正道才是人心所向。

朱高熾露出苦笑。

讀書?

他是不成的。

三觀成熟的不能再成熟,如何又回頭學習道學,靜不下心來啊。

不是道學不好。

道學雖然有缺點,但也有很多的優點,值得人學習。

但是讓他以道學為主,就不行了。

朱高熾腦子裡裝的東西太多,填不進去太多東西。

讀書需要靜心,十分精力的投入。

連心都靜不下來,怎麼可能讀好書呢。

聽到先生背書,他就無聊的犯困。

練武藝?

有大明戰神在旁邊,自己就是練斷了腿,也比不上人家的天賦啊。

要知道未來的永樂大帝,有沒有想過把家業傳給朱高煦呢。

應該是想過的。

因為朱高煦的軍事才能真的太厲害。

帶領上千騎在數十萬大軍中左衝右突,最可怕的是還打敗了對方。

文不成武不就。

朱高熾思來想去,自己帶來的知識,才是自己真正的依靠。

身體的原主,到底用的什麼手段,坐穩了自己的位置,朱高熾無法肯定。

畢竟歷史又不是生活紀錄片。

但是大概路子有所瞭解。

無非就是依靠文官拉攏武將。

照搬別人是下策。

而且朱高熾也不願意。

討好文官,讓文官們誇自己,豈不是如了文官們的意。

二十年風氣一小變,五十年一大變。

朱高熾認為自己真和歷史一樣,順利監國的話,恐怕也不會鬆開手裡的繩子,讓官員們舒服起來。

所以老辦法是走不通的,自己不能完全依靠文官們。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天子:陛下駕崩,娘娘讓我幫個忙

橙子味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