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促進的紡織業

人們常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可當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英國並不知道工業革命。

也完全沒有意識到,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英國,一場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他們的眼前展開。

而這場工業革命,恰好是由英國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的農村工業化運動所引爆。

直到後來,這場由農村原始工業化引爆的英國工業革命,才被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這樣少數具有洞察力的政治經濟學家所察覺和意識到。

同樣。

在八十年代中國依然貧窮,落後,絕大部分人口集中在農村的環境下。

還無人能夠敏銳抓住,或意識到這場農村工業化浪潮的深遠歷史意義,和經濟學意義。

八八年前後的中國,已經處在引爆工業革命的門口,卻絲毫沒有引起國內外經濟學家和媒體的重視。

而中國最偉大的總設計師,準確的看清了現象。

朱高熾也發現了朱棣的不快,同樣也知道,他的不快來自於何處,所以認真解釋道。

“中華重工的誕生,滿打滿算不到兩年,雖然發展的很快,可仍然不具備兼顧所有人的能力.”

“目前中華重工的目標,仍然以軍戶為主,工匠為輔,那麼對於民間,就需要這些作坊的存在.”

“吸收農村富餘的勞動力,促進生產力,為工業化道路創造源源不斷的動力.”

朱棣不滿的說道:“豈不是不公平?”

朱棣談公平,朱高熾沒有覺得荒謬。

如果覺得荒誕,是因為對士農工商的誤解。

士農工商。

出自於《管子》,“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

管仲認為,四民分業有四個好處:一是“相語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業的人聚居在一起,易於交流經驗,提高技藝;

二是“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價”,對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有很大作用;

三是營造專業氛圍,使民眾安於本業,不至於“見異物而遷焉”,從而造成職業的不穩定性;

四是無形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使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薰陶下自然地掌握專業技能。

無論後世部分人,如何根據字面來解讀成等級,也無論唐宋明如何脫變,至少管仲的原意,並不是分貴賤。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國民分為三等:第一等是哲學家,第二等是戰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

到了明朝時,士的地位的確是最高的,畢竟人家是官老爺。

所以明末的西方傳教士,把大明稱為理想國。

但這是因為社會的地位導致的差別,而不是人為的劃分,就跟富人有小三的現象,總不能因此解讀成社會支援小三。

朱棣認為作為統治者,對百姓要一視同仁,不分親疏,而對老大的做法產生不滿。

“大明農戶太多了.”

朱高熾輕聲說道。

大明的城市人口,最巔峰的時期,也不足百分之十。

英國靠著一個半世紀鄉村經濟的繁榮,支撐起了工業革命誕生的市場。

那麼如何用一代人走完工業革命,首先一個半世紀鄉村經濟的發展,就是繞不過的問題。

英國自下而上,自然發展出來的果實,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得天獨厚的條件。

而自上而下,需要高超的手腕,一般人玩不轉。

既要發展工業,又要刺激農村富餘勞動力,兩者離不開。

後世七八到八八年十年間,中國的鄉鎮企業從一百五十萬個變為一千八百九十萬個,為工業化提供了核動力。

中華重工解決軍戶問題,而作坊解決民戶問題。

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兩條道路。

中華重工創造消費,刺激消費,帶動民間經濟,民間經濟發展吸收農村人口。

等於中華重工又變成作坊經濟的孵化器,為作坊經濟提供本金,而靠著這些本金,作坊經濟迴圈開動起來,越滾越大。

否則光靠中華重工的體量,未來頂多只能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工業人口。

最重要的是,朱高熾想要用一代人完成工業化道路,必定離不開作坊經濟。

“難道就置之不理?人為劃分?”朱棣理解了長子的難處,但還是覺得不是長遠之道。

“當機器生產機器的時候,就可以解決了.”

“機器生產機器?”

“中華重工目前屬於第一階段,機器生產商品的階段.”

這是第一次革命革命的特徵。

朱高熾解釋道:“當機器生產機器,即屬於第二階段,當社會的生產力達到了這個地步,就可以重新分配社會資源.”

機器生產機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徵。

在九五年到千禧年之間,是後世國家處在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門口階段。

一旦按正確的順序引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其自自我繁殖和盈利的能力,是任何金融危機都難以阻止的。

也是世界在那些年,無法阻擋中國崛起的關鍵原因。

無論是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零七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讓中國出口總量,與其增長趨勢相比,永久性地減少了近百分之四十,也沒能阻止中國的發展。

就如十九世紀的美國,經歷了十五次金融危機和一次四年的國內戰爭,這些都沒有阻止美國,強勁發展成為下一個世界生產中心和超級大國。

這不是因為美國的所謂的知度優越,如知度經濟學家所吹噓的那樣。

而是因為美國吸取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經驗,自建國伊始,就採納了一個正確的、有序推進的、從原始工業化到輕工業化再到重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中國同樣如此,在正確的道路上,那些列強合力採取了無數的手段,最終也沒有攔住中國經濟的騰飛。

“機器生產機器.”

朱棣每個字都懂,但是合起來彷彿也懂,又覺得無法理解。

臉色露出茫然,突然之間,覺得與長子論經濟之道,實在有些自討沒趣。

大明喜歡神童,終明一朝神童都受人追捧。

自己的長子雖然不是神童,但大器晚成,少年發光,也令朱棣十分的得意。

他不再勉強自己理解老大的經濟理論,開口吩咐道:“經濟經濟,既要發展經濟,也要兼顧民生,需知愛民如子.”

“兒子謹記.”

朱高熾應道。

愛民如子在後世是要拋棄的,包括攔路磕頭跪拜青天大老爺的橋段,都是令人警惕的糟粕。

不過在大明,統治者的確要兼備這種素質,儒家也極力要求統治者如此行事。

猶如大才海瑞,萬民願意跪他,捨不得他離開,希望他永遠留在當地做官。

三萬套衣服,以及後續一萬套,如果在應天府,以江淮一帶的紡織能力,可能十天半個月就能完成。

但是放在北平,的確令作坊主們既高興又痛苦。

又擔心招工後訂單較少,又不願意錯過這個機會,左右為難難以下決心。

而不知道什麼時候,時不時有些客人上門,想要買幾件成衣。

有的作坊主敏銳的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試著生產其餘樣式的衣服,例如百花群,女兒穿的珠翠蝶群等美麗的衣裙。

有一天假日,小九和工友們進城逛街遊玩,猶豫了一番,進入了一家衣鋪。

在夥計熱情的招待下,小九一口氣買了九套裙子。

“你買這麼多衣裳做什麼?”

“師孃,師嫂各兩套,家母兩套,家妹三套.”

小九揹著包袱,對工友說道。

工友知道小九收入高,不敢和他比,只跟婆娘和女兒各買了一套。

不久。

這間成衣鋪子,掛上了許多漂亮的成衣,在為中華重工製作工衣的閒暇之餘,專門製作女裝。

受工廠的啟發,同樣結合傳統的服飾,製作更多即不失保守,又更為精緻的衣服。

越來越多的人上門購買,連城裡官宦之家的小姐,也聽說了這裡的名氣,相約來試一試。

有了一家發財,很快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

競爭激烈的環境,有的開始追求廉價,有的開始追求質量,有的開始講究款式。

朱元璋的旨意,老百姓要多種桑樹,種麻棉,想要讓民戶自給自足,達到溫飽。

農民凡有田五畝至十畝者,要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以是為差

當統一國家後,這道政令又被推行到全國,要求百姓多種桑樹、棗樹、柿子樹和棉花。

但是這些並沒有流入市場。

包括軍服,大明是以服役的形勢,讓百姓免費製作軍服,不但無法產生經濟效益,而且百姓深受其苦。

當中華重工每年幾萬件成衣訂單投入市場,為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依託這個基石,北平的紡織業很快發展起來,琳琅滿目的服裝,促進了人們的消費。

中上層的統治者,例如王府有自己的六局,但是中下層的富戶,有這個需求和消費力。

加上中華重工的一萬數千名工人,他們自己穿著工整的衣裳,領著富裕的工錢,總不能讓一家老小穿的破爛。

一家買,其餘工友就會去比,然後要跟著買,消費的慾望就誕生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長生殿之康熙與孝懿皇后

佟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