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搶地盤

小九和一名工人,推著二輪車離開。

這桶氨水,會被倒入麥田中觀察,小九要親自去觀察跟蹤。

水能吸收氨氣,當吸收飽和之後,就無法吸收,所以桶中是合格的氨水

氨水需要撒入到土地中,不能直接接觸農作物,否則容易灼傷莖葉。

朱高熾沒有打算阻止他們的行為。

這個現象,正好能引起他們的重視,然後自己再點撥一二,氨水的技術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氨水的作用,很容易被發現,就跟後世發現一個現象,然後來研究一樣的道理。

最初的技術,誕生的門檻都不高。

朱高熾考慮的是如何把氨水蒸餾成固態化肥。

人們把氨水長途運輸的時候,發現失去了作用,遇到了問題,開始想著各種方法來解決。

最後摸索出來了原因,和總結出了辦法來解決。

蒸餾成固態的化肥。

不但利於運輸,也方便長期儲存。

朱高熾沒有跟著小九去農田,返回了辦公室。

從抽屜中拿出本子開始記載。

直接把思路給小九就行了,至於如何運用到生產,朱高熾可不懂,不是他的強項,需要小九他們摸索。

就跟蒸汽機一樣。

“煤炭中有水有氣,經過燃燒揮發到空氣中,可以稱為氨氣.”

“氨氣能和水結合,稱為氨水,氨水經過蒸餾,餘八分一.”

古代有分數記載,《史記·天官書》就有“……三分二……九分八……”的寫法。

“把青礬礦石在鐵鍋中,經過高溫融化成液體.”

“青礬液與清水的配比是十比一,形成需要的青礬水.”

“青礬水和蒸餾後的氨水,配比是一比二,在蒸餾的過程中,經過充分的攪拌,會發生融合,變為白色的沉澱顆粒物,可以叫做化肥.”

“小麥地種肥,每畝用化肥兩斤,結合農家肥,化肥要先與幹細土混勻,隨拌隨播.”

如果不用農家肥,一畝地要使用五斤化肥,朱高熾自然要結合使用,沒這麼浪費的。

其實後世的化肥用的多,其中也是有農家肥的。

不過經過了不少的工藝,城市中的農家肥,經過各種提煉,最後也用到農業肥料中。

“水稻秧頭肥,每畝用化肥三斤,結合農家肥,如遇低溫寒潮,必須保持淺水層,以免傷苗.”

“用作水稻浸秧根,每畝秧田用化肥一斤,對水一比五十,溶化後把秧苗根部浸在肥水裡約半小時,即可插秧.”

“條播作物,可以先開溝條施肥料,然後播種.”

……

這個方子,朱高熾可不認為小九短期能摸索出來,可能足夠他一生來研究了。

先民很多令人驚訝的方子,沒有記載經過,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弄出來的,朱高熾也等不起。

等化肥製作出來,焦炭煉製廠又多了一筆進項。

還有煤黑,焦油等等。

每增加一項,就是多出一筆利潤。

……

工廠入股了八家蜂窩煤,雖然不看重利潤,但是王仁可以理直氣壯的全身心投入到商館了。

“你在外櫃的收益,不比在商館強?而且我看你比在外櫃還要忙.”

一名管事好奇的問道。

“那怎麼能一樣呢.”

“我可是館主.”

“官迷啊.”

那人恍然大悟。

“怎麼是官迷,你不懂.”

王仁懶得解釋。

一萬兩銀子,工廠不是一口氣拿出來,而是隨著各家的進度,根據專案的達成。

王仁迎著張全,和八名作坊主在會館,研究北平府的輿圖。

“我要河間府.”

“我要保定府.”

“憑什麼.”

八個人指著輿圖,搶著地盤,看的張全咋舌,好大的口氣。

“還有那麼多州府,大家消消氣.”

王仁做和事老。

永平府沒人搶,因為這裡人口少。

北平府八家都在做,是大本營,誰也獨佔不了。

真定府,順德府也不錯,最好的是大名府,可大名府太遠,誰都知道王府在那邊的影響力不足。

那麼最好的就是靠近北平府的保定府,以及靠近山東的河間府。

兩府人口多,經濟相對於較好。

市場大,自然利潤也大,誰也不願意錯過。

“我看啊,誰也不要吃獨食,不光好的地方要去,不好的地方也要去,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張全代表了小王爺,以後官面上還要靠著他,商人們紛紛附和,沒人敢反對。

“既然全哥兒發話,我們肯定要聽的,就以州縣來分,不要以府來分.”

郭松提議道。

他本來也想吃獨食,很快發現幾位同行都不是省油的燈。

能從數十家蜂窩煤作坊中脫穎而出的,誰沒有點心機和魄力,都是有野心的人。

既然如此,他就換了個思路。

他的熟練工人最多,拼生意擴張速度,沒人比的過他。

有人看出了他的打算,不過也無可奈何,這是人家的優勢,沒有辦法的事情。

只能儘快培養出足夠多的熟練工人才行,否則誰的熟練工人少,誰就要落後。

“全哥兒.”

“郭東家有事?”張全問道。

“小王爺支援我們成立蜂窩煤商會,是希望我們共同發展,早日把市場撐起來,在下說的沒有錯吧?”

有人心裡感覺不妙,郭松不給人開口說話,搶先說道:“可有的人不守規矩,竟然偷偷想從在下的作坊挖人,您說這件事怎麼辦?”

張全看向王仁。

他對商業上的事不太懂,這種行為該不該禁止,他心裡不清楚。

王仁不滿道:“有競爭是好事,但過分的競爭是壞事,市場還沒佔下來,卻先內部損耗,我提議這種行為應該禁止,諸位東家怎麼說?”

有人不滿,卻不敢直言反對。

都知道郭松和王仁走得近,而且郭松還是副館長,本來他的熟練工人最多,不從他那裡挖人,誰搶的過他。

“可有些工人自行離開,難道也不能招募?”

“對.”

人們附和。

“沒有人去挖牆腳,工人如何會離開作坊?他們不吃飯啦!不養家啦”郭松反對說道。

王仁沒有繼續打包票,他自己還是打工的呢。

“三個月.”

“以三個月為限制,如果離開蜂窩煤作坊的工人,三個月內不允許去另外一家蜂窩煤作坊.”

這個法子並不算穩妥,但也算是緩解了郭松的壓力。

八個人開始圍著輿圖,重新打起了算盤。

伱一城,他一城。

遇到都想要的地方,就先略過去,用了半天的時間,把各州縣劃分完畢。

然後就是大家搶的幾個地方。

這些地方經濟好,人口多,周邊靠近山東,或者其餘的省府,前景很大。

“不是一個人吃得下的,大家共分吧.”

張全拍板。

有些地方或兩家,或三家,終於分完了輿圖。

見狀,王仁拿出他的計劃書,分發給眾人。

張全第一次參加這種事情,倒也不覺得煩悶,反而覺得很有意思,興致勃勃的參與其中。

“我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然是重要的地方,先把這些能最快帶來回報的城市市場做起來.”

“藉助第一市場的盈利,然後開始擴張到第二階段.”

“當第二階段完成,就是最後的小市場.”

“按照小王爺的要求,農村的市場也要發展,不過我放到了最後,等三階段完成,再來發展農村市場.”

“大家看完後,有沒有問題?”

“王館主的計劃完美,在下沒有任何問題.”

“我也沒有問題.”

王仁見眾人都同意,然後說道:“各家都有辦蜂窩煤的經驗,比我懂行,對於如何辦蜂窩煤作坊,我就不指手畫腳了.”

“但是工廠提供的每筆銀子,都要落到實處,醜話說在前頭,誰要是貪墨被查了出來,後果自負.”

銀子到了別人的手上,自然有手段。

例如最簡單的多報價。

王仁不怕查不出來,不過他不希望有的東家見利忘義,不知輕重,因為會耽誤生意。

“王館長小瞧了我等.”

“如何會因小失大.”

眾人紛紛保證。

“那就好,大家都往大了做,齊心合力!”

過了兩日。

各家提供了各家的章程,以及要求的錢銀數量,合計高達六千兩,最初的階段,開發市場成本最高。

王仁審查過後,沒有發現錯誤的地方,寫了詳細的說明,遞交了文書房。

朱高熾批了同意,文書房叫來王仁,提供了一份申請單,教他仔細的填寫。

這份申請單又回到了朱高熾手中,直接簽了字。

馬王宣再蓋上文書房的章子,交給了王仁,王仁憑藉這份單子,去賬房申請。

賬房不會把錢交給王仁個人,由王仁約定時間。

八家蜂窩煤作坊主,和王仁都在現場,由賬房把銀子取出,每家需要簽下回單。

這項章程才算是走完了。

拿到銀子的蜂窩煤作坊主,要請王仁去酒樓吃飯,王仁拒絕了。

張全大開眼界。

回到了王府,在朱高熾面前嘖嘖稱奇,說那幾家商人,一會吵的彷彿要打起來,一會互相之間又很客氣。

“他們是同行,同行是冤家,哪怕在一個商會,也會控制不住要競爭,算不得稀奇事.”

朱高熾沒有放在心上。

生意人嘛,有競爭有合作,天天一團和氣才不正常。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中華帝王錄

使用者15243686

聖時龍光

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