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出資佔股控制商館

文書房。

高珍帶著王仁,求見小王爺。

“王師傅他們在裡間,你們先坐一會.”

一名文書客氣的起身接待兩人。

文書房的人地位高,高珍和王仁都不敢怠慢。

不久。

那名文書端來兩杯熱茶。

“太客氣了,謝謝.”

兩人謝過後,高珍臉色自然,一旁的王仁坐立不安。

想到等會要進小王爺的辦公室,就覺得緊張。

“沒事,不要多想.”

高珍露出笑容。

他是過來人,以前也是這樣,不過和小王爺接觸多了,小王爺性格和善,就沒了這層恐懼。

裡間。

關於焦炭煉製廠的事宜,不知不覺眾人就溝通了大半個時辰。

該說的都說了,朱高熾想了想,認為還是要自己出馬,就算不懂生產,起碼能為眾人點明方向,節省出大量的試錯成本和時間。

“最近的開窯是什麼時候?”

“後天.”

王本很快回答到。

“你們做好準備,等開窯的時候,咱要去現場走一趟.”

擔心眾人多慮,以至耽誤生產,朱高熾又交代說:“咱也有些想法,一起去研究下.”

聽到這個說法,王本暗暗鬆了口氣。

幾人離開文書房,見到返回來的高珍,身邊還有一名管事。

王本認識王仁,知道是外櫃的管事,主動打了聲招呼,小九和李二不認識王仁,向他點了點頭。

很快,恢復了安靜。

王仁看了看高珍,高珍掃眼了文書,沒有起身去催。

那名文書抬起頭,看了看四周,想起了什麼似的,才輕手輕腳走到裡間門前,輕輕地敲了敲門。

“進.”

文書推門進去,很快,在門口探出半個身子,向高珍和王仁招了招手。

王仁“唰”的一下站了起來,剛邁了一步,又退了回來,緊張的看著高珍。

“放鬆,越緊張越容易出錯.”

高珍交代了王仁一句,領著他進去。

“小王爺.”

“小王爺.”

王仁跟著高珍叫了一聲。

“王仁.”

朱高熾抬起頭,吐字清晰的叫出名字,臉上滿臉的笑意,非常的和善。

和善的有些違和。

畢竟剛十五歲的少年,臉上沒有稚嫩,也沒有張揚,的確有些不可思議。

“去密雲的路上,我聽高掌櫃說起你的事,伱對蜂窩煤商會有些不錯的想法,看來把這件事交給你,的確令人放心.”

“不敢不敢.”

一向能說會道的王仁,變得有些呆傻。

“坐吧.”

高珍扯了扯王仁,帶著他坐向一旁的椅子上。

朱高熾對王仁的印象不錯。

上回的關於以錢代役的章程,以及路上高珍說起,關於工廠借本給蜂窩煤作坊主的想法,在朱高熾看來,都是一些很聰明的思路。

王仁手裡緊緊的攥著帶來的章程,眼皮動了又動,只覺得身上有層束縛。

自己要不要表現的主動些。

會不會惹的小王爺不滿。

掌櫃的怎麼還不說話,等著自己開口嗎?

“小王爺,這是我寫好的章程.”

王仁突然起身走向前,把把手裡的本子捧過去。

突兀的動靜,不光嚇了高珍一跳,連門口的年輕文書都往前走了幾步。

回過神來的高珍,恨不得給自己兩耳光。

“呵呵.”

朱高熾笑了一聲,伸手接過王仁手裡的冊子,王仁不知所措的楞在原地。

不知道是走回去坐下,還是繼續站在原地。

冊子裡寫的很詳細。

有加入商會的八家蜂窩煤作坊,每個月的產量,工人人數,運作模式,大致的利潤等等。

以及往其餘州府開設新的蜂窩煤作坊,其中點出小而多的生產方法。

換句話說,就是分散建立作坊。

在每個州府都開設蜂窩煤作坊,大的州府,根據地理位置,開設多多家,每個縣城開設一家。

全北平近兩百州縣,預計要開設到五百家蜂窩煤作坊,才能把商道完整的鋪設開。

北平兩百六二十萬人,以五口一戶算,為五十餘萬戶。

根據後世的統計,南宋的城市人口,高達百分之二十二,在明朝為百分之十。

五萬餘戶的城市人口,是蜂窩煤的使用者主力,除去城市中不適用的群體,加上下級市場的補充,年銷售額預計達到六萬到八萬兩銀子。

圍繞這個新興的蜂窩煤產業鏈,形成的作業人員的規模,會突破兩千人。

一百斤煤塊市場價三分錢,商會從煤礦統購,可以降到兩分錢,蜂窩煤一半用煤塊,一半用黏土,黏土成本低。

除去人工開支,運輸成本,蜂窩煤的淨利潤將會達到四成。

按照這個章程的計劃,如果完成後,比當前蜂窩煤的市場總量,增加了三倍。

朱高熾看完後,臉上露出笑容。

“你忽略了部分的市場.”

高珍和王仁露出疑問的眼神。

“工人也是城市群體.”

朱高熾笑道。

中華重工有幾千名工人,等於幾千戶家庭,加上蜂窩煤的工人,以及礦上的群體。

這就是工業的魅力。

創造消費群體。

農村的消費力雖然不如城市,但是當物美價廉後,也會產生不少的消費力。

農村一樣會用火柴,煤油燈,化肥等等工業品。

“我朝的北平,當下底子薄,如果城市人口如宋朝,達到百分之二十,那麼蜂窩煤的市場年產值,至少能達到近二十萬兩,再加上廣闊的農村市場,有望突破三十萬兩.”

“這個目標並不是難事,咱估計五年內就能突破.”

朱高熾自信的說道。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城市人口達到了了百分之六十二點八。

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正好符合朱高熾舉出的十人案例。

社會十個人,留下三個人種地,七個人投入到其餘行業。

怎麼縮短這個時間呢?

社會分配。

自己的身份,正好有這個資格分配社會資源。

所以五年內,讓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百分之二十,甚至達到百分之三十,朱高熾認為並不是難事。

唯一能阻礙他的,唯有朱元璋和朱棣。

“這個計劃章程沒有問題,關於提出的本錢,咱認為是資本的問題,工廠可以出資.”

王仁臉上露出喜色,高珍卻不認為這麼簡單。

果然。

朱高熾又說道:“工廠願意促進市場的繁榮,捨出部分的利潤,但工廠也需要盈利,不能捨本求末.”

“根據出資比例,工廠要佔股,不追求最大的利潤,但是要對商會的商人,具備一定的控制力.”

當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到百分之三十,加上帶動的農村經濟,只蜂窩煤的市場體量,有望在一百萬兩銀子以上。

那時候的煤炭業,體量更是巨大。

煤炭時代。

朱高熾一定要用盡手段,把煤炭控制在手中,才等於掌握了時代,否則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

“工廠出資本一萬兩,提供給各家鋪設市場,以每家保底佔兩成股份為底,上限不超過四成.”

“同時簽訂契約,約定日後有股份交易,同樣的市場價,優先賣給對方.”

“還有具體的考慮,你回頭仔細商議,也可以召集各家集思廣益,達成雙贏的效果.”

……

工廠內部的蜂窩煤商會會館。

王仁召集了八家蜂窩煤作坊主,也是北平城最大的八家,人們知道是關於本金的事,不敢馬虎,都第一時間趕了過來。

“不著急嘛,等人到齊再說.”

王仁態度堅定,不肯事先透漏,先到的人也沒有辦法。

眾人一邊喝著茶,一邊閒聊。

等了一個時辰,才算是八個人都到齊了。

“王管事,我們都是熟人了,別將客套,直接說吧.”

副館長郭松提眾人說了出來。

王仁笑著答應,沒有繼續賣關子,拿出了新的章程,比上次的要更加詳細。

根據章程裡的前景,市場擴大三倍,也就是說明年各家手上的資本會擴大三倍。

郭松看的不一樣。

市場擴大了三倍,不代表自己的作坊只擴大三倍,自己可以搶佔更多的市場。

他看著手裡的章程一言不發,沒有表露出自己的態度。

別人說什麼,他就附和什麼。

王仁納悶的看了眼郭松,好奇的問道:“郭東家怎麼了?今天不怎麼說話呀.”

“沒什麼.”

“有工廠佔股是好事,我們還巴不得呢.”

有商人笑道。

“工廠佔股是生意上的事情,你們不要過多的猜測,以免自誤啊.”

王仁提醒道。

他們重工的人在外面都不敢胡來,怎麼會容許合作商打著他們的名頭惹是生非。

“豈會如此,王管事誤會了.”

這份章程,的確很大方。

出資入股給的很多,而對股份要求的不多,也不要管理權,但是有一定的話語權。

加上背後帶來的地位,是非常划算的。

不過人的想法不一而足,有些人連商會都不願意加入,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在座的八位商人,都是競爭出來的,有膽量和商人,自然是有野心的。

郭松的想法,不少人也有。

有人提議誰也不要打誰的主意,做出共同的約定,各自讓出兩股給工廠。

見有人戳破了自己的心思,郭松也放棄了這個打算,恢復了熱情,開始爭取自己的利益。

他的作坊最大,用工人數最多,理應獲得大力支援。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別走

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