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培養自己的商人

朝廷的大事,朱高熾參與不了。

不過根據朱棣的態度,到底關乎自家的社稷,無論是秦王,晉王皆心照不宣。

山東的煤資源不如山西,而且顧慮靖難之役,所以朱高熾也召回了山東的外櫃執事們。

停止了在山東鋪設商路的行為。

即將踏上正軌的形勢,一下子止息了,產生了不少的無形損失,也讓幾名外櫃執事幾個月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也是一種士氣。

朱高熾專門召集外櫃,針對停止山東商事一事,做出瞭解釋。

“個人必須為工廠的利益服務,工廠發展好,個人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朝廷的事情,你們不懂,也不需要知道,你們只需要做好工廠的事情.”

“接下來,你們的重心,轉到山西,陝西.”

“山西的人口雖然不如山東,但是山西比山東,是具備更好條件的地方.”

朱高熾的話,並沒有獲得人們的認可。

山東才是北方的煤鐵中心,而且山東比山西多了一百多萬的人口,又靠近應天府。

應天府人口可是超過一千萬。

這些外櫃執事們,雖然在商業上都有了長足的鍛鍊,但對國家大事卻不明白。

而且外櫃的生意氣氛更濃厚,導致他們雖然衝勁十足,卻也更看重利益。

山西的煤炭資源,比山東的更好,但是這是還未發生的事。

煤井是需要探明的。

當今時代的勘探技術可不怎麼樣,常常依靠的是露天礦場來發現,深層次的礦井富含地下水,開採和勘探技術都不足。

周世豐也一臉的擔憂。

“應天府的生意規模,十倍於北平,理應往南發展,不知道小王爺為何往西.”

“猶如小王爺所言,我們要壟斷行業,此處不被我們掌控,恐怕日後反受其咎.”

應天府的勳貴多,地主階級力量強大。

現在不趁著空白市場之際佔領市場,恐怕要不了幾年,應天府會有商人敢冒犯燕王府的利益。

“咱倒不在乎應天府.”

朱高熾搖了搖頭。

南方的煤礦資源不行。

“論銀錢,論人口,論生意規模種種,應天府雖然碾壓北方數省,但是也為他帶來了缺點,反而打不敗咱們.”

周世豐不懂。

這是什麼道理?

做生意不就是誰的盤子大,誰就能打敗對手麼。

“等掌握了山西的煤礦,再加上北平,咱們在煤炭業等於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其餘的行業呢?”

周世豐作為中華重工的大掌櫃,更加了解小貴人的商業計劃。

以後可不只是煤炭業。

“依託煤炭業,等咱們的生意發展起來,應天府的商人們不是對手.”

朱高熾信心十足。

當民眾的貨幣持有量越來越多,奢侈的生活習慣越來越流行,稅負越來越沉重。

那麼在這個國家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必然會相應提高,有可能遠遠高於不存在上述現象的那些商業競爭對手國,此後這個百物騰貴的國家將逐步喪失它的商業優勢;

打個比方。

應天府不正是如此?

貨幣持有量,江淮一帶的奢侈,以及比北方要高的收入等等。

但是江淮一帶藉助人口的密集,還有密佈的水道,和成熟的紡織業等等,在當今世界上,的確沒有對手。

但是當北平開啟了工業,進入煤炭時代就徹底不同了。

北平靠著新興燃料帶動的市場,以及更加低廉的工錢,和比江淮樸素的風氣。

商品的成本,將會遠低於江淮。

在北平,煤炭是自給自足,江淮如果使用煤炭,需要從外地運輸,在運輸成本上,又低於北平。

如果在煤炭時代,北方是比南方要有優勢的。

但是南方沿海又有個優點,在海道上更接近世界,海貿上更有優勢。

等進入了油氣時代又不同了。

大量的進口石油透過海路抵達中國,在那個時代中,就是沿海城市更具備優勢。

在煤炭時代,缺煤地區想要扭轉這個劣勢,那就需要更新更進步的技術,來抵消這個缺點。

可論對技術的瞭解,誰能比得過自己?

所以在朱高熾眼裡,未來應天府可能的競爭,並不可怕。

而且說不定那時候自己都入主應天府了。

都是自己碗裡的東西,那就談不上競爭了,可能還會委屈下產煤區,往不產煤地區輸送便宜的燃料。

當然任何事物有雙面性,有來有往,互相反哺,互補優劣,形成良性的迴圈,才是王道。

周世豐貴人心意已定,只能回頭說服外櫃的執事們。

改變南下的商略,變為往西的商略。

在利潤上肯定是不划算的,但是在政治上是划算的。

如何控制山西的煤炭行業呢。

朱高熾不著急。

山西的煤炭資源雖然豐厚,但是在大明朝的底子薄,還需要時間積累打下根基。

而且有晉王府的存在,他也不可能像北平一樣。

能入手的,是蜂窩煤。

是時候培養一批中間實力的商人們,去搶佔山西的蜂窩煤市場。

透過北平的商人,來控制山西的煤炭業。

不久後。

外櫃派出了幾名執事,去排查北平的蜂窩煤作坊的現狀,然後彙集到本子上,上交給了掌櫃。

高珍來到朱高熾的辦公室,把冊子交給了朱高熾,並信手沾來的彙報。

“近七成的煤炭作坊,仍然保持家庭作坊模式,沒有招募外面的工人.”

高珍笑道:“這些人,生怕外頭的人學會了自己的生意,所以哪怕知道請工越多,產的蜂窩煤越多,獲得的利潤也越多,但還是固執的不願意改變.”

這就是人的觀念問題。

這種人放在後世都有許多。

人們習慣了現狀,很難鼓起勇氣去陌生的環境,不敢踏出去嘗試,哪怕不用付出成本。

“用工數低於十人的,有三十七家.”

“用工數在十人以上,二十人以下的,有十二家.”

“用工數在二十人以上的,有六家,其中一家的用工數超過了五十人.”

“五十人?”朱高熾詫異的問道。

五十人可不少了。

“這家蜂窩煤作坊的模式,和別家有些不同,除了作坊生產的工人,有四十餘名賣蜂窩煤的工人.”

“蜂窩煤作坊,和這些賣蜂窩煤的工人,採取四六分成,工人們得四,作坊得六.”

“這家蜂窩煤作坊的銷量,是另外五家之和.”

“此人有些本事,也有魄力.”

四六成可不少了。

作坊還有原料,工人的成本,也就是說東家掙得比賣蜂窩煤的工人還要少。

蜂窩煤因為最開始朱高熾的原因,早就定為和薪柴一樣的民生行業。

明朝對民生行業的態度,是不怎麼管的。

例如北平,也就是未來的順天府。

當林木用盡的時候,朝廷反應過來,要開始插手煤炭業的時候,才發現整個順天府,百餘座煤窯,只有一家官窯。

而且這家官窯並不面向市場,只為各衙門皇宮提供煤炭,由官府組織徭役,每年定期生產。

所以對於用工,在大明並不是問題。

這種作坊也吸收了大量的隱戶。

又沒有田,又不是匠籍和軍籍,自然不在官府的統計之中,反倒是江淮的紡織業,因為太過耀眼,倒是處於官府的半管控下。

“伱下個帖子,請這些作坊東家來工廠一趟.”

“你出面和他們開個會.”

“開什麼會?”高珍詢問道。

“既然想增加規模,肯定是有野心的,他們有成熟的技術,熟練的經驗,也有了一定的本錢.”

“不知道他們中,有沒有膽子再大些,願意去開拓新的巨大的市場.”

蜂窩煤是壟斷不了的。

雖然市場大,但也是直接面向百姓的生意。

蜂窩煤的技術門檻低,太過低廉的價格,以及它的模式,哪怕在一個州府,也必須要分散各方。

註定了競爭激烈。

這種較為分散,形成不了集中生產,競爭激烈,利潤又不豐的行業,不適合王府掌控。

蒸汽機廠,焦炭煉製廠,冶鐵廠這些就不同了。

技術門檻高,開設資本大,對社會關係又一定的要求,所以朱高熾要壟斷。

煤炭業其實也該掌控。

但是煤炭業開礦風險性太高,特別是大明朝,安全方面實在是力有未逮。

所以朱高熾要換一種模式掌控,也就是正在計劃的協會模式,把風險轉嫁給商人,而王府只需要看顧礦工們的利益,才是最好的手段。

高珍明白了小王爺的意思。

一邊讓人去下帖子,一邊整理會議章程。

朱高熾打回了數次,讓重新修改,在會議的前一天,才算透過了高珍的想法。

六十餘家蜂窩煤的小老闆們,忐忑的來到中華重工。

工廠的規模,讓他們更不好意思起來。

他們才多大的盤子,怎麼當得起中華重工請他們來,看上去不夠格,也沒有人有底氣。

唯獨一個短鬚圓眼的中年人,頗為關心的問了接待人員不少的問題。

打聽是小貴人的意思,還是隻是中華重工外櫃的主意。

得知組織人雖然是高珍掌櫃,但的確是小貴人的想法後,那名中年人眼神一亮。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寒門天婿:穿越後我是女帝剋星

揮發中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