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鐵管變成火銃

兩輛二輪馬車行駛在道路上,周世豐帶著幾名管事,從北平前往密雲。

高長珍,萬三等掌櫃和匠頭,在密雲接到他們,領著他們去看了鐵礦和鐵廠。

“叮叮噹噹.”

人們在一個山面,用著鎬頭挖著山體,挖出來的就是鐵礦。

“密雲鐵礦名不虛傳啊.”

中華重工大掌櫃周世豐,看完現場感嘆道。

鐵礦的匠戶師傅們拿著圖紙,根據上面的圖畫,礦工們沿著環形一直挖下去。

把這座山挖空,然後往下面挖,在地上面形成一個巨大的地坑。

然後從旁邊繼續挖。

“這得挖出多少鐵礦.”

隨行的管事看完了圖紙,滿臉的不可置信,也明白了小王爺為何要壟斷密雲鐵礦。

這裡的礦情太獨特了。

等於就是傳說中的聚寶盆。

這圖紙挖到最後,可不就是個盆子麼。

礦工們一邊圍著山體挖,用斗車,騾車把礦石運到鐵廠,在山頭挖平了一層,則繼續向下外。

就跟削麵團似的,最後是在山面留下一圈圈向下的寬廣道路。

密雲鐵廠是大號的蒸汽機工廠的冶鐵車間。

不過多了更多的新車間。

碎石車間,撿礦車間,分選車間,冶煉車間……

一座木架搭建的幾人高的木架子,上面懸掛一塊巨大的鐵塊,用絞盤拉起。

木架右邊是一臺一人半高的蒸汽機。

蒸汽皿加熱,活塞上下運動,提供的動力透過傳統不見轉動絞盤,把鐵塊拉到最高處,用卡口固定住。

然後在大鐵塊的正下方的鐵臺子上放入大石料,等工人安置好,則敲下機關鬆開卡口放開繩索,大鐵塊迅速的落下,憑藉自身的重量,把石料砸成碎石。

一般一次可以成功,如果一次不行,需要再來一次。

旁邊的斗車運走這些碎石,然後工人們用鏨子,錘子,把其中較大的碎石繼續砸成小的碎石。

“這是新技術啊.”

周世豐好奇的說道。

“研發司採取了九鍊鐵工藝,打造的鐵製曲柄和飛輪安裝在蒸汽機上,保留下的動力更多,足以淘汰水力,不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且全年不停,比水力的力量更大.”

“這些大塊的石料,如果用人工開鑿成碎石需要一日,如今只需要一刻鐘.”

萬三在一旁笑道。

原理一看就懂。

蒸汽機就是水排和壓水井,曲柄和飛輪,絞盤等部件自古有之,不過全部換成了鐵質。

大多數作坊,要麼藉助水力,要麼全部用人力,因此部件多用木頭和石頭。

例如古代的水排,上下兩個飛輪,和中間的曲柄,大多數用的木頭製作。

比起鐵料,木頭和石料可以就地取材,既滿足作坊生產的需求,成本也更低。

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自然也沒有動力去改成鐵製。

當建立了工廠,取代了家庭作坊,巨大的產量,讓原本只能滿足家庭作坊的機器,不再適合工廠。

那麼用更昂貴的機器,例如全鐵製的水排,就應運而生。

這就是工廠和家庭作坊的區別,猶如作坊對機器的成本只能接受十兩銀子以內。

那麼工廠對機器的價格,只要效率更高,就可以接受十兩銀子以上,

鐵製的水排,比木製的水排成本翻了數倍,但是效率也更高,可以接受高強度的作業。

第一次技術革命。

可以看成是工廠取代家庭作坊,把十兩銀子以下的材料製作的機器,全面改為價值十兩銀子以上,更好材料製作的機器。

無數的發明,大多數是把薪柴時代的木製,石頭工具,改成鐵製工具。

不只是如此。

煤炭取代木柴成為燃料,解決了冶鐵的生產瓶頸,導致鐵料價格下降等等。

英國有豐富的煤礦資源,而法國,義大利等國家自身國內煤炭不豐富,需要從英國採購煤炭。

所以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也就是技術的變革。

鍛造車間也是。

碎石頭的機器,微改動一番,可以用來鍛鐵。

檯面上。

整塊紅通通的鐵片,在巨大的鐵錘下,一片片的被敲擊,比傳統的人力提高了十倍百倍。

“有密雲鐵礦不可計數的廉價礦石,加上新技術,比以往的鐵礦成本,降低了至少三倍.”

“冶鐵廠有了這些新技術,加上流水線作業,成本又降低了至少一倍,產量則提高了數倍不止.”

“市面上鐵每斤一錢六分,我們的成本每斤兩分不到,定的售價為一錢.”

“到了明年,鐵廠的售價還會繼續降低.”

全北平民鐵產量是五百餘萬斤,如果壟斷了這個市場,哪怕每斤才一錢,那也是五十餘萬兩銀子的利潤。

“難怪小王爺修的起全北平的鐵道.”

周世豐笑道,“多虧了你們鐵廠啊,每斤鐵的成本兩分錢不到,如果是傳統的成本價格,光鐵道的鐵軌價格,小王爺就要多數倍.”

萬三一臉的得意,絲毫沒有謙虛的想法。

“下個車間就是專門生產鐵軌的鍛造車間,我領諸位過去看看.”

鍛造車間有十幾個。

每個鍛造車間的錘鐵機器都不同。

生產鐵軌的車間,用的是生鐵,採用的倒入模具澆灌,屬於鑄造工藝。

長條的凹槽胚胎模具,裡面採用的是7形。

去年的鐵軌,本來也用的是凹型,輪子卡在凹槽行駛,但是經過半年的使用,發現了很多弊端。

鐵軌的凹槽太容易落入石頭等,導致輪子容易被卡住。

經過研究後,採用了7形鐵軌,四輪馬車的鐵輪子,也改成了外7形,解決了這個問題。

周世豐等人在車間成型的鐵軌前,伸手碰觸了下,傳來冰冷厚重的感覺。

下一個車間就是鍛造車輪的車間。

鍛造車輪的車間,屬於雜項車間,不知是鍛造車輪,還有其餘的各種小部件。

包括曲柄,飛輪,鐵桿等。

這些部件,包括車輪,全部採用的是九鍊鐵,也就是後世俗稱的鋼鐵,用的是鍛造工藝。

在燒製工藝中,加入草灰等各種雜料來脫碳。

在古代炒鐵幾乎是從生鐵得到熟鐵的唯一方法。

而《火攻挈要》與《神器譜》中所述使用生鐵製熟鐵的方法與傳統炒鐵工藝不太一樣,其煉製熟鐵的方法是不經炒煉的生鐵脫碳制鋼工藝。

之所以不經過炒煉,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得到較純的熟鐵,用這樣的熟鐵鍛造的火器,發射時才不會爆裂,這是明朝出現的一種工藝。

天工開物也有記載這種工藝。

而十八世紀末,英國發明的攪煉法,併成為後世主流的鍊鋼方法,也是這種工藝理論。

下個車間,是管道車間。

這裡的鍛鐵機器,懸掛的不再是圓形的大鐵塊,而是一塊長條的鐵塊。

“以前是將鐵分作八塊,打如瓦樣,長一尺四寸,闊一尺一寸,中厚邊薄,一塊就需要工匠們打造一天.”

萬三指著機器下的大鐵片。

眾人好奇的望過去。

“整塊的鐵,由工人們用鐵鉗夾住,從裡到外,由機器把邊緣逐漸打薄,節省了十倍的時間和人力.”

“嘭.”

一錘就讓整塊鐵片的邊緣,肉眼看見的凹下去,如此反覆,就得到需要的鍛打好的鐵片。

“這些鐵片經過雙層複合式的鍛打方式,最後用兩塊鐵板製成一節.”

萬三一臉的感嘆,向人們介紹道:“就這根管子,以前需要多少工匠鍛打才能得到.”

“而且每個工匠的手藝不同,得到的管子也略有區別,如今是一塊完整的鐵片鍛打,鍛打的次數也是固定.”

“工匠們只需要在這塊鐵板的豎向邊緣薄處用力,便於這兩個邊緣鍛打結合,把鐵板的橫向兩頭的邊緣薄略微鍛打,就能串聯兩塊瓦狀鐵管.”

周世豐盯著這些鐵管,用力的記下來。

作為中華重工的一把手,他知道的資訊比旁人更多,這些鐵管,可以用來製作成火銃。

不過小王爺不允許鐵廠提出這種想法,避免引起外人的猜忌,不過該研究的技術還是要研究。

只要哪天一聲令下,這些鐵管就能變成海量的火器。

據他之知,小王爺和小九對於火器的研製,也有過討論,一種更輕型,威力更大,射擊更方便的火器,有了些思路。

周世豐把需要記住的東西,都記在了腦海裡。

中戶重工的大掌櫃來到了密雲。

雖然是白身,可管著上萬人,這就不可小覷了,而且背後還有燕王府。

周世豐做東,特意設了宴席,請了密雲的幾位官員。

別人瞧不瞧得起他,願不願意給他臉面,是別人的事情,而他請不請客,就是他的問題了。

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別人無可指責,至於別人怎麼做,他就不在乎了。

不過的確沒人不給他面子,請的幾位官員皆赴宴,談笑之間都很客氣。

巡視完密雲,改見的人都見了,然後周世豐帶著幾名管事離開了密雲。

接著去巡視各處的鐵道工地,也參觀了加入蜂窩煤商會的蜂窩煤作坊。

走馬觀花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返回了北平府。

周世豐帶回來的圖紙,朱高熾和小九看的仔細,例如鐵管,鐵板這兩樣。

在辦公室,還有一些火器。

手銃、碗口銃、大型銃炮等。

“這些火器發射慢,射程短,威力小,小九你多研究下,如何改善下這些缺點.”

“從氣密性,材料上下手.”

朱高熾提點道。

燧發槍達不到,鳥銃還是沒有問題的。

鳥銃作為火繩槍,表現出的優越性,在南方軍隊獲得大量準備。

而燧發槍叫做自生火銃,技術上沒問題,難得是大明沒有優質的燧石出產地,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燧發槍就無法用到軍隊。

十擊才能響到不足一成,怎麼裝備軍隊?

一千杆自生火銃,一聲令下,只有不到一百杆順利的射擊,所以明末無法裝備開。

西方有大量的優質燧石,明末朝廷曾經向葡萄牙購買過,不過他們用劣質燧石坑了大明一把。

民間使用的燧石,只要能生火就行,至於撞擊多少下,反正就是那會功夫,不怎麼在意。

可軍隊密集型射擊不同,追求的是效率,用最短的時間,發射出最多的鉛彈。

否則敵人敵人都衝到了面前,火槍已經失去了優勢。

“有了新的機器,銃管不再是問題,還可以試著在銃內壁試著用膛線,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效果.”

小九仔細的記下小王爺提供的思路,回頭開始研究。

“還有這些鐵板,也可以大批的製作成板甲,用什麼流水線來生產,你也要摸索出最大效率的工藝.”

“不過要在研發司內部嘗試,儘量不要傳播開.”

朱高熾交代道。

就算有人知道也不怕。

他是燕王嫡長子。

不過這些軍事重器容易引起朝廷的重視,作為殺手鐧,朱高熾至少要等三年後,才會開始在北平推廣。

以那時候的資訊傳播速度,來回就要半年的時間,等正式做下決定,天都已經變了。

“氨水證明了可以肥田,此物有大利.”

見小王爺沒有後續的話交代,小九合上本子,把最近研究的氨水效果提了出來。

“不過要加水稀釋,否則容易灼傷農作物.”

“還有氨水不容易儲存,容易失去效果.”

“至於小王爺關於蒸餾成化肥的法子,也試過了,的確能解決這個問題,不但適合儲存,也方便運輸.”

朱高熾對小九的發現沒有驚奇。

氨水和化肥,以及焦油,是最容易的產物,技術含量並不高,大規模的生產也不難。

“一起去焦爐,咱和伱看看.”

朱高熾起身,有後世的方子,不用掖著藏著,直接叫出來即可,還有人貪他的東西不成。

全北平只有他有焦炭煉製廠。

焦窯頂是高爐,兩側有排風口。

“空氣有很多種,氨水是氨氣和清水結合的產生的,煙霧從煙囪排除,而密度大的氣體,從排風口排除.”

“可否直接在排風口修建管道,這些密度大的氣體,透過管道進入一個大的密封鐵缸.”

“大量熱的氣體進入密封鐵缸,修建水管把冷水引入鐵缸中,一側是進水口,一側是出水口,可以加速冷凝.”

朱高熾在未煉製的空焦窯旁的空地上,指手畫腳的交代。

小九更忙了,在本子上龍飛鳳舞。

昨晚公司加班,今日只有一更。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召喚之:狂戰血帝

錦夜白霜

閒話兩晉南北朝

史後師

持刀行

萬千繁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