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不夠的份量

一路上,朱高煦都在向朱高熾炫耀。

朱高熾沒有介意。

透過幾年的時間,朱高熾已經瞭解了老二老三的性格,老二朱高煦,其實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也明白了歷史上的朱高熾,為何會這麼包容朱高煦。

未來朱高熾當了皇帝,為了安撫朱高煦,把朱高煦的所有兒子都封了王。

但是朱高熾短命,只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他的兒子登基後,同樣厚待朱高煦。

可朱高煦還是整日抱怨,像個孩子一樣,沒有絲毫的城府,所有的態度都寫在臉上,讓人一眼望穿。

在明知不可為的時候,仍然起兵造反。

漢王造反,猶如驚雷嚇了朝廷變色,畢竟名頭在那裡,可左等右等,等了一場空。

起兵造反的過程,更像是個笑話,沒有四處開戰,也沒有全面出擊,當新皇帝帶軍抵達時,他竟然就要投降了。

下面的人一臉矇蔽的看著朱高煦,你老人家要造反,我們勸不住,跟著你造反了。

現在都造反了,你老人家又要投降。

玩呢?

見下面的人不聽話,朱高煦找了條小路出城,獨自去找侄兒皇帝投降去了。

投降了也不服軟,新皇帝沒有處死他,關到了高牆中,結果新皇帝去看他,朱高煦故意伸腳把新皇帝絆倒,摔了一大跟頭。

這才讓憤怒中,失去理智的新皇帝當場下了殺心。

命人用重量達到三百斤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住在裡面。

結果朱高煦真的是勇武有力啊,竟將大缸頂起來了,還特麼到處跑,人們竟然壓不住。

見狀。

新皇帝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事已至此,為了避免後患,新皇帝又把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了。

很奇葩的朱高煦。

這幾年的相處,讓朱高熾更為了解朱高煦了,這是把很好用的刀,而且不容易傷己。

如果能被朱高煦傷到自己,那說明比朱高煦都要傻。

既然如此。

朱高熾覺得,這把刀還是應該發揮才能,不能浪費了,畢竟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煦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棣多次瀕臨危難,都是朱高煦的力戰下方轉敗為勝。

畢竟是能扛著大轅衝鋒陷陣的人物,士氣加成方面,可以說是滿級了。

誰在戰場上面對這位主,誰都得發虛。

敢直面朱高煦的人物,哪怕是軍中主將,例如都督瞿能父子,身處萬軍之中,也擋不住騎馬衝鋒的朱高煦,被斬下首級,震懾三軍。

至於老三朱高燧,腦子是有點,但膽子很小,經不住嚇,像個乖寶寶,也不必放在心上。

“二弟,伱既然想要當將軍,不光要具備武勇,還得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行.”

朱高熾指點道。

“是嗎?大哥你教教我.”

朱高煦服帖的說道。

校場的師傅們,都說大哥厲害,讓他們要聽大哥的,加上王府的風氣,朱高煦早就恢復了小時候的性格。

“大軍中什麼最重要?”

“士兵敢戰.”

朱高煦毫不猶豫的回答。

“軍紀.”

朱高燧也跟著說道。

“你們說的都對.”

朱高熾笑道,“但是糧草是根基,沒有糧草,多麼軍紀嚴明的敢戰之軍,也會自行崩潰.”

朱高煦沒有反駁,乖乖的說道:“大哥說的有道理.”

“既然你們都認可,那我問你們,你們知道我軍的糧食,分為哪些型別嗎?”朱高熾又問道。

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搖了搖頭,老老實實的樣子。

朱高熾沒有賣關子,解釋說:“我軍的糧食補給分為五類,分別是駐防時一般性的配給軍糧、平日額外口糧配付、斷糧或是應變時的口糧、行軍或是軍陣戰鬥時的戰鬥乾糧、行軍或是軍陣戰鬥時的其它配給.”

“這其中的道道很有講究,研究透了,可以肯定的說,對於後勤之事就能瞭解個十之三四.”

“才十之三四?”朱高煦一臉的為難。

“是啊,就這十之三四可不容易.”

幾兄弟說話間,到了北門的北新倉。

軍國之需,盡仰給於東南,北運的漕糧常常有四百萬石左右,是元代的好幾倍。

前元建的那些糧倉根本不夠用,所以在元倉的基礎上,在京城和通州大規模增建糧倉。

朱高熾是突然襲擊,沒有告知,所以北新倉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毫無準備。

許久,通判張吉甫匆忙的趕了過來,朱高熾幾兄弟,已經在製作軍糧的場地四處詢問。

“這裡是生產駐防時一般性的配給軍糧,因為燕王出遼,所以此處的人手,不少調去了別處.”

張吉甫擔憂朱高熾誤會,連忙解釋清楚。

現在可是戰時,他可不敢用自己的腦袋,去嘗試小王爺懂不懂軍中規矩。

朱高熾恍然大悟,難怪這裡的生產有些怠慢。

張吉甫見到朱高熾的樣子,心中鬆開了口氣,於是主動為其介紹起來。

“這是飧,去殼完畢的一石米,用水淘淨炊熟後,再放到水中曝曬幹,把曝乾的米再來一次同樣工序,總共十次.”

“做完十次後只得到二斗的再製幹米飯.”

“要食用時,取一大合的再製幹米飯以熱水泡之,待再製幹米飯浸軟時再煮熟成餐飯後就可食用.”

“飧飯可供一個人進食五十天.”

聽完通判的介紹後,朱高熾抓起來看了看,這和壓縮餅乾類似的原理。

其實就是水泡飯。

“光吃這個東西,時間久了,恐怕難以滿足軍士的肚子吧.”

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還有調理品.”

張吉甫見小王爺很好說話,與傳聞中的一樣,越發來了興致。

領著幾兄弟去了別處。

“這是硬鹽塊,取三升的鹽摻和著水放入鍋中用炭火敖煮,直到變成小塊狀硬鹽塊而不容易再次溶解為止,這種製法最好在夏天時生產,因為王爺出遼是計劃外的,所以提前開動.”

“這是粗布醋幹,粗布一尺,以一升釅醋浸,曝幹,以醋盡為度。

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將醋浸入布中,方便軍士攜帶.”

“這是醋蒸餅,先把小麥麵粉作的蒸餅一枚浸於一升的醋中,把醋曝曬幹為止,和醋布一樣是攜帶調味品的方法.”

“這是幹豉,把三升的豉摻以五升的鹽搗碎如泥狀,捻作成餅狀曝曬幹,要食用時剝一塊棗核大小來代替醬菜食用.”

……

參觀完了,朱高熾三兄弟大開眼界。

軍糧的種類多,製作方法也考究,許多問題都提前想到了,並解決了問題。

米飯多了不宜帶,容易餿,所以用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製作成乾糧,容易攜帶和吃用。

但是光吃米飯沒有味道,又製作出各類的調製品,總之追求最大的價效比。

“光吃米飯,難道沒有肉?”朱高熾覺得不夠完美,人類離不開蛋白質。

“有的.”

張吉甫沒有隱瞞,直言告知:“因為這是提供給駐地的,不需要行軍和打仗,所以沒有提供肉類.”

“不過軍坊設在另外一處,是專門製作行軍或是軍陣戰鬥時的戰鬥乾糧,其中就有肉粉.”

“用肉研磨成粉,投入滾湯中攪和後製成餅,厚一分,待冷卻後切成棋子大小的塊狀體.”

“曝幹後收貯,如在營寨內,以湯摻著食用,如行軍或是戰陣中就直接幹食.”

好嘛,功利性挺強。

不打仗就是水泡飯,打仗才有肉吃。

“我父王那邊的補給,有沒有耽誤?”朱高熾隨意問了句,他是不擔心的,不過有些流程還是要走的。

“王爺的供給,我們這裡早已全額髮了出去,主要由通州倉負責轉運.”

朱高熾又問了幾句,然後稱讚道:“不錯,張通判做的很好,父王回來後,必定有賞.”

“分內之事,不敢貪功.”

張吉甫很實誠,沒有打蛇隨棍上,讓朱高熾高看一眼。

前世見多了,做點事情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不過是本身職責罷了,還有臉到處宣揚。

張吉普又領著三兄弟去別處轉了轉,軍糧的種類,高達十餘種,每種都有講究。

朱高熾不提,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兄弟看得大開眼界,這都是校場看不到的東西。

而且軍糧是軍事機密,不對外開放,一般人也見不到。

猶如衛所。

普通官員根本不瞭解衛所其中的環境,哪怕是兵部,也沒有掌握衛所總體詳況。

“看到了吧,想要當個將軍,你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多呢,不光是武勇就可以了,軍糧是如此,軍中旗幟種類更是繁雜,每種旗幟都有重要的意義.”

回去的路上,朱高熾指點朱高煦和朱高燧。

古代是不停發展的,不光是技術,包括軍事也是,不是一窩蜂的衝上打群架。

到了明後期,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時,隊伍的專業性達到了當時的巔峰。

乃至朝鮮全面整改兵制,學習戚繼光的兵法,包括日本也是,戚繼光的兵法受到追捧。

“大哥,以後咱一定多聽多看,爭取早日隨父王上戰場,為父王衝鋒陷陣.”

“我也是.”

朱高燧不落於人,跟著二哥說道。

朱高熾嘴角露出笑容。

“光讀書不行,這樣吧,你幫大哥去一趟開平.”

朱高熾隨意的說道。

“開平?”

“不是你一個人去,右長史金忠帶你一起去.”

朱高熾選擇了開平。

準備用此地為由,向朝廷奏請移衛之事。

但是先要和一個人接觸,探一探王府在此人心中的分量,是不是還足夠忠心。

自己離不開北平,需要在北平坐鎮,光一個金忠分量不夠,所以加上朱高煦。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