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大明女子乘坐公共馬車

劉通收拾了行李,左邊手提箱,右手戴上帽子,妻子在門口抱著未滿週歲的么兒,家裡請了兩個女傭,所以劉通並不擔心家裡事情。

“我去京城大概要一個月後才回家,二姑娘年齡大了,在學堂裡經常去同學家玩,本也不算什麼,可到底是女孩子家家,上回就很危險,所以你還是要拘束一下她.”

兒子最終沒有當兵,去了京城國子監讀書。

兒子的事情,劉通並不擔心,反而隨著女兒的年齡大了,讓他操心的事情多了起來,如今社會上倡導女子也有上道學的權利,受到了皇太孫殿下的稱讚。

妻子是傳統的女性,相夫教子,卻又享受著新城區的城市建設福利。

不同的環境,帶來不同的生活方式。

穿著長裙的婦女,懷裡的孩子很安靜,好奇的看著門外。

“夫君的囑咐,奴會記住的.”

“嗯.”

“你也照顧好自己.”

“我走了.”

劉通不捨的轉身離去。

新城區的街道上,幾名巡檢丁差按路線,不定時的巡邏,可能是走累了,坐在小廣場的木凳子上,木凳子旁邊的煤油路燈已經滅了。

每日的傍晚,更夫們會用特製的長杆子,往煤油路燈裡頭灌入煤油,剛剛夠燃燒兩個時辰的,當煤油燒完就會自己熄滅。

玻璃是海外貿易中的搶手貨,價格賣的不低。

而在大明因為是民生物資,所以定價很便宜,成為了社會普及的產品,於是有了許多生產玻璃的工廠,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小廣場是平整後的土地,鋪設了磚石,留出了許多的泥土地,還有沙坑。

幾家在學走路的孩童,身邊多半是老人,還有幾名年輕的婦女,一邊聊天,一邊看顧著自家的孩子,摔跤了,有的孩子會哭,有的孩子自己爬起來。

“你家的孩子一點也不嬌氣.”

婦人稱讚的說道。

“傻的很,都不知道哭,會哭的孩子才聰明呢.”

各自誇耀對方的孩子。

小廣場上其樂融融。

並不是所有的婦女都會成為家庭婦女,北平城周邊的農民,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大片井制度改革的最徹底,農民可是讓人羨慕的職業。

工人家庭有的雙職工,也有的單職工。

雙職工的,會把老人接來,養老之外,幫忙照看孩子,單職工的,說明家中沒有老人幫忙照看孩子,或者去了其他兄弟家。

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

但是大明的儒家思想有進步,還有一些保留,尊老之道上,沒有哪家敢虐待老人,不但會被鄰居們歧視,更會引來官府的處罰。

所以這一自然現象,在大明被扭轉了,屬於社會文明的體現。

“劉大家.”

“您這是要出遠門啊.”

人們看到了劉通,見到他的裝扮以及帶著的行李,紛紛彎腰行禮,並且笑著招呼道。

劉通連連點頭。

“因為公幹,在下要去京城一趟.”

非禮勿視。

劉通遠遠的向婦人們回禮,快步的離開,不想和婦人們產生過多的交集。

見到片坊裡最有名的文化人,婦人們都很熱情。

留個情面,說不定日後還能關照自己的孩子。

來到了站臺。

片坊里長期生活的人們,大多互相認識,紛紛各自抱拳行拱手禮,也有彎腰行作稽禮,也有人舉了舉手,簡單的打個招呼。

“劉大家.”

“周師傅.”

“王師傅.”

鐵軌上的公車終於來了。

人們排著隊上車。

都是左鄰右舍,誰都會照顧自己的形象。

只有人口流動大的地區,以及不夠富裕的條件,才會出現許多的行為,而穩定的地區,會有已經默契的社會習俗,並且隨著經濟越發達,秩序越井然。

眾人各自掏出一厘錢放入錢箱,然後尋找座位。

但是座位明顯不夠。

“伱請.”

“我很快就到了.”

每一個站臺大多數如此。

因為每個站臺搭乘的乘客們,多是相熟的人。

當公車進入鬧市區才有改變。

北平和京城不同。

京城有皇宮,所以老城區裡的改變並不算徹底,高樓大廈有限制,以免窺視皇宮,杜絕一些風險,而北平的老城區改變的很多。

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甚至有了身處鋼筋水泥世界的錯覺。

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集中。

北平是最早的工業城區,吸收的人口也最多,把周邊縣鎮的富餘勞動力全部吸收到了城裡,也讓鄉間人口變得稀少,為大片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條件。

縣鎮不但沒有因為人口的增長變多,反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竟然撤裁了兩個縣。

北平的變化。

才十二年而已。

諸多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反思。

不只是一兩個,乃至市井之間的百姓們的交談,也有了許多了感慨和討論,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誕生了許多的疑問和思考。

劉通只是其中的一例,因為他的文學水平高,所以最有名。

為什麼變化會那麼大。

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以往的傳統社會,雖然也有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不同,技術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樣明顯,可與當下的大明,具備了質的差別。

朱高熾原來還是小王爺的時候,在大明工局發表的講話,以及向管事們傳授的道理,終於被當初的文書房一篇一篇整理後,發到了報刊上。

原來有這麼多的道理。

以前朱高熾說話效果不大,因為人們無法理解,更不知道他說的是不是對的。

可北平的變化就是最大的證明。

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學習和研究朱高熾的講話稿,成為了新學新社會風氣的養料,為人們思想的變化,以及學問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很多的道理,眾人一眼就能明白,放在十幾年前是絕對不可能的。

北平的非農人口高達四成。

北宋時期的城市人口為萬,佔當時全國人口8260萬的%。

到了南宋,城市人口1590萬,佔當時全國人口7100萬的%,

汴京和臨安的人口更是超過百萬。

而整個河南,洪武二十六年才不到兩百萬人,十年的發展下來,也只有兩百四十餘萬,還未恢復到宋朝時期的水平。

但是北平行省的人口雖然是五百萬,非農人口卻已經達到了近兩百萬,北平城有了八十萬人口之多,佔了全行省的近七分之一。

發達的非農人口,龐大的工人階級,帶來了經濟的興盛。

幾名女性工作人員上了公車,成為了特殊的存在。

因為人力的缺口,大量的工作崗位缺人,促發北平鼓勵女性參加勞動,於是這些在內行省無法接受的現象,哪怕是浙江行省與應天府行省都沒有達到的文明,卻在北平已經成為了習慣。

女人和男人們一同擠公車。

任何齷齪的言論,都會受到官府嚴厲的處罰。

北平沒有自由。

說話也被限制,禍從口出,但凡有侮辱婦女,或者妨礙社會正常秩序的言論,哪怕是個人的行為,只是為了嘲諷,都會坐三個月的牢,並且遭受罰款的處罰。

甚至新城區,特別是片坊裡,修理自己的房屋都要被片坊所管。

“劉大家,我下車了,告辭.”

“慢走.”

劉通笑道。

眾人紛紛望去,被稱呼大家可不是一般人。

不久。

公車重新出發,車廂裡恢復了安靜,劉通靜下來心來,一邊思考皇太孫殿下的相召,一邊考慮自己該如何應對,才能獲得最好的表現。

經過換乘,已經沒有人認得劉通。

最後到達了北平火車站。

北平火車站是大站。

西邊專門提供運輸貨物的站臺上,堆滿了車廂,一個個的車廂裡,裝滿了各色各樣的貨物,從昂貴的貨物,到廉價的民生物資,乃至大量的糧食和肉乾等。

車站的工作人員許多在那裡忙碌,入冊的、清點的、報單的、搬運的、各行的夥計、管事等,各司其職,非常的忙碌。

人們走路都是小跑,可見有多忙。

東邊是提供給乘客的。

劉通昨日已經購買了車票,乘坐今日前往京城的列車。

站臺的人多的數不清。

有挑著擔子的,扛著包裹的,舉著箱子的,拖著麻袋的,三教九流皆有,在這裡大家只有一個身份,火車站的乘客。

“提防竊賊啦.”

“各自照看好各自的行禮,避免丟失.”

“發現竊賊請大聲呼喊,站臺的巡檢丁差會第一時間趕到,任何人不要害怕竊賊,大家都是響噹噹的漢子,要敢於和竊賊做鬥爭.”

站臺的工作人員巡邏著喊話。

“哇哇.”

嬰兒的哭喊聲。

“老么,老么.”

老漢大聲的呼喊尋人。

嘈雜的聲音,響徹了站臺,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去往京城的火車即將進站啦,一五一號車票的乘客們,主意即將上車,其餘的乘客們不要上錯了車,請看好自己手裡的車票.”

工作人員都是大嗓門。

嗓門不大幹不好這份活計。

劉通左手提著行禮,右手舉著車票,順利的登上了列車,身後的人大包小包,費了好一番力氣。

終於。

人們坐到了自己的位置,火車車廂裡也擠滿了行禮。

火車出發前,車廂類恢復了安靜。

“咔嚓~咔嚓~”

火車慢慢的啟動,緩緩的離開了站臺。

人們懸著的心跟著落下。

突然之間。

車廂裡的喧雜聲熱鬧了起來,每個卡座的乘客們,五湖四海的進行交流,聊著大明大江南北,乃至外海的事情,是天下資訊傳播最密的場所。

哪怕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只要他經常乘坐火車,比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社會模式,更要高效百倍。

這個時代。

經常乘坐火車的乘客,屬於社會中的“先進份子”。

就和後世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候。

那些最初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們,他們瞭解的資訊程度,比其他的方式高效許多倍,同樣這些人,總體上屬於“高素質”人群。

長途乘坐,有些人談不完的話題,有些人昏昏欲睡。

中午飯點的時候,列車會在專門的站臺停靠,站臺準備好了食物,由工作人員們送上列車,提供給有需要的乘客們使用。

火車的速度每個時辰六十里。

隨著蒸汽機的發展,有人提出了加速,不過鐵道運營部經過長時期的調研後,並沒有採取加速的方案,仍然保持每個時辰六十里。

到站與等候,還有各種原因,抵達京城已經是第四天的上午。

劉通滿是疲憊。

身上也感覺不爽利,先去酒店租了一間客房,洗了個熱水澡,換上乾淨的衣服,把換下來的衣物交給了店小二,酒店提供洗衣服的服務,但是需要單獨出錢。

京城並不陌生。

劉通沒有向店小二問路,自己輕車熟路的去了文華殿,在東華門經過勘驗,文書房的工作人員來為他登記,劉通留下了自己的住址。

“劉大家先回去,皇太孫殿下何時召見劉大家,我們會前去你下榻的酒店告知的.”

“還有公房可以提供,劉大家要不要住公房?”

文華殿的公房,是專門提供給公幹的人住宿用的,劉通搖了搖頭,那裡關係複雜,他不想節外生枝,還是住酒店安逸。

他在報社與書行的稿費,乃至人才津貼,以及專案小組的津貼,足夠支撐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違背自己的心情。

劉通離開了文華殿,去拜訪了在京城的幾位好友。

眾人得知劉通的到來,大家都很高興,約在了晚上一起吃飯,下午的時候,劉通和一位好友閒逛京城。

好友去車行包了一輛馬車半日的時間。

馬車帶著兩人,漫無目的的在京城裡轉悠。

京城的直道本來就修建的寬廣。

“京城的變化很大呀.”

“老城區變化不算大,你可以去淳化新城區看看,那裡可是把荒地,變成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淳化新城區所在地,原來是淳化關,是為了拱衛京城而修建的關隘。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原先半保留的關隘,已經拆掉了城門,甚至去年,把城門口一段的城牆也拆掉,為了擴大道路。

出了城,看到了一座廟宇。

讓馬車停靠後,兩人去廟宇閒逛了一番,在寺廟的大樹下,坐在石桌上,小沙彌送來了茶水,兩人歇歇腳。

“我聽聞帖木兒國家,乃至許多的地區,他們的宗教很嚴厲,對人們的約束很大,反觀我們中華,歷來的宗教就不強勢.”

“強勢的都被滅了.”

“應該是我們的信仰是敬祖,家家都有族譜,春秋時期,是貴族們才有的,國外也是,只有貴族才有家譜,可我們中華因為文明的昌盛,讀書群體大,做到了家家都有族譜,而不是像國外.”

“敬俸祖先,就是我們最大的信仰.”

“所以大明的工業化能有今日,是因為技術進步,推動了以機器生產為特徵的社會變革,而思想上並無阻礙.”

“主要還是皇太孫殿下.”

“皇太孫殿下推動了技術的進步,發明出了蒸汽機,蒸汽機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皇太孫殿下打造了工業化需要的前提社會,也就是高工錢的社會體系.”

兩人從閒談,到越來越正式的交流。

“如果放在春秋時代的貴族時期,除了技術上無法滿足,他們的社會模式,也是推動不了工業社會的.”

“貴族時期,百姓們大量是家奴,釋放不了社會生產力,只有在地主社會,雖然也約束人口,但依託的是僱傭關係,而不是主奴關係,佃戶有他們的自由.”

“皇太孫殿下入京城前,南方的局勢很緊張.”

“可大戶們雖然敵視,卻管不到佃戶們的頭上,佃戶們大量的離開土地,主動加入了工業化社會,削弱了大戶們的實力.”

如果朱高熾在這裡,會說道這是與美國的南北戰爭不同的。

美國的南方地主們,他們是奴隸主,而不是僱傭主。

西方中世紀結束後的思想解放,只是比西方貴族時代先進,卻沒有超過東方,當然,某些方面肯定是有進步的,甚至超過同時期的大明。

不過兩者各有優劣,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和借鑑。

明朝的社會風氣,比較宋朝的社會文明,是有差距的,宋朝在重文輕武一道上走的太激進,但是掩蓋不了社會文明發達的優勢。

宋朝的社會文明,倒是可以超過西方中世紀結束後的思想解放時期。

明朝要到中後期,才能媲美宋朝社會。

可也比元朝的社會模式要進步。

所以後世部分學者說明朝是中華文明的恢復期。

“實力為王.”

“皇太孫殿下的軍事實力,才是真正的原因,猶如木桶,每一塊都需要足夠長,裝下的水才能越多,否則任一塊木板短缺,裝的水也會灑出來.”

“這倒是.”

“宋朝的文明輝煌,正如多數的木板都很長,唯獨軍事的這塊木板上,卻出現了問題,導致發揮不出應該有的力量.”

“所以皇太孫殿下,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手抓,不可缺一的發展模式,正是基於宋朝的失敗,而提出的思想.”

“而武力強,其他方面短,又如前元,雖然靠著武力征服了一切,可帶來的卻是文明的倒退,乃至天下的土地上戰火連連,生產力的倒退,不但為老百姓帶來不了安寧和富裕,反而讓各地的百姓們困苦不堪.”

兩人的茶會已經涼了。

寺廟的主持,見兩人來歷不凡,親自來添茶。

“謝過主持.”

“兩位施主從何而來?”

劉通和好友各自自我介紹了一番。

“原來是劉大家和周大家.”

主持聽過劉通的名聲,笑容越發的熱情,並提出請二人晚上留在寺廟,嘗一嘗寺廟的齋飯。

大明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明也有了進步,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進行了融合。

讀書人們在寺廟居住,乃至到寺廟吃齋飯等屬於常態。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通,寺廟仍然如歷史般,提前發展出了這些業務,提供住宿和齋飯,為人們的異地生活提供了服務。

“得罪了,不是不願意留下,而是已經有約.”

劉通歉意的說道。

主持也沒有不滿,希望二人下次再來寺廟。

等老和尚走後。

劉通和好友互相笑了笑。

名利名利,哪怕是方外之人,同樣是避不開的,可謂是人性的表現。

“大明的國力發展非同尋常,商人們的腳步遍佈東南亞,乃至中亞也有大明商人的腳印,可見物資的繁盛,在對外的關係上,出現了許多的衝突.”

“你在報紙上發表的外部對等關係,的確讓人眼睛一亮,可細思下來,卻有些冷酷無情,與中華文明之道略有衝突.”

劉通的好友笑道。

劉通眼睛一亮。

他這次來是因為皇太孫殿下,想要聽聽他的外部對等關係,可劉通有自知之明,以皇太孫殿下的英姿,必然有了大困惑,自己不一定能解決。

所以他希望聽到更多的建議,以補充自己的思想,所以劉通不但沒有大怒,反而喜歡的很。

見到劉通的神情,他的好友也很高興。

因為知道劉通的性格,不是獨夫,好友才願意指教,歷來思想之道都是大事,處理不好火候,哪怕是朋友關係也能變成敵人。

“觀我大明對外之道,離不開聖人.”

“從聖人下旨天下,中國大地上生活的人,皆是他的赤子,雖然仍屬於家天下的思想,可也比主奴思想進步了不知多少.”

“大明律又明確規定,不允許奴僕的存在,可有規定允許制定的人群擁有奴僕,說明了聖人所處在時代,他的經歷為他帶去的侷限性.”

“而皇太孫殿下卻在改革皇宮,雖然沒有取消宦官,卻是因為為了照顧他們,總不能棄之不理,反倒是不近人情了.”

劉通聽得聚精會神,自己的好友到底居住在京城。

近水樓臺先得月。

至少在對皇太孫的事蹟上,瞭解的比自己要更多,劉通忍不住考慮,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搬來京城,到底是政治中心,北平雖然工業化發展的早,優勢卻不一定能長期保持。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我是阿斗

七殺七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