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海外商行的大爆發

高麗學習中華是很快的。

唐朝的節度藩鎮,明朝的衛所制度。

李成桂造反成功後,受到國內親華主流思想的影響,很快就開始模仿明朝,施行了很深的改革。

其軍事制度以五衛製為主,軍隊分為五衛:義興衛,中衛、龍驤衛,左衛、虎賁衛,右衛、忠佐衛,前衛和忠武衛,後衛。

中樞設兵曹和五衛都總府統一掌管軍政和軍令,兵曹類似明朝六部中的兵部,長官稱判書,正二品,五衛都總府長官稱都總官,都總官、副總官共十人,具體掌管五衛部隊。

國朝兵制,總於五衛,兵曹為本兵,都總府領之。

更休上番,則為宿衛之卒;有事興發,則為戰陣之卒。

平時,五衛輪流承擔宮禁警衛任務;戰時,五衛赴前線作戰。

五衛制也是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所屬人員平時為農民,戰時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資全部自給自足,國家沒有養兵的財政負擔。

類同與明朝的衛所制度。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一直到倭國入侵李氏朝鮮,明軍入朝平倭,帶去了戚繼光留下的軍事制度,隨後穩定後的李氏朝鮮,全面模仿戚繼光的兵制練兵,進行了再一次的軍事改革。

可是呢。

李氏高麗有個弊端,不光武官世襲,文官也世襲,龐大的世襲兩班階級,註定了上層的固化,並無法真的發揮其作用。

脫胎於五衛軍,如今高麗的軍隊主要一分為三。

都察院的特使,和錦衣衛的兩名探子,呆在隔海相望的登州。

上個月的碼頭大案,引起了他們的關注,不查不好,一查嚇一跳,源頭皆指向了高麗。

大明很大。

錦衣衛的探子去過上海縣的碼頭,原本以為上海縣的碼頭已經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規模,沒想到山東登萊碼頭的規模,並不比上海碼頭差多少。

那天津碼頭豈不是更大?

永樂九年。

十月。

碼頭上船隻有氣無力的趴窩。

海浪一陣接一陣,為大地送上來涼風,吹走了焦躁,驅走了浮華,秋日的涼爽,逐漸的冷了起來,沿岸的百姓們經過了夏收的喜悅,開始準備過冬。

人們努力的工作,豐收的季節,他們會在年關前,準備豐富的年貨,全家人走親戚,整個家族最熱鬧的時光。

北平行省,北平府天津化工廠區,為周邊提供了大量的化肥,配合農家肥的使用,產量再創新高。

“嗚嗚~”

一艘蒸汽輪船進港。

登州也成立了船廠,專門製造蒸汽機的大型船廠,與天津與金州造船業形成體系,成為三角核心造船產業鏈,與南方的龍江船廠區,福建長樂船廠去,擴張成大明的三個船業基地。

每個造船產業區,最小的福建漳州船廠區,也有了上十萬名工人,年產船隻數千艘。

造船業的發達,帶動了上千個行業。

而蒸汽機的產業也更加的細分,工廠開足了馬力,日夜的生產各型號的蒸汽機,源源不斷的供應全國。

“不能去高麗.”

錦衣衛的探子堅持的說道。

御史出身的特使,並不怕會在高麗遇到風險。

不過探子說道:“高麗是海外,與國內的情況不同,萬一激發了矛盾,引起了高麗的叛亂,恐怕朝廷會很不滿意的.”

御史聽到錦衣衛的說法,忍不住驚訝,“他們敢?”

“狗急跳牆,何況是人.”

錦衣衛的探子說道。

高麗新左軍節制使的態度變了,從試探的提出內附,到如今的閉口不談,錦衣衛派去過探子打探情況,知道一些更隱晦的事務。

國內哪怕是實力最強的煤炭商人們,面對太子殿下的政策,也只能乖乖的聽話。

可是國外不一樣了。

商人們的勢力竟然如此的猖獗,連探子們都有些恐怖。

種地很苦。

沒想到為商人們幹活會更苦。

那都不是人過的日子。

想到那些高麗的工人們,探子就忍不住打了個寒顫,那真是人不如牲畜啊。

無論高麗兩班制度有多麼的落後,但是高麗的確是一個王國,而不是部落,別看部落和王國打的有來有回,但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更有高麗的穩定,這些年來沒有內戰。

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前提包括了穩定。

第一家黃麻種植園,第一家採礦工廠,第一家冶鐵廠

大明商人們帶去了很多的技術。

雖然並不全面,可是在高麗自身的產業上進行了升級,做到了最佳化。

第一批鳥銃生產了出來。

因為火石的原因,以及欠缺更多的產業鏈,自生火銃的製造成本太高,價效比也低,所以高麗北王只能選了比較落後的鳥銃。

哪怕是鳥銃,也是除了大明之外,天下最先進的火器,中亞和西亞地區還在使用火門槍呢,沒有進化成火繩槍。

高麗是繼倭國之後,第三個能自己製造鳥銃的國家。

李孟宗拿著嶄新的鳥銃,愛不釋手的撫摸。

“可惜成本太高了.”

高麗的工匠們,靠著傳統的作坊能力,每名老工匠,一個月才能打造出一杆鳥槍,加上火藥和鉛彈,哪怕李孟宗再喜歡,也只能下了一千杆的目標。

“是啊.”

大明商人很誠實,站在高麗北王面前,腰桿挺的筆直,驕傲的說道:“比起國內,差距太大.”

李孟宗並沒有羞怒。

這不是天經地義的麼,有什麼丟人的,只是生氣比倭國慢。

他們高麗,比倭國文明多了。

怎麼能比倭國慢呢。

“刺刀這玩意,看起來很簡單,製造起來才知道很複雜,特別是國內的刺刀,是透過鍛造機器生產出來的,大小一致,高麗的工匠們做不出來.”

大明的商人指出了許多的不足。

“解決了沒有,以後慢慢來吧.”

李孟宗不以為然。

有了這一千杆鳥銃當做精兵使用,他就不怕南王了,南王那邊,聽說擴軍到了十二萬。

李孟宗有些不懂。

為何他支援大明的商人們,自己的軍隊反而供養不起,裁減到了五萬,而五叔卻還能養起十二萬大軍,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難道自己學習上國發展工業做錯了?

可是上國的書籍明確的說了啊,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有質的差距,那麼為何咱北王不如南王。

太多的疑問,越是學上國,李孟宗的煩惱越多。

三省的百姓民意沸騰,不光百姓們不滿,地方上的鄉紳們也不滿,太多的矛盾,讓年輕的李孟宗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

找不到原因的李孟宗,只能把鳥銃當做寶貝,更加的依賴大明的商人們。

大明商人們找到了“世外桃源”。

沒有什麼地方比高麗北地更好的了。

這裡有文明,不是土著社會里野蠻的世界,他們的地位和財富有保障,可以放手施展,而且也不怕自己的財富被拿走一半,多麼豐厚的遺產,也經不起代代拿走一半的政令。

一艘運輸糧食的走私船,從國內私自出發,抵達了海州。

今年的氣候很怪異。

同樣的氣候,金州那邊高產,而高麗這邊減產。

商人們知道金州那邊有化肥,但是高麗這邊沒有,想要生產化肥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商人們做不到,也沒有心思去做低利潤的事情。

永樂九年的下半年,高麗這邊出現了糧荒。

百姓們青黃不接,大量的流民們吃不飽肚子,小戶的百姓們也活不下去了。

這是商人們最好的時機。

倭國沒有糧食,他們也缺,南洋太遠,只有交趾的糧食多,而且有秩序,可正因為秩序,讓商人們無法從交趾獲得糧食,運輸成本也高。

那麼從國內走私糧食出來,成為了商人們必須的選擇。

可是國內對糧食管控嚴格,他們只能走私出極少的一部分,不過呢,對他們而言已經足夠,他們又不是真的要救濟高麗的百姓。

整個高麗,只有大明的商行賣糧。

哪怕從事黃麻種植行業的亨運來商行,手裡都握著一筆糧食。

家家的高麗百姓們賣地。

一畝地只能賣出一斗糧食。

這樣的買賣沒有老百姓願意,可是他們要餓死了,為了活命沒有其他的選擇,賣地是唯一的活路。

一個冬天下來,大明商行們手裡的高麗土地翻了數倍,甚至十倍的也不少。

暴利。

太暴利。

海外商行的東家們笑瘋了。

亨運來商行的黃麻種植地,翻了整整五倍,黃麻的產量也提升了五倍,一來一回,資本翻了十倍。

國內的市場需求像個無底洞。

上億人口的工業發展社會,人均資源和麵積都奢侈,以人為本的高度民間富裕,不但沒有讓亨運來商行的產品滯銷,反而銷售一空,只不過降了一點點價格而已。

永樂十年春。

開春後。

亨運來商行取消了本就不高的工錢,想要進亨運來工作的夥計們,只給飯吃。

成片的流民們伸著手乞討,他們哭喊著要成為亨運來的夥計,道路上,隨處可見的屍骨,看著瘦的只剩下皮包骨的流民們,亨運來一口氣新招募了上萬人。

亨運來還成立了護廠隊,還是向大明工局學的。

不過呢。

大明工局的護廠隊是為了保護工廠和工人,而亨運來的護廠隊,只保護亨運來。

最低成本的人工,低廉到令人髮指的土地,原本是低利潤的黃麻,被亨運來做成了暴利行業,更恐怖的是,黃麻屬於民生物資,大宗商品目錄,也就是說黃麻的銷售量很高。

漆樹、人參、茼蒿.

原本在大明不起眼的生意,一夜之間驚呆了國內的商人們。

生意還能這樣做啊?

不把人當人。

光一個人力成本帶來的利潤,就讓大明國內商人們目瞪口呆,學到了,學到了。

可是他們在國內辦不到。

工民聯合部就是第一道坎,還不提大片井制度,片坊制度等等。

看得見摸不著。

年關。

高富貴回老家了。

大字不識,年輕的時候是個懶漢,人人嫌棄的老光棍,狗都不要的人,一把年紀了,去了高麗四五年,不光帶回了漂亮年輕的媳婦,還有了兩個娃。

村裡的人們張大了嘴巴。

高富貴見人就送天津買的特產。

“咱們東家好啊,只要是咱們的人願意跟著去的,不但給的工錢高,關鍵是地位也高啊,咱在那邊,人人都得稱呼咱一聲老爺.”

底層人感覺到不安的時候,上層的人早就行動了起來。

高麗也如此。

民不聊生,這麼危險的環境,商人們怎麼可能視而不見呢,他們可不怕老百姓,沒有武力的鄉紳才會怕。

商行們成立了護廠隊,離不開心腹。

還有什麼比國內的人更放心的?

國內去的人,真要是敢害人,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比一無所有的高麗流民值得信任百倍,而且好吃好喝,還有高人數等的生活,誰不支援自己的商行。

高富貴很得意。

看著能當高富貴孫女年齡的小媳婦,高富貴還打人,家裡活什麼也不幹,高麗小媳婦又要幹活,還要照顧孩子,晚上又伺候高富貴。

“呸.”

村裡後生們,背後羨慕的直咬牙。

這是貧富差距帶來的。

一個能過關的普通司機而已,卻在關內買了幾套房子,養了幾房未登記的妻子,各個為他生兒育女,二十年後,隨著關內經濟的發展,再也沒有了這樣的現象。

不知道這批女性是否後悔過。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女性,在異國他鄉嫁給一個失業的貧窮老頭,這樣素質低下的人口,能為她帶去什麼愛情和精神關愛呢。

只是經濟問題的現象罷了,中西都是如此。

後生們不能理解,但是擋不住他們的羨慕。

海外商行們發現,原本他們在國內很難招募到的人手,突然受到了歡迎,乃至於年輕人開始參加他們的招募,甚至有社學或縣學畢業的青壯。

人才素質的升級,為海外商行們提供了更多的力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