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太子殿下萬歲

“不知道後世史書裡,記載的是朕滅國無數,還是如何說朕呢。

大明的旗幟高高飄揚。

撒馬爾罕地區,大明治理了將近十年。

望著這片富庶的河中地區,朱棣雙眼裡滿是感慨。

有人的地方必然有水。

人口密集的地區,水源必然豐富。

無邊無際的沙丘裡,撒馬爾罕已經是因為過度放牧,不斷沙漠化侵蝕中,不多的綠地。

九千名大明騎兵,騎著高大的戰馬。

戰馬的鐵蹄在地面發出重重的響聲,馬背上鋪了一層金黃色的輕棉甲,一直包裹到馬面的新款式韁繩,被騎士們單手握住。

軍用馬鞍上固定了許多的口袋,裝了定裝紙包火藥,短細銅釺,打火石,一圈麻繩,炒麵,肉乾.

三眼火銃安裝在馬鞍的右前側,騎士們伸手就可以掏出來,也有專門安裝在馬鞍左前側的,因為軍中有左撇子。

結合塞南和中亞地區的武器風格,採用了部分的中原冶鐵技術的騎士刀,斜跨在騎士們的腰間。

紅色的旗幟。

藍色的旗幟。

黑色的旗幟。

黃色的旗幟。

五彩紛飛。

半空中。

巨大的孔明燈升起,由繩索固定在地面上,可以看到非常遠的地方,減少軍隊被偷襲的風險。

馱馬群拉著的車載炮,炮兵們騎在駱駝上,中間的廂車陣營裡,運載了軍隊的物資。

車兵們不光使用自生火銃,車廂兩旁還有長槍兵與刀盾兵,他們的職責是保衛戰車。

武裝到牙齒的九千騎兵,是大明在西部七省最精銳的軍隊,高達九成的裝備由內地供應。

這支騎兵。

正如朱棣所感嘆,滅國無數。

從哈密到亦力把裡,從亦力把裡的伊寧到阿拉木圖,北至阿斯塔納,南至喀布林,西至馬什哈德,總面積高達三百多萬平方公里。

士兵換了一茬又一茬,永遠不變的是大明的旗幟。

剛剛滅了撒卜匝瓦兒之撒兒別苔兒王國的朱棣,回到撒馬爾罕後,很快舉行了盛大的閱兵活動,可謂是萬國來朝。

至少。

當下,沒有了反對大明的勢力存在。

七省總督胡廣上前一步,大聲的笑道:“皇上的豐功偉績,必定流芳百世,受後世子民的敬仰,我大明威武!”

滿臉鬍子的朱能,撫須而笑。

張輔在城下負責閱兵。

城牆上,不光有大明在西部七省的文武,還有各大小王國的國王,或者說是宣慰使們,人們歌頌大明的皇帝,為這片土地帶來生機。

原來帖木兒時期的時候,是中亞西亞最富裕的城池,歷史上一直到帖木兒死後,帖木兒汗國分崩離析,衰敗於長期的戰亂中。

隨著這座搜刮了整個中亞西亞地區工匠和財富的地方消失,代表著中亞西亞的文明徹底的大倒退,滅絕性的現象,一直到後世也未走出來。

以此觀之,體現了中國歷史上,明朝出現的重要性。

今時今日。

一批又一批的漢人被遷移而來,溝渠被修通,蒸汽機抽水站,每到用水的時候,會使用蒸汽機,把河裡的水抽到高處的溝渠中,長長的溝渠,灌溉兩旁的田畝。

撒馬爾罕地區禁止大規模的養羊。

人們舊有的印象,中亞地區除了沙漠就是沙漠。

實際上古代的中亞,還有塞外地區,包括後世的甘肅陝西,並不是如此的。

草原最怕的是羊。

因為羊吃草會把根也吃了,當羊的數量超過草場的負荷時,很快草地就變成了沙漠,沙漠化後的土地,再也不容易恢復。

沙漠化從西向東擴張,除了氣候地理等環境的影響外,也深受中亞地區的影響。

正如後世京城無論如何努力,也解決不了塞北地區吹來的風沙。

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不具備穩定的環境中,再如何的文臣智慧,武將勇猛,猶如三國時期,也會導致生產力的緩慢,物資的貧瘠,人口減少。

大明軍隊戰無不勝,民族的自信達到了巔峰。

每名士兵的臉上盡是張揚。

生機勃勃。

許多人知道大明皇帝要東歸了,與六年前大明皇帝的返程不同,這次大明皇帝的回京,少了許多居心叵測的人,更多的人接受了現實。

無論屬於野蠻又或者文明。

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如今的大明,不光有了自己的大炮,並且威力巨大,秩序穩定,沒有人可以打敗大明,絕望之下,只剩下臣服與恭順。

這是不變的道理。

帖木兒制定的規矩是規矩,大明制定的規矩同樣是規矩,讓別人遵守規矩,首先需要自身強大,其次讓對方不敢違背。

因為規則的背後,是強大的武力。

西部七省的總督由文官擔任,都督由勳貴武將擔任。

總督和都督定期歸國入京述職一次,已經成為西部七省的慣例,胡廣仍然留在西部七省擔任總督,張輔和朱能要回國了。

西部七省裡,新的幾位都督,將會由王真、趙安、火真等將領擔任。

與多年前一樣。

有計程車兵留了下來,有計程車兵選擇回國,也會有新計程車兵從國內調來,土地上承載了歷史,新的時代孕育而生。

方塊字。

成為了唯一的文字。

漢語成為唯一的官話。

各地的國王按照大明的要求,修建大明標準的驛道,建立起驛站系統。

五十五歲的朱棣,用了十餘年的功夫。

最睿智和具備充沛的精力,價效比最高的年華,全部用在了西部地區,與朱棣一樣的,那些無數計程車兵們,把青春用在了此處。

探測部西部七省支援總隊。

一張不同的輿圖懸掛在半空中,上面標記了很多顏色的符號。

“撒馬爾罕地區經過長期的探測,本地的煤礦資源稀少,但是銅礦不少,不到十年的時間,探測到了三十幾個銅礦點.”

從國內來的技術人員們,邀請了本地的工匠,那些有名氣的,要麼前往了大明內陸,要麼加入了當地的大明工局,眾人嚴肅的探討。

他們不久會去撒馬爾罕城,向皇帝陛下呈交成果,為日後的佈局做幫助。

因為技術和時間的限制,他們並沒有達到後世的程度,撒馬爾罕地區探測出九百多個的銅礦點。

“當地的金礦也不少,整個西部七省,除了玉龍赤傑地區的鐵礦質量好,容易開採外,其餘地方發現的鐵礦,不但質量低下,而且也不容易開採,成本很高.”

“主要是煤礦.”

煤礦是能源,是工業的根本。

多年來,探測隊們一直在尋找蘊含煤礦豐富的地區,可是並沒有太大的成效,沒有令人震撼的煤礦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根據阿瓦師傅的說法,蒐集當地流傳的訊息,玉龍赤傑都司的西北部有煤礦,經過勘探,的確發現了一些,可是並沒有找到礦點.”

“我們猜測,往西北更遠的地區,很有可能會有煤礦,不過因為已經進入了金帳汗國的勢力範圍,並不安全,所以我們放棄了繼續往前探查.”

永樂十一年。

鐵道的終點在委魯母,從委魯母出發,抵達撒馬爾罕地區,根據探查部規劃的鐵道總里程,大概為三千五百餘里,終於正式拉開大幕。

工程隊不會擔憂遇到偷襲,建造的鐵軌也不會被偷走。

沿途的居民點,主要是大明人口的城鎮。

西部七省鐵道工程部從鐵道工程部匯總脫胎而出,正式鐵道工人數量為二十萬人,西部七省的戰俘人數為三十餘萬,加上閹工裡抽調的萬餘人。

修建這條鐵道,直接的建築工人數量,高達五十六萬。

五十六萬人分佈在各個地區。

無數的物資從國內供應。

大明工局各工廠的,民間商行們的,當地城市百姓們的,糧票銀行的大撥款下,彷彿再現了北平模式的現象,二十三年的工業化投資,終於在大明全國鋪開,得到了反哺。

糧食不缺的。

缺的是鐵,煤,一切物資都缺。

加上南洋的鐵道,奴兒干都司的鐵道,國內的鐵道,在大明糧食大豐收,各倉爆滿的條件下,大大小小的工廠的口號,變成了人歇機器不歇。

如果不是北平模式,那麼這個需求,會吞噬一切,包括工人們自身。

因為生產出來的物資,一車一車的被拉走,透過鐵道和輪船運輸到需要的地方,在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產量成為了派迫在眉睫的事情。

國內有工民聯合部等部門和法律壓制著,並且還要維持良性的迴圈,其實大明的內需,在這樣的工程面前,變得並不怎麼重要。

不過呢。

京城有位沒人可以動搖的太子。

所以大明工局和商人們想盡了所有的辦法,終於,他們在高麗看到了機會。

成噸成噸的煤礦鐵礦運輸到國內。

可是國內仍然不夠。

商人們恨不得把一個人當做十個人使喚,恨不得工人不睡覺,不停的幹活,就算是這樣,也滿足不了需求。

鐵道也是如此。

中亞地區的鐵道橋,導致更高的建造難度和工期,那些大明鐵道正式職工們都嚇得瑟瑟發抖,哪怕他們有工民聯合部保護。

每日都有戰俘死去。

工程部不缺糧食,所以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為了保障戰俘們的健康,還不惜從國內購買了大量的草藥,並請了很多的大夫。

可是工程的危險,以及超高強度的作業,導致只能緩解一點。

學者們感嘆工業化的恐怖。

他們以為山一直是這樣的。

北平模式的工業化,已經讓大明震撼了,可是當北平模式透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在大明各地打好了根基後,散發出來的力量,彷彿火山爆發一般的毀天滅地。

這股力量不受人的控制,哪怕是朱高熾也不行。

幸運的是,多年來的佈局,讓這股力量並沒有出軌,保持在正確的方向上。

生產。

天地間彷彿只剩下生產。

工廠開了一家又一家,工廠的商品永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在以鐵道為核心的大基建之下,彷彿最新的火車一樣,勢不可擋的前進,誰也拉不住。

沒有商人們顧得上什麼遺產稅,什麼這個限制,那個限制。

人們想盡辦法生產。

生產就有回報。

工人們的工錢又提高了,開始了大量的消費,而工業產能的限制,讓大明各地“嗷嗷叫”。

“瘋狂的時代.”

“危險的時代.”

“偉大的時代.”

“恐怖的時代.”

報紙上各色各樣的聲音,無數的學者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工廠的工匠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想盡了辦法解決工廠遇到的問題,改進機器,提高生產效率。

各種土辦法被拿出來,透過新的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想出了辦法。

火鉗的力是向內的,工匠們反其道而行,改變了火鉗的用力方向,類似的工具,讓工人們輕易的掰開半人高的鐵圈的距離。

剛從高爐裡出來的紅通通的密集鐵圈,透過工人們使用這類的工具,一處處的被撬開,成為了巨大的彈簧。

凸輪錘、摩擦錘、腳踏錘、吊錘.

工匠們把能想到的辦法都想到了,鍛造廠、冶鐵廠問世了一樣又一樣的機器,一個個的環節的效率提升,最終成倍的增加工廠的產量。

高麗最大的鐵礦被發現,最大的煤礦被發現。

倭國的銀礦被發現。

如果說十六到十七世紀,西班牙人佔據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三的金礦和銀礦,那麼如今大明人所能達到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礦。

他們在西部七省找礦,在塞北和塞南地區找礦,在南洋找礦,在海外找礦,他們需要一切的礦石。

透過朱高熾的引導,直接跨過了殖民初期的階段,進入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的階段,加上大明的體量,當朱棣回到國內的時候,對大明有些陌生了。

說好的仁義道德,做人的廉恥心呢?

大明人瘋狂的尋找礦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旅力方剛,經營四方,自古以來皆如此,天下所有礦產山河,都屬於大明!”

被高麗南王決絕開放礦區的商人,當著高麗南王,手裡十萬兵的豪傑面前,理直氣壯的大聲吶喊,氣的高麗南王病了。

蒸汽機火車剛剛起步的時候,速度很緩慢,動靜也很大,當跑動起來後,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勢不可擋,很難控制下來。

而且高速行駛中,急停反而會導致火車出軌。

同樣的道理,不算非大明籍,國內人口已經億萬的大明,因為全社會的缺少能源問題,猶如瘋狂的巨無霸。

無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什麼家也好,在中華文明的土地上,都是因為社會需求而變化的。

是先有了社會需求,才有了理論的普及。

什麼樣的思想,都能在儒家這個大雜燴中找到。

這樣的時代裡,大明百姓們是最幸福的。

包括學生們。

縣學,州學,府學,國子監,無論什麼學校出來的學生,他們都不缺工作,有底氣規劃自己未來的前程。

各家的商號來到學校招人。

各家的單位也趕來了。

甚至朝廷都出現了。

招人,擴張,招人,擴張,陷入了一個迴圈,拼的是擴張的速度,誰擴張的快,誰的資本就變得更雄厚,以人為本變成了搶人大賽。

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鼎,也就是後世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與後世的高壓鍋設計一模一樣。

學者根據這個原理,製作出了高壓鍋。

很快這個專利被買走,又被使用到了蒸汽機上面。

煤礦產業的發達,催生了大量的技術,學者和工匠們有了更多煤礦的劃分和了解,從裂紋度、氣孔率等方面瞭解煤礦,更加細分了煤產業的生產效率。

透過對煤礦的瞭解,又發展了新的焦炭煉製技術,什麼樣的煤礦,可以練到什麼品質的焦炭,不同的焦炭,被分別用來煅燒不同需求的鋼鐵。

工匠們想出了透過水流的方式,煤礦原料給到篩板上。

蒸汽機帶動篩板迴圈的運轉。

透過抽水機帶動的水池,在外力作用下,水流週期性地經篩板孔上升和下降,在水流上升時,煤礦物料升起並鬆散,水流向下運動時,甚至在此之前,密度大的粗粒已先向下運動。

隨著床層鬆散度的減少,粗粒運動變得困難,僅細粒可穿過床層間隙向下運動,稱為鑽隙運動。

下降水流停止,分層作用一般暫停。

接著下個週期開始並繼續分層,最終的結果是密度大的顆粒在下層,密度小的集中在上層,並分別排出。

這個產業鏈上的變化,數倍增加了效率。

一處處的變化,合起來就是整體生產力的突破,就算是如此,也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新的城市區,新的建築,新的道路,新的船廠

最大頭的需求之一,仍然是大鐵道專案。

而各地建設的發展,海外物資的供應,又讓造船業成倍的提升,帶來了更多的需求。

越發展,需求越大。

永樂十一年年底。

大明科技與技術會如期開辦,全國的優秀學者們齊聚京城,還有高麗人,倭國人,琉球國人,南洋人,西部七省人,這些移居到大明的人才。

理化獎、發明運用獎、數學獎、生物和醫學獎,文化獎、社會理論獎。

與當年的北平完全不同,那時候是組辦方想著辦法給別人頒獎,找到合適的人,如今面對各個都有拿得出手成果的學者們,組辦方不知道頒獎給誰。

把獎項頒給誰都有不服的聲音,讓組辦方坐蠟。

大明的人才津貼,例如定級為四級的學者,從每個月五毛錢漲到了一元錢,什麼都不做,就可以每個月拿到一元錢的津貼。

大多數學者不在乎津貼,少部分的學者,雖然在乎津貼,但也有自己的收入來源。

一個個的學術圈,以四大國子監為主幹,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馬蓬瀛夫人。

得到了天文獎,六大傳統獎項之外新誕生的七大獎項,因為馬蓬瀛夫人提出的太陽說,正式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宇宙圍著太陽運轉,改變了幾千年來的宇宙倫理。

社會理論獎頒給了周承志,一位三十二歲的年輕人。

他為宋朝正名。

他的研究裡,全面介紹了宋朝的一切,讓人們知道了原來宋朝是這麼的偉大,甚至得到了太子殿下的認可。

後世普通人討論宋朝,對宋朝的看法,主要來自教科書,教科書上的觀點,在介紹宋朝時普遍採用了錢穆先生的觀點。

他編寫的《國史大綱》首先用到了“積貧積弱”的提法。

由於錢穆先生在歷史學界的泰斗地位以及這本身的影響力,他的這個觀點成為幾十年來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不過也有很多權威學者於此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就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緊接著他還在後面作出論斷:“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表明了對於中華文化的信心。

如果說陳寅恪先生的觀點代表一家之言,那麼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教授的結論卻是有根有據,不容置疑。

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得出和陳先生同樣的結論,即宋朝是中華文明的高峰。

因為南宋的土地面積小,所以普通人下意識的認為,南宋的糧食產量也會跟著少,而南宋人口多,所以推倒出宋朝對農民壓迫是歷代之冠。

實際上南宋靠著生產力的發達,透過優秀的生產力,不光在南方開墾了更多的土地面積,讓南宋的田畝數量超過了唐朝,還因為引進和改進佔城稻,提高了田畝產量。

唐朝最富裕的關中地區,稻穀產量每畝兩石,而南宋許多地區大米畝產到了三石,在浙江明州,也就是後世的寧波,一年兩種,畝產突破了六石。

宋朝的稅賦之高,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相當。

但與清朝不同的是,宋朝的財政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來自農業以外的稅收,屬於經濟稅收,而不是農業稅收,宋朝高度的科技水平,絕對不是孤獨誕生的。

宋代的鐵產量,超過了英法兩國工業革命初期的總和。

宋代的造船業,不僅遠超前朝,並且遙遙領先。

後世提出的四大發明,有三樣都是在宋朝得到普及和應用,而宋代的發明當然不止這些。

工程方法、物理學、冶金、石油工業的開端,平民上升的通道

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非常高,一些學者按照宋代的稅收和稅率估算,發現宋代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相當於2007年中國的水平,這似乎有點誇張。

不過世界的學術界,普遍認同的宋代人均gdp水平在450美元左右,相當於中國1949年的水平。

如果按照宋神宗時稅收7070萬貫,其中農業稅為2162萬貫,其他稅人(主要是商業)為4911萬貫,而農業的稅率為10%,商業稅率為3%估算(假定沒有偷漏稅的),那時的gdp應該為18億貫,約合億兩白銀,按照2012年國際市場的銀價計算,gdp大約為370億美元。

宋神宗時約有百姓1700萬戶,每戶人口約4~5人,那麼總人口約8000萬,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和麥迪森的估計類似。

無論如何計算,都說明宋代確實很富庶。

除了枯燥的數字,各種歷史文獻的記錄都一致表明那時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優越。

宋代名臣司馬光曾感嘆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皆著絲襪.”

意思是說,連農夫走卒都穿絲質的襪子。

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宋代人生活水平普遍較高。

《水滸傳》裡那個沒什麼本事的武大郎,住的也是上下兩層的樓房,相當於今天的聯體別墅,這在《水滸傳》中並不是個例,因為書中在城市中很多中下層的人住的都是這樣的樓房。

《東京夢華錄》中,“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酒樓營業時間都非常長。

書中描述說是“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駢闐如此.”

也就是說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不論是否颳風下雨,都開門到深夜。

這說明當時商業的繁榮,以及市民夜生活的豐富多彩。

後世京城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飯館才能開到這麼晚。

第二段介紹這裡美味佳餚、乾鮮果品如何豐富,作者在這裡列舉了一百多種,比如“百味羹、頭羹、新法鵪子羹、三危羹、二色腰子、蝦蕈、雞蕈、渾炮等羹、旋索粉、玉棋子”等等。

這些珍饈佳餚的名稱,估計很多的美味恐怕後世的資深老饕也未必品嚐過,而且這些美食的價錢還很便宜,一份小吃不過十五文錢。

宋代官方成立的消防局,安濟坊,養老院,免費公墓.——

周承志在臺上展開了激烈的演講,獲得了觀眾們的掌聲。

他的父親周通。

如今為中部地區糧票銀行負責人,一臉的驕傲。

大明永樂十二年春。

朱高熾把政權交還給了朱棣,開始了全國巡視,拉開了第二波督查風波的大幕。

這是朱高熾入京以來,第一次離開皇宮。

京城的百姓們擠滿了道路,人山人海,人們高舉燕字旗,大聲呼喊太子殿下萬歲的呼聲,沒有人在意,人們都是這麼認為的。

學生們眼裡滿是那架低調的馬車。

婦孺們露出歡喜的眼淚。

漢子肩膀上扛著孩童,指著前方告訴孩子,那裡是偉大的太子殿下。

軍戶們騎著馬,紛紛趕來護送太子殿下。

在朱高熾是身後,追隨了無數的人流。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